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王緯:促進普惠金融數字化轉型升級

《中國金融》|王緯:促進普惠金融數字化轉型升級
2023年01月29日 12:57 中國金融雜志

  作者|王緯‘中國銀行副行長’

  文章|《中國金融》2023年第2期

  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金融與實體經濟共生共榮,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當前我國經濟恢復的基礎尚不牢固,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仍然較大。量大面廣的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是穩經濟的重要基礎,也是穩就業的主力支撐。普惠金融天然具有“為人民服務”的基因,承擔著助企紓困、保障民生的重要責任,做好普惠金融工作是中國特色金融的政治性、人民性的具體體現。黨的二十大報告深刻闡明了未來五年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主要目標任務,為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

  數字技術加速金融包容性進程

  過去十年,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具有中國特色的普惠金融發展之路成效顯著,我國普惠金融實現了小微客戶貸款“增量、擴面、降價、提質”的目標。在這一發展過程中,數字技術的應用可謂功不可沒。一方面,數字普惠金融系統性、全局性地化解了傳統技術下發展普惠金融的瓶頸問題,讓普惠金融服務更廣泛、更深入、更公平地惠及廣大人民群眾,對于縮小城鄉差距、推進優質公共服務共享、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意義重大,有力地推動了金融服務提質增效。另一方面,國家層面陸續出臺的政策規劃為普惠金融數字化轉型發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互聯網、移動通信、云計算等技術擴展了信息傳播的廣度,為金融服務的廣泛觸達提供了可能;數字技術獨具集約性、規模性、智能性、穩健性等優勢和特點,為普惠金融精準滴灌創造了條件。后疫情時代,數字經濟加速驅動全球產業鏈重塑,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涌現,培育了金融數字化創新的土壤,提供了普惠金融發展的新動能。

  隨著普惠金融理論與實踐的發展,其內涵和外延不斷豐富,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扶持中小微企業和弱勢群體、提升社會福祉持續發揮著重要作用。數字化是降低金融服務成本、提升金融服務包容性最受認可的解決方案,目前已被全球及中國銀行業廣泛采用,加速金融包容性進程的巨大潛力不斷釋放。

  一方面,通過打造新型的金融基礎設施,金融體系的基礎性成本明顯降低。中國用于金融基礎設施提升的金融科技投入大幅增長,科技投資流向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創新和交易數字化的“最后一公里”。近年來,我國數字普惠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數字金融“新基建”全面提速。第五代移動通信(5G)、移動物聯網與城市同步規劃建設,互聯網普及率大幅提升,新一代金融數據中心加快設立,商業銀行紛紛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開展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等金融科技基礎研發,這些都為數字化普惠金融發展打下了良好的技術基礎。

  另一方面,銀行業開展豐富的創新實踐,推動普惠金融取得長足的發展。一是全面提升科技投入,構建數字化普惠金融產品和渠道矩陣,降低客戶進入門檻。大量資源聚焦到了基礎設施開發、大規模數據處理和運營模型升級等方面,推動普惠金融服務全流程線上化,使得線上普惠金融業務規模高速增長。二是推動先進技術落地應用,擴充業務“工具箱”,致力于攻克普惠金融的提質痛點。面對小微企業信用數據不全的問題,銀行業利用物聯網、大數據、復雜網絡、多方安全計算等技術進行信息收集;面對傳統信用評價模型對小微企業不適用的問題,利用機器學習、遷移學習等技術進行智能模型開發;面對農業品類難以測算評估經濟價值的問題,利用衛星遙感、區塊鏈、大數據等技術,針對各類農業項目提供個性化金融服務。三是大力提倡包容性設計,通過數字技術履行惠及多樣化長尾客戶的無障礙義務。銀行將人工智能、智能語音等技術應用起來,使老年人、殘障人士獲得更為便捷的金融服務。

  銀行業強化數字普惠金融的方向

  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是一項持久的課題,金融科技的迅猛發展為普惠金融提供了數字化轉型的可能和內生動力。大數據挖掘、人工智能和云計算賦能普惠金融,對于銀行產生了業務模式和流程的裂變效應。在金融科技的賦能下,數字普惠金融服務鏈條更加順暢,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制度保障更加健全,為普惠金融注入了新的發展動能。未來銀行業應從以下方面進一步強化數字賦能推動普惠金融發展。

  第一,進一步擴展多元化的觸達渠道,以提升金融服務覆蓋率。深入應用“無接觸”服務技術,構建協同聯動的全渠道服務,破除普惠金融發展的時空限制。在進一步利用智能廳堂機具、流程機器人技術等提升物理網點服務效能的同時,借助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數字技術,建立線上線下多元觸點,為普惠客戶提供“隨時、隨地、隨心”的接入體驗。

  中國銀行創新研發了“惠如愿”APP,建立面向小微客群的統一線上服務入口和普惠金融綜合服務社區。APP內融匯了中國銀行金融服務、社交服務、內容服務,構建集融資、融智、融商“三位一體”的集成化服務模式,打造“一點接入、全局響應”的一站式、全方位服務機制,靈活、迅速地滿足普惠客群各類金融與非金融需求;配備在線數據授權、生物信息識別等智能工具,配置產品在線推薦、政策解讀等人性化服務,支持客戶隨時隨地一鍵提交融資申請、在線完成“簽約—支用—還款”等全流程操作;配套設立線上小微課堂,匯集小微政策庫、服務指南、技能培訓等專業資訊,做小微客戶的“小幫手”“大智囊”。

  第二,進一步融合多種場景、完善場景化的產品體系,以增加普惠金融的服務深度。充分利用大數據分析能力,全面、深入挖掘普惠客戶全生命周期的關聯場景,包括商業場景、金融場景、生活場景等,廣泛嵌入金融服務,強化不同生態場景客戶的互聯互通、相互導流、互相賦能,推動數字產品向集成一站式線上服務的“超級APP”發展。

  中國銀行持續加速推進數字技術應用,持續拓寬數字化服務場景,豐富數字化產品矩陣,升級推出“I·SMART——數字普惠金融服務+”,著力從場景產品更豐富、特色服務更多元、客戶體驗更便捷、風險防控更智能、科技運營更高效五大維度全面提升服務質效,構建更加完善、更具特色的數字普惠服務生態和服務渠道。為提升客戶觸達效率和服務體驗,中國銀行進一步完善自主研發的“中銀e企贏”系統,在優化原有撮合洽談功能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招商引資作用和獲客功能,為銀行、政府、商戶、企業各界參與者牽線搭橋,擴大小微企業朋友圈,幫助地方政府解決重大關切,推動建立融通開放、合作共贏的高質量發展生態。

  目前,中國銀行已逐步搭建起涵蓋信用、抵質押等全品類的普惠金融線上融資產品體系,面向普惠客戶推出信用、抵押、質押、保證等品類共17款線上貸款產品,截至2022年11月末,普惠金融線上產品授信余額超2900億元,較年初大幅增長173.8%。

  第三,進一步增強技術水平、實施高效化的運營管理,以提高普惠金融的服務效率。整合內外部數據,構建數字化客戶全景視圖,實現智能服務匹配;建立管理分析體系,對線上業務全流程持續跟蹤監控和分析,助力業務拓展、運營管理;通過規則預設開展自動化運營管理,實現對人為操作失誤的最大隔離;構建數據驅動的迭代更新機制,實現業務高效運行和創新敏捷交付。

  中國銀行已初步形成以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為驅動的普惠金融業務運營模式,推動了系統研發、數據應用、運營管理的協同融合,全面增強了普惠金融數字化運營效能。建設金融服務“裝配流水線”,對現有產品實行標準化、流程化再造和聚合封裝,支持根據不同場景“插拔式”組裝和敏捷化調用,實現產品服務定制化裝配,高效響應客戶差異化需求。打造線上智能監測平臺,強化全景數據整合分析,構建全方位、高時效、精細化的業務發展監測體系,推動運營方式由“經驗決策”向“數據決策”加速轉變,促進管理質效進一步提升。 

  第四,進一步創新風控工具、開展智能化的風險防控,以壓降普惠金融的風險成本。強化數字化賦能,創新風控工具,增強風險前瞻,全面提升普惠金融業務的可持續能力。綜合運用數據技術和場景元素,以數理模型的決策流優化人工操作的工作流,提升智能信用審批比例,做到實時監控預警。運用機器學習、強化學習等新技術,推動風險防控從“人防”“人控”向“技防”“智控”轉變。

  中國銀行采用風險建模、智能決策等方法,建設“慧智控”工具集,打造普惠金融數字化風控網絡。有效夯實數據基礎、健全風控機制、完善模型體系,升級智能風控“中樞”,更加精準地防范化解風險隱患。持續加強與政府、外部機構的數據合作,在依法合規的前提下,實現跨機構、跨平臺、跨領域的數據資產整合,充分發揮大數據基石效能。運用數據挖掘、機器學習等方法,提升風險識別、評估、預警等環節防范能力,建立更加全面的數字化風險防控機制。通過動態監控與迭代調優,強化模型全生命周期管理,形成更加立體的風控模型體系。

  當前,數字普惠金融已經形成以大量金融機構、互聯網巨頭、科技企業、第三方合作企業等為供給主體,以萬億小微企業、個人客戶、“雙創”群體、三農客戶、新市民等為服務對象的“經濟量場”。與數字普惠相關的融資體系、支付體系、信用體系等基礎設施日益牢固,法律法規、政策制度、監管框架等制度保障不斷完善,數字普惠與科技金融、消費金融、供應鏈金融、綠色金融等領域融合發展,紅利惠及生產制造、民生消費、交通物流、文化旅游、教育醫療等經濟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中國經濟蓬勃發展的重要動能,演繹出普惠金融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時代旋律。

  “十四五”期間,中國銀行將在數字經濟的激蕩浪潮中,全力打造“開放、共享、豐富、便捷”的“1+4+N+∞”普惠金融服務體系:建設“1”個中銀智能普惠金融平臺,提供一站式、全方位金融服務;打通“4”類客群的普惠服務邊界,全面貫穿C端、B端、G端、F端,拓展服務網絡;搭建“N”重普惠金融服務場景,在生活、商業、政務等各類場景中廣泛嵌入金融服務;建設無界開放的普惠金融服務生態,以客戶需求為導向,推動銀行從“信用中介”到“信息中介”跨界轉型,建立開放金融聯盟,推動聯盟成員在普惠領域廣泛合作,共同推動普惠金融數字化發展。用數字科技破解傳統金融發展難題,用數字普惠彌合群體差距和共同富裕的鴻溝。

  未來,大型國有商業銀行應繼續發揮大行“頭雁”作用,深入踐行“融通世界、造福社會”的使命擔當,堅守服務實體經濟的初心使命,完整、準確、全面地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對接社會所系、客戶所想,積極創新、主動求變,助力數字普惠金融生態建設,持續提升普惠金融服務質效,為新時代下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的金融力量。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李琳琳

VIP課程推薦

加載中...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01-31 億道信息 001314 --
  • 01-31 阿萊德 301419 --
  • 01-31 新贛江 873167 9.45
  • 01-30 湖南裕能 301358 23.77
  • 01-30 裕太微 688515 92
  • 產品入口: 新浪財經APP-股票-免費問股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