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評論 > 中國行動應對經濟下滑風險 > 正文
陳永忠
108個基點!這是11年來沒有過的降息力度,由此可以想見,經濟形勢已經到了很不妙的地步。
2008年中國的宏觀經濟形勢變化很快,一季度通脹壓力嚴重,到三季度又出現了通貨緊縮跡象。為了應對形勢的劇變,政府果斷對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進行徹底轉向。108個基點的降息已經不是“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所能表述的了,而由中央政府提出的4萬億刺激經濟計劃,各地方政府匯總上來的數字已經達到了驚人的18萬億,要知道,去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也不過13.7萬億元。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明星基金經理王亞偉說:中國經濟的“近憂”有所緩和,但“遠慮”增加了。這句話值得細細琢磨。
首先看投資這塊。通過財政和貨幣政策雙管齊下,以投資促經濟,這是我們屢試不爽的法寶。在10年前的上一輪緊縮中,通過擴張投資我們順利走出了泥潭。但此一時彼一時,目前我們所處的內外經濟環境和經濟規模已非10年前所能比。10年前積極財政政策釋放出的大量產能,通過后來加入世貿組織,打開國際市場得到了消化,但目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使得外需減少成為一個短期難以改變的趨勢,而啟動內需又非一朝一夕之功,一旦本次投資形成的產能釋放,而需求沒有相應提升,經濟陷入通縮的風險大增;從另一方面看,我們的GDP構成中消費比例過少,上世紀90年代是60%,現在僅有百分之三十幾,發達國家都在70%以上。年復一年的大規模固定資產投資,GDP數字倒是振奮人心,但老百姓的收入并沒有同步增長。因此,如果本次投資不更關注于民生內容,改善百姓收入預期從而刺激消費,拉動內需就會成為一句空話。
其次看“雙降”為代表的貨幣政策。央行早就取消了信貸規模管理,之前的小幅降息已有3次,但效果并不明顯,究其原因,企業現在面臨的根本問題不是缺錢,而是需求不足。不要忘了,現在是經濟危機年代,投資機會少之又少,如果硬性要求銀行放貸,只會增加其呆壞賬的風險。經典的經濟學理論告訴我們,貨幣政策在應對通縮方面可以立竿見影,但對于啟動經濟增長可能效果并不是那么明顯,尤其在目前面臨內外需雙走弱的情況下。畢竟,中國央行還無法像美聯儲那樣把貨幣發到全世界。以房地產為例,正如2006-2007年房價高漲時期,銀行連續加息沒能阻擋樓市火爆一樣,當前房地產市場持續走冷的情況下,連續降息也很難根本逆轉行情。雖然目前的“兩率”仍處于相對高位,未來還有進一步下調空間,但不解決需求問題,貨幣政策很可能會陷入“失靈”的困境。
經濟周期是市場的自然規律,調整有時候也并不都是壞事。通過調整可以消滅多余的產能,促進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優化,而投機消退和價格下降還能讓普通大眾受益。調整本身也能給創新帶來天然良機,可以說,沒有重大的制度創新,中國下一個30年的高速增長很難得到保證。
最新報道:
資金投向:
地方經濟:
最新評論:
熱門新聞:
分析解讀:
新聞回顧: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