【中國經濟時評】人民幣匯率具有較強穩定機制
(本文刊發于《中國經濟周刊》2016年第41期)
《中國經濟周刊》特約評論員 葛豐
人民幣匯率近期出現相對較大幅度下調,美元兌人民幣中間價10月10日一次性貶值230基點并且突破6.70關口。
這種波動在人民幣匯率市場化程度不斷提升的背景下實屬正常,而且短期來看,人民幣匯率可能仍將承受一定程度下調壓力,原因在于:其一,美國經濟數據轉好,美元因加息預期而持續走強;其二,中國央行遵循市場化改革方向,在確保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的大前提下,對匯率波幅的容忍度有所提高;其三,此前多年人民幣匯率單邊上揚,客觀上誘使部分游資入境套利,人民幣匯率確有適度下行需要。
但是排除掉這些短期、局部、技術性因素,人民幣匯率在各種基本面分析中不存在持續貶值基礎,其依然穩固的內在穩定機制主要體現在:
首先,雖然目前全球貿易確有爭端加劇跡象,但中國顯而易見的獨特性,決定了中國沒有必要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樣,通過本幣貶值途徑刺激出口,因為一方面,在對匯率較為敏感的中低端產品領域,中國強大的加工生產出口能力,業已逼近全球市場需求極限,本幣貶值的邊際效應微乎其微;另一方面,正因為考慮到包括本幣貶值在內的幾乎所有途徑,都很難進一步擴大本國中低端產品出口,中國近年來大力推動本國企業沿產業價值鏈上移并且成效顯著,而這些新的目標市場決勝的關鍵,顯然不在于匯率或價格。
其次,人民幣必然趨向的國際化進程,固然會使得人民幣匯率遭逢更多市場風險,但恰恰又正是這種與風險的互動,可以使人民幣匯率在更高層級上實現更穩固的動態均衡。此前英鎊、美元、日元、歐元等貨幣國際化的過程中,幾乎無一例外地伴隨著該種貨幣的整體升值或基本穩定。
第三,導致匯率變動的影響因素固然不勝枚舉(有些甚至無法預知),但從根本上來說,貨幣間匯率的中長期均衡水平還是要取決于貨幣發行國(經濟體)可貿易部門的相對生產率水平,而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新興國家,擁有巨大的后發優勢與內部配套優勢,其依然很高的實際增長率與很可能更高的潛在增長率,決定了人民幣匯率具有非常穩固的實體經濟支撐。
第四,即使因為熱錢流進、流出等因素干擾,人民幣匯率此前確有一定高估,但是經過匯改以來較長時期以雙向波動為主的調整,目前人民幣匯率水平與均衡匯率水平相比,兩者已經非常接近(至少也是顯著趨近)。
最后,中國的金融改革與開放,始終堅持主動性、可控性與漸進性相結合的原則;中國的匯率制度,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中國至今仍然對資本項目實行較嚴格的管制,同時,中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外匯儲備國,截至今年9月末,中國的外匯儲備余額依然高達3.16萬億美元(接近第二大儲備國日本的3倍),因此,即使在出現“黑天鵝事件”等極端不利情況下,人民幣匯率仍具有可靠的安全邊界。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
責任編輯:李堅 SF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