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荊民
6月23日,本周首個交易日,IPO二次重啟首輪新股申購告一段落。與此同時,A股未能延續反彈走勢,滬深股指沖高回落后小幅收跌。今年一月的IPO重啟,推行的是市場化方案,但卻成為了打新者的盛宴,機構操縱市場,以致出現“奧賽康”事件,幾乎斷送了注冊制。時隔5個月,新股發行再度重啟,多只新股將登陸A股市場,盡管限制量價、叫停超募,新股搶手程度仍有增無減。一周內,滬深兩市新開近10萬股票賬戶,僅4只新股申購凍結3800億元資金。
這次IPO重啟,是在“新國九條”發布后,證券法修改之前進行的。IPO注冊制實行后(現在初步確定是2015年),一切采用市場化方法,打新痼疾自然消除。但在此之前,要恢復股市的融資功能,同時遏制打新。
本次IPO重啟,監管者對規則進行了修改,提高了網上配售的數額,從而減少了機構打新的熱情,治理了打新這個IPO過程中的痼疾。本來是行政性規定股票的發行價格、發行數量和發行節奏,最后,反而出現了市場化的結果。
對于IPO,A股投資人歷來是愛恨交加。A股市場,演繹了一出又一出的打新神話。根據以往的經驗,股票市場形成了自己的“周期率”:怕新、搶新、炒新、被套和暫停新股發行。之前的歷次IPO暫停和重啟,基本是按這個邏輯進行的。
今年6月9日,證監會[微博]核準了10家企業的首發申請。6月18日,聯明股份、雪浪環境、飛天誠信等四家公司實施網上申購,這標志著今年第二輪IPO重啟已正式開閘。
為了保證新股能發出去,恢復股市的融資功能,上個月,證監會臨時進行了“窗口指導”。這次“窗口指導”,追求IPO的實際后果,不忌諱被人稱為“行政化”,對包括發行市盈率、超募和老股轉讓在內的多個方面進行了限制。這些限制,使得此次發行的四只新股,無論從發行價格、市盈率以及發行數量上,都明顯偏低,為進一步上漲留下空間。從而為此次新股發行吸引到了大量資金。
最后結果是3800億元資金打上四只新股,保證了新股的發行。但同時,如何保證打新不被機構操縱,形成實質公平?對此,監管者修訂了規則,首先在限定報價范圍的同時,放寬了網下申購的機構數量,以前是不超過20家,而現在則可多達上百家入圍配售。在鎖定了每個機構報價范圍的同時,增加了入圍的機構數量,從而增加了對新股的需求。
其次,在配售比例方面加強了對于中小投資者的傾斜保護。證監會將網下機構的申購比例下降為10%,網上配售比例則上升到90%。其意圖是讓中小投資者得到更多的申購。這有二方面的作用:一是減少機構投資者打新的動力,從而避免新股申購過程中的操縱和利益輸送行為,因為操縱和利益輸送基本上是由機構進行的,中小投資者不具備這方面的能力;二是向中小投資者讓利。
由于四只新股均觸發回撥機制,大量股票從網下回撥至網上,網上中簽率遠高于網下中簽率,這種情況近年來很少發生。
機構打新,需要衡量資金拆借成本、中簽率、機會成本等。如要使得收益大于成本,機構的中簽率至少應達到千分之一,而這個比例越來越難以企及。機構由于網下中簽率較低,而資金成本比較大,得不償失。這樣,部分機構投資者就會離開打新市場,通過市場化的手段初步治理了機構的打新痼疾。
這次發行,對于機構雪上加霜的是,某國有銀行突然堵單,導致機構即使中簽,也由于資金沒有打到中證登公司而無法申購。這次銀行系統的故障,進一步對機構打新造成了不利影響。
在完成IPO重啟、恢復了股市的融資功能后,我國已具備了向證券發行注冊制過渡的基本條件。之后,證監會應該抓緊制定過渡期安排。注冊制改革要以證券法修改為前提,而證券法的修改后,會大大加大證券發行過程中的違法成本。此后,監管者會把主要力量投入到監管執法上,查處申購過程中的證券違法行為。
(作者系財經評論員)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