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錢荒】復旦[微博]張軍:是什么讓李克強按兵不動?
現在的問題在于,這到底只是一個可以被央行兜底就過去了的事件,還是一場危機的引線。
宏觀|王林
大部分嗅覺敏感的交易員都會意識到,當市場上小道消息滿天飛的時候,也便是危機開始埋下種子的時候。
6月20日的市場便是如此。發酵劑來自一則關于中國銀行資金違約的報道—中國銀行當天下午資金違約,交易時間延長半個小時給各家找資金,但是一直沒有找到。
這則消息很快被中國銀行通過官方渠道辟謠,它們發表聲明稱從未發生違約事件,并且6月20日按時完成了對外支付,市場傳聞不屬實。
隨后人們得到了這個故事的另一個版本,實際上是中國銀行間市場發生違約,報道者忽略了一個“間”字。有興趣進一步考證的人們還會發現另一個未經證實的傳聞:光大銀行因為頭寸緊張而令興業銀行無法收回到期資金,這筆違約涉及的金額大概為30至60億元人民幣。
中國銀行業一直被認為非常不透明,央行也是如此。美聯儲每次的議息會議都會公布會議紀要,反觀央行,除了在6月20日這天傳出過一份未經證實的央行會議紀要外,從來就沒有任何形式的官方消息可以告訴外界中國央行到底在干什么—央行連購買了什么資產,持有多少債券,黃金儲備到底有多少都無可奉告。
這種不透明會加重人們的擔心。也因為長期已經習慣了不會對公眾和盤托出一些事情導致了在危機來臨的時候,公眾也不會完全信任不透明者發布的任何聲明。這是一種投桃報李。更何況流動性吃緊早已經不是一周兩周的事情了。
可以簡單理解下銀行間市場到底是怎么運作的:銀行吸收儲戶的存款,這部分錢成為銀行的負債,隨后銀行將錢貸出去,這部分成為銀行的資產。銀行有時候會通過理財的方式吸收存款,同樣也會通過信托作為一種中介去放出貸款—這些貸款的去向通常是并不十分被政策鼓勵的房地產與地方政府融資平臺。
銀行之間的資金運作基于一種邏輯,那便是錯配。也就是銀行到期需要歸還的貸款和到期的理財產品之間會存在一種微妙的關系,它們不是剛好一一對應的,這保證了銀行有時候只需要準備3個蓋子便可以順利蓋上6個瓶子。但是如果貸款方拖延歸還的現象非常集中又恰逢一批理財產品也集中到期的話,銀行的錯配系統就會瞬間制造一出悲劇—理財產品集中到期是負債,而貸款是資產。資產不夠便無法平抑負債。
這就會形成銀行間市場,銀行可以向銀行來借錢以償還到期的負債。銀行間會根據借錢需求而行使隔夜拆借利率。中國的便是shibor利率。銀行有時候也會向機構借錢,機構通過買入一種代號為GC00*(*代表拆借的天數)的產品而將錢借給銀行。
但是shibor和GC001都出現了非常可怕的飆升,甚至超過了30%的警戒線。這說明大部分的銀行都沒有錢。
這種情況倒不是沒有出現過,過往的例子是央行會通過購買國債或者是回購而將錢釋放給市場。但特殊的是,這次央行沒有那么急于表態。
違約風險容易刺激交易員的神經在于2007年、2008年的金融危機也是從一批金融機構的違約開始的。并且,更加可怕的是當時美聯儲的利率市場出現了倒掛—短期利率遠高于長期利率,中國目前基本也是這樣。這便是最近的股市看起來流露出岌岌可危的某種氣質的真正原因。
美聯儲基本已經明確了會在明年退出量化寬松。一般的邏輯是這會導致美元上漲,那些在各地追炒新興市場貨幣的錢會逐利地回到美國市場。這便會導致大部分的新興市場都出現資本流出的現象。如果此時出現流動性問題,確實不是一件特別令人放心的事情。
作者
王林目前是人人貸副總裁,她以前是《第一財經周刊》的金融主筆
高層表態
央行表態
市場反應
相關專欄
相關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