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牛迎虎,喜迎新春。疫情反復之下,宏觀經濟會產生哪些變化?新一年的A股投資主賽道是否會更替?不斷震蕩的行情下,應該如何做好資產配置?2022年1月7日,中融基金“2022年度中融基金投資策略會”在多家網絡平臺同步直播。本屆策略會以“2022·啟航新征程”為主題,中融基金多位基金經理、研究人員共聚一堂,激蕩思想,與投資者一起解讀宏觀經濟、分享投研觀點,開啟2022年的新征程。
作為繼往開來的年度投資策略盛典,中融基金投研團隊圍繞著宏觀經濟展望、熱點板塊分析、資產配置三大主題與投資者分享各自的真知灼見,共同探討2022年宏觀經濟趨勢和行業投資機會。
中融基金總裁黃震為策略會開場致辭,他表示,中國已成為全球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資本市場,并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增長體量以萬億計,這足以看出中國財富管理的發展空間。這些年得益于國家改革開放的深化、經濟社會發展居民財富增加和資本市場繁榮,公募基金的增長屢創新高,中融基金也很榮幸抓住了這個機遇,用8年的時間快速成長為千億規模的市場管理機構。隨著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新階段,我們相信基金行業將大有所為,中融基金也必將大有作為。
過去一年,在疫情反復、芯片短缺、能源價格上漲等問題的大環境下,世界各國采取了不同的應對策略,A股資本市場的輪轉速度極快,投資者極為關心2022年市場環境將如何變換?
對此,中融基金總裁助理、研究部總監、基金經理寇文紅博士、中融基金信用評級部總經理張祺、中融基金宏觀策略分析師劉野共同展望2022年市場宏觀投資策略。
針對疫情對2022年國內外經濟的影響,他們表示,疫情在2022年很難徹底消除,但其對經濟的影響或將降低,但恢復到疫情以前的水平仍很難。投資、出口、消費是GDP的三駕馬車,中國的投資或將繼續受到疫情的較大抑制,但預計2022年的投資環境相對2021年不會變得更差。這兩年中國受到疫情出口紅利,保持了超異常的出口增速,隨著全球疫情常態化,國外對中國的依賴程度會下降,出口增速將會有所下滑,回到正常水平。消費方面,2022年預期會出臺一些減稅降費的政策,包括疫情好轉后對于消費場景的放松,都對消費整體回暖有幫助。因此在基數相對高的情況下,2022年GDP增速將明顯低于2021年,但中國經濟整體還是很有韌性的,在目標范圍內。在明年經濟增速存在下降壓力的背景下,判斷貨幣政策是相對寬松的狀態,但是大水漫灌也不太可能出現,更多的還是要精準性和直達性。
房地產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地產政策的走向也是投資者關注的核心。他們認為,房地產改革試點會在2022年逐步落地,但范圍會比較低比較小,應該不會導致對房價產生大幅波動。房地產融資層面政策,去年11月已經陸續出臺,政府穩房地產行業的意愿非常強,但房住不炒的監管態度仍然不變,更多是節奏的把握。因此判斷,2022年房地產調控會更加細化,因城施策、因地制宜,滿足居民對住房的剛性需求,著眼于建立房地產調控的長效機制。
從國際宏觀層面上來看,寇文紅表示,市場一致預期美國可能在2022年加息3次,美國加息預期會導致全球資本回流美國,那些金融體系比較脆弱的國家可能會出現資本外流、貨幣貶值、股市下跌等現象。不過中國的金融體系很穩健,不會有明顯的影響,但會面臨一定的人民幣對美元貶值壓力。
談及對投資者的2022年大類資產配置建議,張褀表示,美國加息對美股和美債是負面影響,對大宗商品也會造成較大影響。相比較而言,中國的貨幣資產是相對比較穩定的,A股肯定是一個很好的投資標的,其次是債券。整體而言,預計是A股 > 中國債券 > 現金 > 商品 > 美股 > 美債的局面。寇文紅表示,股票市場方面以挖掘結構性投資機會為主,可以遵循新能源、地產后周期、國產化智能化、消費恢復、軍工、TMT行業里的半導體和元宇宙等投資主線。
對于明年的投資,劉野表示,2022年中國經濟增速的壓力是要比2021年大,相應的中央也加大了逆周期調節政策的力度,制造業、房地產、基建三大部分都有向好的趨勢。
除了宏觀策略解讀外,中融基金投研團隊還詳細解讀了消費、醫藥、半導體、科技、新能源、軍工、煤炭、鋼鐵八大行業板塊投資機遇,并分享了固收+、FOF在新年的資產配置策略。中融基金也希望通過本次投資策略會的機會與投資者攜手步入2022,啟航新征程,探尋資本市場新趨勢、新機會。
中融基金成立8年以來,從1支產品4.75億規模增長到2021年末73支產品1535億總規模,其中公募管理規模1190億,非貨管理規模814億,權益、固收、數量各業務條線齊備。企業發展最重要符合行業本源規律,這一本源就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財”。中融基金總裁黃震強調,“中融基金的中長期優良業績已經受到渠道和客戶的高度認可,權益業績投資業績的提升是公司不斷深耕投研能力的碩果,資產規模的穩進,也是投資者對我們信任的一個最佳的證明。”
風險提示: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基金管理人承諾以誠實信用、勤勉盡責的原則管理和運用基金資產,但不保證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證最低收益,基金過往業績不預示其未來表現,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不構成對本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投資者應根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審慎決定是否參與基金交易及相關業務。在做出投資決策后,基金運營狀況與基金凈值變化引致的投資風險,由投資人自行負擔。投資者認購(或申購)基金時應認真閱讀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說明書和產品資料概要等法律文件。
責任編輯:常靖蕾
投顧排行榜
收起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