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市場》特別策劃:快遞市場中外競速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1月14日 10:04 《中國市場》雜志 | |
中國郵政想行政壟斷,快遞巨頭想業務壟斷,形同水火的雙方從豎起指頭互相指責到心平氣和“庭外和解”,這個艱難過程也是快遞業走向市場,走向開放的一個必然歷程。
故事篇:角力“500克” 風浪暫時平息了。近一年來,圍繞中國郵政和國外四大快遞巨頭發生的種種爭執曾讓李力謀東奔西走,疲憊不堪。在中國郵政和國外快遞公司握手言和后,李本來想好好休息一下,但不久前——2002年12月9日——成立的國際快遞工作委員會又再次把這位上了年紀但又不畏辛苦的老人推到了輿論和媒體面前。 李是中國國際貨運代理協會的副會長兼秘書長,此前他的身份是全球四大快遞巨頭之一的中外運敦豪(DHL)的中方經理,身份的跳躍讓明眼人知道,在這場的爭端中,中國國際貨運代理協會扮演的是國外快遞巨頭代言人的角色。 李在已經過去的爭端中顯然發揮了他的作用,通過聯合“座談”、上書、媒體曝光等一系列舉動,終于得來了和解的局面。只是,剛安寧沒多久,李又要面對業界和媒體的猜測了——國際快遞工作委員會在爭端暫緩的敏感時期新登場,讓分析人士人不得不懷疑是不是巨頭們又想出什么新招對抗中國郵政,因為其發起成員的名單中,大田——聯邦快遞(Fedex)、DHL、中外運——聯合包裹(UPS)、中外運——天地快件(TNT)這四大公司赫然在列,還有本土欲從事國際快遞業務的民航快遞、中鐵快運、大通快遞和中遠物流等,而一度是他們對手的中國郵政EMS則不在其列。 分析人士指出,國際快遞企業想在中國保持市場的壟斷地位,光靠實力是不行的,過去一年爭端的反復讓他們明白,更多的非市場因素在左右事態發展,所以最好的辦法是“抱團”共進退,以業務壟斷對抗行政壟斷,所以國際快遞委員會中只有上述公司而沒有中國郵政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對這種疑問,李不承認也不否認,只是委婉的說,“當初委員會成立的時候,我們也邀請了中國郵政做為會員參加,但是他們一直沒有回復,所以現在名單上沒有他們的名字”。說完,自己也無奈的笑了笑。 焦點 事實上,李力謀和中國國際貨運代理協會從今年年初起,就一直對中國郵政很無奈。 2月4日國家郵政局開始發力,下發了“64號文件”——《關于貫徹信息產業部等部門有關進出境信件寄遞委托管理文件的通知》(國郵[2002]64號),該通知的核心內容被概括為“一委托四不準”,即快遞企業必須通過郵政部門辦理委托手續才可以經營業務;而委托的范圍規定,不準經營單件重量在500克以下信件;單件信件郵資標準不準高于郵政部門經營的同類業務的資費標準;不準寄送具有公民個人名址的信件;不準寄送縣以上黨政軍等機關的公文。 國家郵政局又進一步強調,采取上述管理措施是“在開放中加強管理,促進郵政業務健康有序的發展”,同時,也出于國家安全的考慮。按64號文件的要求,到5月6日仍未辦理委托手續,或辦理了手續但仍不執行“四不準”規定的快遞企業,將被“封殺”,停止經營業務。 國家郵政局顯然是經過準備,通知下發后不久,工商部門也加入陣營,下達了緊急通知,要求對未辦理委托手續的快遞公司不予通過年檢。與此同時,各地郵政主管部門已開始了查抄工作。比如,四川省政府在2月底已出臺相關文件,賦予郵政部門以執法權,可單獨處理違規從事郵政業務的非法公司,允許暫扣其郵件。山東、遼寧、河北、福建等省市也以整頓快遞市場的名義,對快遞企業開始查封。 中外運集團的反映是,去年上半年,中國外運集團在淄博、濰坊、西安、江西等地的子公司,DHL四川公司、大田聯邦快遞公司等一批國際貨運代理企業,都曾先后被郵政部門強行查處。 消息的傳出和動作之快出乎業界的意料,更讓業界震驚。普遍的反映是,國家郵政局“64號文件”的出臺是不想讓快遞企業活了。 業內人士幾乎一直的看法是,郵政苦心孤詣于“專營”和監管這兩把殺手锏,用意很簡單:扶植自己的孩子EMS。按照2000年的數據:在國際快遞業務方面,郵政的增長不足14%,而同期UPS在中國的增長速度高達45%。而最新的統計數字顯示,EMS國際快遞業務的市場份額已經被嚴重蠶食,2001年留給它的蛋糕只剩下了1/3,而此前EMS的份額曾一度達到過九成以上。 而中外合資快遞企業的業務結構中,有60%甚至更多是500克以下信件,“四不準”僅第一條就可以至企業們于死地,有人因而怒斥之為“流氓加無賴的行徑”。 所以焦點立刻集中于此:行政壟斷的手法到底有沒有合法性?進而,中國郵政到底有沒有監管權? 對峙 企業界顯然是持有異疑的,中國國際貨運代理協會立刻開始了反擊。 李力謀頻頻約見媒體,發表看法,認為64號文件所謂“委托”管理的要求,有越權管理之嫌。 而且“四不準”的規定在概念上解釋不清,在實踐中也缺乏可操作性。比如,目前的快遞信件60%以上都在500克以下,如果不讓經營總要有個道理,為什么是500克而不是100克或800克呢?一位快遞公司的代表甚至站到臺前,認為國家郵政局提出的“國家安全”的理由根本不成立,按國際慣例,快遞業務受海關監管,恰恰是郵政業務難于監管。 3月13日,美國商務代表、荷蘭郵政局等約見了DHL、TNT、UPS、Fedex的代表,決定將此事按照“影響外商投資環境”列入議程。4月15日,包括四大跨國快遞企業在內的企業聯合簽署了一份意見書,緊急呈交給國務委員吳儀,并抄報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吳邦國以及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副部長馬秀紅、部長助理高虎城,抄送給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法制辦,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等一系列單位。 李力謀的抨擊的火力越來越猛,手腕也越來越強勁,3月19日,在中國國際貨運代理協會的召集下,包括中鐵、民航甚至并未真正開始業務的中遠在內的十幾家公司坐到了一起,開了一場名為“座談”實則“討伐”中國郵政的會議。 對峙開始了,中國郵政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向業界施壓。 3月22日,國家郵政局有關負責人通過新華社表示,“國際貨代協會是由國際貨物運輸代理企業組成的社團組織,對通信市場正常的行業管理問題進行指責,既缺乏對現實情況客觀全面的了解,也缺乏對相關法律法規正確的理解,采取的方式也是不妥當的! 同時宣稱,《郵政法》已經有了明確規定,第八條是“信件和其它具有信件性質的物品的寄遞業務由郵政企業專營,但是國務院另有規定的除外。”在第四十一條又進一步指明“信件:指信函和明信片”。所以自己有權力把500克以下信件等業務劃到郵政專營項目內,并由自己監管。 盡管雙方較勁都有理有據,但此時的輿論顯然是倒向企業界的。除了對中國郵政行政壟斷行為的批評外,更有媒體對披露了中國郵政爭奪監管權的內幕。 中國通信協會郵政委員會顧聯瑜教授說,從1979年日本OCS(海外新聞普及株式會社)首次進入中國市場后,外經貿部一直作為合資快遞企業的主管部門存在,順理成章地負起了管理的職權。這個說法得到了業界的普遍認同。 但郵政總局對此并不同意,雙方鬧得很厲害,1995年外經貿部很快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明確航空快遞業務是國際貨運代理業務的組成部分的通知》稱“凡經外經貿部批準經營國際快遞業并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記注冊的企業,均享有合法經營權!蓖ㄖ馕渡铋L地指出:“郵電部門成立的快遞公司也是外經貿部批準成立的! 而今年“64號文件”的出臺,顯然是中國郵政想把監管權攬入自己懷中,據稱,外經貿部在接到國際快遞企業的申訴函件后,向朱總理呈交了一份工作報告,提出郵政總局的做法欠妥,會招致其他國家對中國履行WTO承諾的質疑。朱總理對此做出批示,要求妥善解決這一問題。 事情越鬧越大,中國郵政意識到,如果這樣下去恐怕局面會失控,在“WTO承諾精神”的大帽子下,誰也不敢承擔這個責任。于是僵持了六十天,在5月6日原定的辦理委托權的日子,雙方都沒有動靜。第一個“六十天大限”不了了之。當記者就此事向國家郵政局有關部門求證時,后者拒絕發表任何言論。 大限 李力謀們暫時送了一口氣,也顯然對自己的工作感到滿意,作為協會,在第一場對峙中,代言人的角色十分突出。 但是故事畢竟沒有結束,2002年9月5日,中國郵政再次發力,李力謀不由得再次繃緊了神經。 這次不只是國家郵政局單方發文,聯合了信息產業部和外經貿部,下發了《關于辦理進出境信件和具有信件性質物品寄遞業務的補充通知》(國聯[2002]472號文件),對快遞企業開發了“除私人信函及縣級以上黨政軍部門的公文”以外的所有業務。同時規定“辦理進出境信件和具有信件性質物品寄遞業務委托經營手續的國際貨物運輸代理企業,應在本通知下發之日60日內,到郵政部門辦理寄遞手續,期限屆滿后未辦理委托手續的,不得繼續經營信件和具有信件性質物品的寄遞業務。” 在業內人士看來,中國郵政因為受到各方壓力,這次通知不再提“500克以下信件”的老話,比“64號文件”有了一定的業務范圍放寬,是放了企業一條生路,但是國家郵政局顯然在這期間又做通了和另外兩部委的工作,終于還是把快遞的“委托權”拿到自己手里。 對企業來說,他們面臨著“第二個六十天大限”的考驗,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快遞公司經理說出了郁悶的心情,“事實上,快遞企業正面臨著兩難的境地,”他說,“如果接受郵政委托管理的要求,就不能保證郵政局不會進一步施加壓力,并依靠它自身的壟斷資源將快遞企業打垮;如果不接受的話,快遞企業就難免有違反中國法律法規的嫌疑,也就不能保證中國是否繼續準許其開展業務! 唯一的辦法還是通過協會出面。值得注意的是,這次李力謀和他的國際貨運代理協會把代言人的角色給了亞太快遞協會,自己做為支持者的角色出現。 對此分析人士認為,每一次的爭端雖然貨代協會都作用積極,但結果都是不了了之,主要的問題就是對話的級別可能不夠,若要有效地解決問題,恐怕必須將對話級別“升級”。 因此亞太快遞協會(亞太快遞協會也是由四大快遞公司組織的國際性協會組織)的出場就不難理解了。李力謀對這樣的看法仍是不承認也不否認。 “升級”后的較量果然都是大手筆。 在亞太快遞協會的影響力下,甚至有外電報道說,在10月23到24日日內瓦舉行的商業大會上,美國和歐盟已把快遞服務問題提交大會討論。 協會指定發言人陳嘉良(陳此前聯邦快遞中國區副總裁)更是把矛頭直指中國郵政,“中國郵政既當行業管理者,又要做行業競爭者,這不合理。我們建議中國政府相關部門重新考慮在第472號文件中所做的規定!倍铱爝f企業提供的是針對特殊客戶的特殊服務,而郵政強調的則是一般性服務,也就是“普遍服務”。而郵政所謂委托管理的要求,則有“越權管理的嫌疑”。中國國際貨代協會副會長李力謀也表達了同樣的看法。 陳同時表示,亞太快遞協會就此問題已經形成了書面意見,緊急呈送到外經貿部。在這份文字中,亞太協會主要表達了三點核心意見:一是建議取消60天限制的規定,以緩和幾方的緊張關系;二是建議由外經貿部作為快遞企業惟一的行業管理者,而非郵政部門;三是對在中國投資業務的前景依然表示樂觀態度。 國家郵政局高層對此依然用《郵政法》做為反擊工具,強調郵政的公共性,所謂的“越權管理”根本不存在。 和解 事情再一次鬧大,有關部門又出來進一步調解,這次倒是很快有了結果——雙方各讓一步,11月20日左右,中國郵政和快遞巨頭達成“庭外和解”,快遞巨頭們放下架子到郵政部門辦理了委托手續,算是從業務上接受中國郵政的監管。而中國郵政再也不以“500克以下信件”作為業務范圍理由了。 輿論對此事件的評價是,雙方握手言和。 但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認為,這件事不會就此了解,而處理結果更像是抹漿糊,先把風口躲過去再說,因為中國郵政并沒有放棄專營的理由,而國際快遞巨頭們也并沒有打算就此罷休。 事實證明了這個人士的看法,在11月20日前幾天,陳嘉良還在一個公眾場合表示,他對必須到郵政去辦理委托手續的做法還是持保留態度的。事后,巨頭們選擇在"六十天大限"到來之后兩天才去辦理委托手續,也多少透露了這種微妙的心態。 而不久后,國際快遞委員會的成立再次證明了這一點,盡管李力謀否認快遞企業們意圖組成聯軍對抗郵政。 而當記者再次向國家郵政局有關部門詢問對此事的態度時,仍是被拒絕了采訪。 看來,真正的矛盾并沒有化解,李力謀顯然也知道下一步的局面是怎樣的,只是滿身疲憊的李不愿再提一年來的舊事,委婉的說到,“雙方都有各自的利益,發生爭執是正常的,現在穩定和平的局面來之不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