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務部專家稱,雖然政策為出口企業放寬了空間,但外部環境仍逼得企業主動調整,且政府也希望企業能升級、轉型
商務部會同海關總署上周末聯合發布公告,暫停加工貿易限制類保證金臺賬“實轉”政策。至此,包括近幾次上調出口退稅率、減免出口關稅和特別出口關稅,去年出臺的多項外貿政策已幾乎全部“回調”。
商務部就此給出的理由是:為了積極應對金融危機的影響,緩解加工貿易企業的資金壓力,保持外貿穩定增長。
去年政策調整有其效果
2007年7月1日,中國對2831項商品下調出口退稅率;當年8月開始對限制類商品的加工貿易業務實行銀行保證金臺賬“實轉”管理。
所謂“實轉”,即此前企業憑借加工貿易手冊申請進口原料時,不用繳納進口關稅和增值稅。但需要向海關指定的銀行賬戶里存入與進口關稅和增值稅等額的保證金,并在出口核銷后由海關退還。現在,大部分企業都不用再實際繳納保證金,此即所謂的“空轉”。
加工貿易限制類目錄中的全部出口類產品和進口類中的輕紡產品,共計2125個十位商品編碼,占加工貿易限制類商品種類總數的95%。這些商品2007年加工貿易出口300億美元,進口40億美元。據測算,“實轉”變回“空轉”將幫企業減少年資金占壓約185億元人民幣。
而在出口退稅方面上,相關部門近期已經三次上調退稅率,外界一直在流傳,紡織服裝產品的出口退稅率將上調至17%。
“目前這些政策回調了,不能說是當時矯枉過正,”商務部研究院一位資深專家告訴《第一財經日報》,“去年出臺的政策效果是好的,控制了外貿順差,也沒有導致出口大幅下滑,調整了外貿結構的同時,促進了中西部出口的增長。”
現在“救”出口并不晚
商務部一位人士告訴本報記者:“其實商務部一直主張維持17%的退稅率不變,但由于中國外貿的特殊性,才使得退稅成為政策工具。”
而在國際上,幾乎所有國家都把出口退稅作為中性的貿易政策,實行“全征全退”,以避免商品在出口國和進口國雙重征稅。
而上述商務部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現在“救”出口并不晚,有些政策原先是準備放在明年初出臺的,但現在的外部情況已經很糟,不能等到出口下滑到危險的時候再出。
另一個疑問是,現在中國的外貿順差依然很高,為何還要作政策的回調?
他表示,一方面去年順差高時,誰都沒有想到次貸危機會發展到如今的局面——去年下半年美國經濟依然增長;另一方面,現在需要給那些存活下來的外貿加工企業以足夠的信心。
廣東企業歡迎
那么,企業如何看待這樣的回調?
去年對2831項商品降低出口退稅率,以及實施保證金臺賬“實轉”管理,對全國第一大外貿省份、加工貿易額占全國加工貿易總額四成多的廣東省影響尤為突出。
其結果是,今年廣東加工貿易出口動力明顯不足,1~10月此類出口2206億美元,同比增長11.1%,增幅低于同期廣東外貿整體出口增幅1.9個百分點,比同期全國加工貿易出口增幅也低3.6個百分點。其中,10月份廣東加工貿易出口241.2億美元,增幅僅為3.6%,為今年以來各月份最低。
廣州市番禺創信鞋業董事長吳振昌對本報記者表示:“由于我們屬于加工貿易聯網監管的企業,所以在廣州海關幫助下,爭取到了推遲一年才執行保證金臺賬‘實轉’,實際上受影響還不是太大。但去年鞋產品的出口退稅率從13%下調到11%,對我們這樣年出口鞋上億美元的企業來說還是增加了資金壓力,為此每月多支出400萬元。”
從今年12月1日起,鞋產品的出口退稅率將重新上調到13%,而保證金臺賬的“實轉”也暫停。吳振昌認為,在目前出口形勢較嚴峻的情況下,這些對減輕出口企業的成本壓力有一定幫助。他希望政府的宏觀調控政策要平穩一些,要周密考慮到企業的承受能力及長遠規劃。
港商、東莞天基木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成偉倫也歡迎暫停“實轉”的政策,他認為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出口。
去年的上述兩項政策對生產木制家具和玩具的天基木業也有一定沖擊。成偉倫說,受其影響,他很快將生產規模壓縮一半,并將員工從800多人減少到400人左右,目前一直保持著這樣的規模。雖然政策回調,但鑒于國際市場不明朗,他表示暫時沒有恢復生產規模的計劃。
政府仍鼓勵企業升級轉型
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沖擊了中國的出口,中國在1998年上調出口退稅率,從3%、6%和9%三檔上調到5%、13%、15%、17%四檔,對穩定外貿起了不小的作用。
有些企業認為,目前的出口形勢比那時更嚴峻,現在出臺的一系列政策究竟能發揮多大作用,還有待觀察。由于去年出口政策收緊,一些企業主動放棄了部分訂單,現在雖然“松綁”,但在目前全球經濟低迷的情況下,要將訂單爭取回來并非易事。
上述商務部人士也透露,隨著今后增值稅改革的展開,出口退稅政策也會有變化,盡管現在看來,政策回調確實立竿見影,但出口退稅作為政策工具的作用今后肯定會越來越弱化。
“即便現在政策又有空間了,外部環境不好還是逼得企業主動進行調整,而且政府的目標也是希望企業能升級、能轉型。”上述商務部研究院專家解釋說,去年的兩項政策出臺后,有企業轉向國內市場、轉向服務業,并削減了一些過剩的產能,這些都使其目前的困難有所減少,因此如今存活下來的企業應該是不錯的。
陳達 李溯婉
最新報道:
最新評論:
熱門新聞:
分析解讀:
新聞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