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虧損大戶中國民航成長的煩惱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01日 11:34 中國經濟周刊 | |||||||||
中國民航業去年創造了“一年賺十年錢”的奇跡,國內如火如荼的價格戰顯然功不可沒。現在《中美航空協議》已經生效,“廉價航空”也空降中國,中國民族民航業面對這些國際高手,怎一個“煩”字了得?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黃樂楨/北京報道
剛剛過去的2004年,一向有“虧損大戶”之稱的中國民航業,忽然自稱賺了個缽滿盆溢。 “去年在油價大幅上漲的不利情況下,中國民航業一年賺了十年的錢!2005年1月12日,在全國民航2005年夏秋季國內航線航班經營許可評審會上,中國民航總局副局長李軍透露了這一“振奮人心”的消息。此前,民航總局的統計數字也顯示,2004年中國民航全行業利潤達到了86.9億元,這一數字相當于前十年的利潤總和。 面對民航業如此成長業績,業內人士不僅沒有流露出太多興奮,相反表示了更多擔憂。他們認為,2004年如火如荼的機票價格戰,在短期內確實給各航空公司帶來了新的利潤增長點,但這種低水平的競爭手段,是以部分犧牲旅客的正當利益為代價的,如更為嚴重的航班延誤,航空公司拒不支付航班延誤賠償金等。 “目前中國民航業的最大威脅,還不是國內各航空公司之間的惡性價格戰,而是來自國際市場的更為強大的競爭對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張寧教授對《中國經濟周刊》說。 2005年,中國民航業面對的國際競爭,已從原來的“假想敵”轉為現實對手:一是被業內稱為“打開中國天空大門”的中美航空協議的正式實施,讓早就鐘情于中國民航市場的美國各航空公司,終于領到了“通行證”;二是“廉價航空”仿佛一夜之間,將一個全新的民航概念和一批成熟對手“空降”中國,大有獨吞國內市場空白之勢。 與此同時,國內鷹聯、春秋和奧凱三大民營航空公司的集體亮相,一舉打破了中國民航業50年來由國有資本一統天下的局面。 面對國內國際雙重突變,國內民航市場現有的“3+1”格局(國航、東航、南航和海航)能否被打破?國內民航業是否面臨重新洗牌? 航班延誤何時了 2月15日(大年初七),春節七天長假的最后一天,北京迎來2005年的第一場大雪。回家探親的趙先生,按計劃乘飛機當天趕回上海,以便第二天到公司報到。 趙先生這一切計劃卻因這場雪發生了變化!拔屹I的是國航CA1855航班,北京直飛上海。正常起飛時間是16:30,結果由于天氣原因(航空公司方面解釋),直到23:30分才起飛,整整7個小時(一個工作日)就浪費在了機場!壁w先生對《中國經濟周刊》抱怨說。 “16日凌晨2點才抵達上海,哪里還有公交車或機場大巴,地鐵也停了,原本預算10元做機場大巴就能到家,卻不曾想因航班延誤致使花去100元的打車費。” 但令趙先生不解的是:面對同樣的天氣,原定16:20起飛的上海航空FM9102航班,卻在17:30就起飛了。為什么同一航線、不同航空公司的乘客會有不同境遇? 趙先生還同時透露,他們同行旅客中的幾位上海人,提出了賠償問題。但機場候機廳的一位值班經理答復說,沒有賠償這回事;事后打電話到航空公司投訴,要求賠償,對方回答“壓根就沒有這么一說”;再向民航總局反映,回答是:民航總局向各航空公司提出過賠償建議,但各公司并未真正接受建議。 隨后,《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分別致電相關航空公司的投訴部門,對方聲稱,如果要補償的話,需要先與機場商量,任何公司都不會輕易開誤機補償的先例。 據了解,僅2月15日,首都機場就有400余架航班延誤,占當天首都機場航班的一半以上。當時不同航班的很多旅客,都提出向航空公司索賠的要求。但這些要求也僅限于口頭式的抱怨或情緒發泄。對此,業內人士分析說,航班延誤賠償一旦成為現實,中國民航業“一年賺十年錢”的美夢就會被徹底擊破,機票打折、薄利多銷的經營路子就真正走到了盡頭。 2月16日,上海就發生了一起帶有實質性的索賠事件。據了解,本應于2月15日晚7點從煙臺起飛的東航MU5592Z次航班,于2月16日中午12時50分才起飛,延誤了近18個小時。航班延誤18小時,該如何補償?與東航交涉未果后,85名乘客決定起訴東航。航班延誤補償標準問題再次引起人們的關注。
相關專題 《中國經濟周刊》封面系列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