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投資乘風破浪 銀行理財市場勇立潮頭

ESG投資乘風破浪 銀行理財市場勇立潮頭
2021年10月11日 02:06 證券時報網

  記者 李穎超 杜曉彤

  “小眾”,是此前多位業內人士提及國內ESG理財時常用的修飾詞。不過,如今時勢轉換,這一“小眾”的投資理念正在走向“大眾”。

  “現在公募基金和銀行理財都在積極發行ESG理財產品。”一位受訪人士告訴證券時報記者,只是國內的ESG理財產品目前稍顯“概念火熱,實際認購不火”。

  多位銀行理財子公司人士也向證券時報記者證實了這一觀點。其中,一位理財子公司人士表示,從機構角度來看,以債券類為主的銀行理財投資標的中,ESG產品尚未展現出優于其他產品的溢價,“并且也還沒有關于投資ESG的考核,而收益和考核仍是目前主要考慮的兩方面。”

  盡管監管沒有設置關于ESG投資的考核,但針對綠色金融的考核正在不斷強化,這也對ESG投資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證券時報記者獨家獲悉,已有大行近日開始下發優化本年度績效考核辦法的通知,其中明確“加大綠色金融考核權重”,并要求在各條線業務指標中體現綠色金融的底色和成色。針對涉及信貸投放,并與綠色金融存在一定交叉的指標,將在現有考核設置不變的基礎上,分出一定分值,考核指標項下的綠色信貸發展。

  ESG投資驟然升溫

  近年來,隨著ESG投資在全球興起以及資金持續流入,相關產品的數量和資管規模也呈現快速增長。

  “這幾年,我們在本地也明顯感受到,國內的資管行業刮起了一股ESG投資浪潮,越來越多的中外金融機構進一步聚焦ESG投資策略。”渣打中國財富管理部投資產品與投資顧問總監閔成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2020年9月,中國提出“30·60”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低碳環保概念迅速升溫,ESG等相關主題的理財產品走俏,銀行機構發行此類產品的積極性也明顯提高。

  根據中國理財網信息,自2019年以來,國內銀行機構共發行了68只ESG主題理財產品,去年合計發行了36只,今年前三季度則已發行21只,主要發行方為股份制銀行和銀行理財子公司。證券時報記者梳理發現,已發行ESG主題理財產品中,超六成是固定收益類產品,有23只為混合類產品,另有1只權益類產品是由光大理財于2020年9月發行的“陽光紅ESG行業精選”。

  “近幾年,國內對ESG概念的認知不斷提高,尤其是今年,在市場機構對綠色金融考核、機構投資者對ESG概念關注度提高等影響下,大家對ESG都有了一個更深入的了解。”一位銀行理財子公司負責人表示,已明顯感受到市場關于ESG投資的討論更加積極,“特別是機構客戶,包括大型機構、外資機構等對ESG理念的接受度很高”。

  據了解,當前國內機構對綠色金融考核的重視度明顯提高。近日,證券時報記者獨家獲悉,已有大行下發優化本年度績效考核辦法的通知,其中明確“加大綠色金融考核權重”,并要求在各條線業務指標中體現綠色金融的底色和成色。

  證券時報記者獲取的文件顯示,相關大行要求對涉及信貸投放,并與綠色金融存在一定交叉的指標,在現有考核設置不變的基礎上,分出一定分值,考核指標項下的綠色信貸發展。具體體現為,對2021年一級分行KPI指標體系中的制造業貸款、戰略新興產業貸款、科技信貸、基礎設施貸款、信用卡消費信貸等9項業務指標,在保持現有考核設置不變的基礎上,統籌進行差異化權重劃分。

  “目前ESG銀行理財產品剛起步,存量規模不大,但產品發行增速較快。”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周茂華表示,ESG理財產品增長迅速,主要是近年來銀行理財產品市場整體偏低迷,不少金融機構積極挖掘推出了ESG新主題的理財品種,以期挖掘新業務增長點,踐行綠色發展社會責任,推動銀行綠色轉型和差異化發展。

  銀行理財和公募基金目前擁有著資管行業最廣泛的受眾,尤其是前者的動向,或許更能代表國內普通投資人的投資意向。穆迪副總裁及高級信用評級主任諸蜀寧告訴證券時報記者,依據市場的趨勢判斷,更需要關注一些銀行理財產品的走向,“因為它們聚集了大量的中國儲戶,這也是零售投資者轉型大趨勢中的一個體現”。

  短期收益下降是道坎

  現實是,國內ESG相關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與認購還沒有進入爆發階段,市場供求仍存在一定的不匹配。

  “機構投資者對ESG投資的興趣明顯提高,尤其是一些股權投資領域,但是我了解到,有一些面向公眾投資人的產品發行后,其實認購還比較冷淡。”一位咨詢公司合伙人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

  具體而言,在發行端,目前國內市場中ESG理財產品種類并不多。有大行理財子公司投資經理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一是理財產品是代客理財,追求的是產品收益,而目前理財產品的資金投向主要集中于債權類資產,ESG資產的收益并沒有明顯的溢價;二是目前理財產品并沒有和表內資產一樣,受到相關指標的考核。

  至于需求端,另一位理財子公司高管則提及,個人投資者實際參與認購的熱情沒有想象中的高漲,“對于個人投資者來說,并不是每一位都能理解ESG概念的相關投資”。

  閔成也表示,目前國內ESG投資尚處于起步階段,投資者對ESG投資的理解可能還不深,“可能認為ESG是新的資產類別,或者認為ESG就是環保,是做公益,會犧牲績效”。

  “機構投資者相對要敏感一些,而國際主流投資機構去年已跨過了一道‘擔心以短期收益率下降為代價’的坎,中國散戶投資者要跨過這道坎的話,將是一件比較長期的事情。”諸蜀寧說。

  值得關注的是,國內高凈值投資人群已經對ESG產品展現出了強烈的投資意愿。渣打集團近日發布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中國內地投資者對ESG的投資興趣、配置規劃、信心等多個方面均領先其他市場。其中,92%的中國內地受訪者對可持續投資感興趣,74%的富裕人士已經配置可持續相關基金,這兩項數據均位列全球第一。

  此外,在未來的投資意向中,61%的內地受訪者準備將更多的現有資產投入可持續投資產品;71%的受訪者計劃在未來三年將15%以上的資產配置于可持續投資產品。

  個人投資者擔心什么?

  “個人投資者最關注的可能還是收益問題,也就是投資策略的有效性,不管它是ESG投資還是其他的。”前述理財子公司高管直言。

  近幾年,國內理財機構也加大了對ESG投資策略的研發,“要真正讓它去賺錢,只有創造了超額收益才能更加為客戶所接受。如果跟其他策略一樣,甚至比其他策略還要虧錢,就很難讓普通投資者接受了。”他表示。

  相比國內市場,國外市場上ESG產品的認購明顯更加火爆。多位外資機構人士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在經歷疫情這一“黑天鵝事件”后,ESG產品展現了穿越周期的能力,因此相關產品的認購在“后疫情”時代顯著加熱。

  以渣打為例,截至今年上半年,渣打在架的ESG Select基金銷量較去年同期增長了接近18倍,而與綠色環保主題相關的基金銷量更是增長了38倍。其中,投資者更偏愛ESG投資中的E,即綠色環境相關的主題性投資。

  “以ESG為主題的投資策略,可能找到了一些其他的策略所沒找到的東西,所以ESG主題一下子燃爆,繼而資金的配置、流向就出現了大幅提升。”諸蜀寧說。

  “其實在疫情前,ESG主題領域的投資是一個較為小眾的市場,只有個別個人投資者愿意承擔一些收益上可能存在的損失,來完成自身一個更寬宏的投資目的。”諸蜀寧告訴證券時報記者,從國際投資者的視角來觀察,ESG主題被納入“小眾”的原本主因,即收益率并沒有那么高,但在疫情之后,投資者對于收益率的擔憂不存在了。

  “不僅不存在了,反而收益率較好的都是與ESG相關的產品。”諸蜀寧表示,ESG主題投資在國際市場已然深入人心。

  閔成還向證券時報記者提供了一組數據作為佐證。從市場行情看,MSCI World SRI指數的長期表現是大幅跑贏MSCI World指數的,尤其是在去年疫情期間,ESG基金的抗風險性更好,在市場反彈過程中超額收益更強,MSCI World SRI指數相對MSCI World指數的超額收益為近4年以來最多,達到了6.75%。

  機構投資者擁抱ESG

  從外資機構角度來看,ESG投資在經歷了十幾年的發展后,已經由最初主要受價值觀驅動,變成了如今在投資決策中必要加以考量的額外因素。

  “ESG投資的標的企業會更重視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投入,提前發現未來可能出現的風險或商機,而當市場處于波動狀況時,它往往能反映一家企業長足發展的基礎。”閔成解釋。

  因此,市場環境越是動蕩,ESG投資的優勢越是明顯。越來越多的投資經理在篩選投資標的時會將ESG因素納入考量,也使得更多的投資者從中受益。“當然,全球氣候變化以及多個國家提出碳中和概念,也是目前機構發行熱情高漲的催化劑之一。”閔成說。

  國內理財機構對ESG投資的認知正在不斷加深。前述理財子公司負責人表示,ESG策略和投資策略其實并不是相互替代的,而是要結合起來運用,兩者不能偏廢。

  “實踐中,我們通過研究國內外資管機構在ESG領域的投資發現,ESG并不能直接帶來超額收益,必須先保證投資策略的有效性,在此基礎上疊加ESG策略,才能創造比較好的收益表現。”他舉例,就像投資光伏或高科技行業的策略,額外加上ESG評價因子,“這樣才會顯示出ESG策略對產品抗風險能力和投資收益的加成效果”。

  在實踐層面,ESG投資理念中所考量的因素也早已不只是環保問題。“ESG理念是企業著力于保證長期競爭力,而考慮的更廣泛的因素。”閔成表示,因此即便渣打集團選擇了一款環保主題的ESG投資產品,但投資經理仍然會考量標的企業在社會因素及企業治理,諸如員工健康管理、商業道德和董事會獨立性等方面的表現。

  “現在ESG可持續的概念已經從比較寬泛的務虛落到了非常具體的操作。”穆迪指出,比如公司治理這一難以量化的因素,出現問題的可能性有很多種,包括關鍵人風險、缺乏糾錯機制等,而ESG評價體系可以提供一種定性的觀察和分析方法,幫助投資人識別與避免這方面的一些潛在風險。

  在ESG投資理念與傳統方法不斷融合的過程中,基于ESG形成的信息數據庫和經過機構實踐驗證的ESG績效評價體系也成為了一項新的“稀缺資源”。

  “ESG投資在全球許多地區尚處于萌芽階段,且資產管理公司采用不同的方法來開發ESG產品。”閔成告訴證券時報記者,ESG投資的核心,就是形成基于ESG績效評價的投資標的和產品,“現在有些資管公司設立了專門的ESG研究分析團隊,也形成了自己的ESG績效評分體系,但有些資管公司還不具備完善ESG研究體系,沒有真正將ESG整合到投資流程中,所以‘漂綠’或‘洗底’的情況時常發生。”

  政策資金加持未來可期

  “ESG產品會成為趨勢。”這是多位受訪人士的普遍共識,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乃是“ESG理財產品的未來收益表現值得期待”。

  周茂華告訴證券時報記者,從目前看,ESG底層資產主要是配置一些綠色環保型產業和鄉村振興、一帶一路等戰略性發展產業,以及新能源和相關指數化產品,“未來相關理財產品的收益情況,將與機構投研能力及底層資產配置盈利情況關聯,主要還是受金融機構運營能力和底層資產配置情況影響。”

  “任何一個資產價格,除了由自身價值決定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決定因素是資金配置需求。”某咨詢公司合伙人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從這個角度來看,可以預見的是,大量資金會被引導到各類碳中和相關企業,資金供給將會比較高,相對而言資產是比較稀缺的,尤其是好資產的稀缺性會變得更高。

  前述理財子公司負責人也認可資金將帶動ESG理財產品投資表現的觀點。“越來越多的錢,尤其是機構的錢進入到ESG市場,收益波動就會更加穩定,ESG投資市場也會越來越成熟。”他表示。

  當然,外部環境和政策的積極變化也被視為利好因素。某大行理財子公司的一位人士認為,隨著政策扶持和經濟結構的轉變,ESG相關的行業和主體會迎來較快發展,未來ESG產品會產生較為明顯的收益。

  閔成也指出,更重視可持續發展投入的企業,往往也可以通過對長期趨勢的分析,提前發現未來可能出現的風險或商機,保持長期競爭力。

  “例如‘30·60’雙碳目標、三次分配,共同富裕等政策,都會為企業帶來很多新的發展機遇,準確的預判和及時的策略調整將大大穩定企業的運營,是企業長期盈利的保障之一。”閔成認為,ESG評價標準幫助資管機構將這樣的企業挑選出來,同時將會為投資人帶來更加穩定、可觀的投資回報。

  此外,從社會責任的角度出發,金融機構本就應該成為ESG宏觀概念的踐行者。“我們也在做基礎性的工作,即把自身打造成為ESG領域的一個執行者。”某國有金融機構人士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無論是從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來看,還是從國家倡導的“雙碳”戰略層面考慮,這都是必須要去踐行的一件事情。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李琳琳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10-12 久盛電氣 301082 15.48
  • 10-11 德昌股份 605555 32.35
  • 10-11 嚴牌股份 301081 12.95
  • 10-11 百勝智能 301083 9.08
  • 10-11 福萊蒽特 605566 32.21
  •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