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2022年,新發展格局深入推進、財政貨幣政策雙向發力、金融市場改革穩步推進讓銀行業站上新起點,進入新發展階段
作者|邵科 鄭忱陽 杜陽‘中國銀行研究院’
文章|《中國金融》2022年第3期
2021年,得益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高效有力和宏觀調控精準施策,中國經濟復蘇領跑全球,中國銀行業規模穩健增長,盈利能力較好,資產質量穩定,經營質效穩步提升。展望2022年,銀行業站上新起點,規模增長穩中略降、盈利水平回歸常態、資產質量整體穩定是三大趨勢,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綠色金融、養老金融將成為新的業務增長點,助力銀行業邁向高質量轉型發展新征程。
2021年,中國銀行業穩中向好、質效提升
2021年,國內經濟快速復蘇,貨幣政策精準有力,金融監管日趨完善,中國銀行業韌性持續增強,經營質效穩步提升。
經營環境穩中向好
第一,宏觀經濟增長回歸常態化,銀行業經營基礎扎實穩健。2021年,得益于疫情防控有效,中國GDP增速回歸至8.1%,繼續領跑全球?!半p循環”新發展格局加快構建,國內大循環釋放內需潛力、激發消費活力,銀行業零售業務迎來新的增長極;暢通外循環助力高水平對外開放、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2021年中國進出口規模和增速均創歷史新高,跨境金融、供應鏈金融需求量增大。在“十四五”開局之年、“雙碳”目標背景下,我國產業轉型提上日程,重點項目投資推向高潮,銀行業對公業務增量空間較大。
第二,貨幣政策強調“自主性”和“跨周期”,銀行資產負債結構持續優化。2021年,貨幣政策堅持穩字當頭,堅持靈活精準、合理適度,堅持立足國內、以我為主,兼顧連續性和前瞻性,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依然是引導信貸投向的主力,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供求基本平衡。從資產端來看,貸款結構持續優化,以再貸款、再貼現、碳減排支持工具等扶持小微企業、科創企業、綠色企業,將更多信貸資源投向新動能、新產業、新業態。從負債端來看,存款定價機制對市場的適應能力不斷提高,銀行長期存款、大額存單利率顯著下降,高成本的結構性存款規模進一步壓降,來源穩定、低成本的核心存款成為銀行競爭高地。
第三,監管政策促進可持續和高質量發展。2021年,銀行業的監管政策聚焦綠色轉型、公司治理和風險防范,促進實體經濟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綠色金融圍繞“五大支柱”,標準體系、信息披露、風險管理、激勵約束、碳市場等基礎制度不斷完善,業務發展更加規范;公司治理監管加快補短板,聚焦大股東行為規范、董監高履職評價、關聯交易管理等問題突出的領域,夯實銀行業穩健經營根基。國內系統重要性銀行附加監管規定和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總損失吸收能力管理辦法相繼發布,加強資本監管要求,維護金融體系穩健運行。
經營質效穩步提升
2021年,中國銀行業走出危機、韌性增強,步入加速修復通道,經營質效穩步提升。
第一,資產負債規模持續增長。2021年,銀行業積極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加大力度支持實體經濟,實現了經營規模的全面提升。截至2021年11月末,商業銀行總資產、總負債規模分別為279.65萬億元和256.22萬億元,同比增速分別達到8.29%和8.04%。信貸規模增長較快,夯實實體經濟回穩基礎,2021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198.51萬億元,同比增長11.3%。存款規模增長穩中有增,零售轉型戰略提升存款競爭力,本外幣存款余額238.61萬億元,同比增長9.3%。
第二,盈利水平明顯好轉。得益于經濟環境持續改善,2021年前三個季度,商業銀行累計實現凈利潤1.7萬億元,同比上升11.5%,;ROE、ROA分別為10.10%、0.82%,其中ROE同比上升0.06個百分點,ROA與2020年同期基本持平。從已披露2021年業績快報的上市銀行來看,營業收入、凈利潤均實現雙位數增長,其中多數銀行凈利潤增速超20%,在息差收窄壓力猶存的背景下,以量補價驅動利息收入增長,理財、基金、托管等業務創造的非利息收入對盈利貢獻較大,增速普遍超過30%。
第三,風險管理取得突出成效。2021年,銀行業以前瞻性布局、結構性調整、高效率處置積極應對疫情沖擊下的風險挑戰,風險管理能力顯著提升,資產質量明顯改善。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75%,同比下降0.21個百分點;不良貸款余額2.83萬億元,與2020年同期持平;關注類貸款占比2.33%,同比下降0.33個百分點。中小銀行積極補充資本,大力發行永續債、可轉債、地方政府專項債等,風險抵補能力進一步增強。
第四,公司治理水平持續提升。從銀行保險機構公司治理評估結果來看,近80%的機構被評為“較好”和“合格”,較2020年增加0.77個百分點。部分領域的突出問題有所改善,例如,2021年商業銀行關聯交易管理得分率同比提高10.44個百分點;董事會結構更加合理,部分機構獨立董事占比超過40%,董監高履職能力和效率不斷提高。新特色更為凸顯,ESG理念成為新亮點,積極承擔“六穩”“六?!睉獙π鹿诜窝滓咔椤p費讓利惠企利民、助力脫貧攻堅、推進鄉村振興等社會責任。
2022年,中國銀行業機遇與挑戰并存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深入推進、財政貨幣政策雙向發力、金融市場改革穩步推進讓銀行業站上新起點,進入新發展階段。
第一,“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深入推進,為銀行業務布局指明方向。中國深入推進“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促進內外需共振,經濟長期向好態勢不會改變。內循環下,居民消費觀念、消費需求升級,收入大幅提升、資產配置需求增長,消費金融、財富金融成為零售轉型的突破口;新基建、先進制造業是國內經濟轉型的新支撐點,尤其是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重點區域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產業結構升級將為銀行業的對公業務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外循環下,對外開放邁向更高水平,產業鏈重塑、貿易數字化轉型、外貿主體壯大、區域經貿合作深化對銀行業的供應鏈金融和跨境金融服務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二,財政貨幣政策雙向發力,支持銀行業資產規模穩健增長。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了宏觀政策走向,依然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支持銀行業合理釋放流動性。財政政策量質提升,減稅降費助力市場主體提振融資需求,精準的財政支出為金融機構的資金供給指明了方向,供需共振助推銀行業資產規模擴張。穩健的貨幣政策靈活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2022年M2和社融增速有望進一步回升,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
第三,金融市場改革穩步推進,綜合化經營規范升級。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向縱深發展,銀行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持續增強,大型銀行下沉重心、中小銀行聚焦主業,中資銀行“走出去”、外資銀行“引進來”,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銀行體系逐步完善。資本市場深化改革,北京證券交易所正式開市,為銀行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提供契機;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是2022年資本市場改革的主線,將進一步拓寬企業融資渠道;為資本設置“紅綠燈”,資本的野蠻生長將被遏制,資本市場會更加合規健康。在此背景下,銀行的綜合化經營有望加速,投商行一體化模式將更加普遍,有助于滿足客戶多元化、全生命周期的融資需求,拓寬收入來源、改善收入結構,增強核心競爭力。
同時,中國銀行業發展依然面臨國內外雙重挑戰。
從國際看,一是資本監管趨嚴,銀行業規模擴張約束增強。巴塞爾協議Ⅲ最終版達標時間由2022年底推遲至2023年底,資本充足率、杠桿率和流動性管理等對銀行業的挑戰依然不??;國內系統重要性銀行附加監管規定出臺、中國版TLAC落地,上榜將面臨更嚴格的附加資本要求和TLAC要求。二是全球金融業競爭加劇,銀行業盈利面臨挑戰。2021年以來,國際銀行業經營快速復蘇,積極布局亞太市場,并通過提升數字化、綜合化能力不斷強化核心競爭力,中國銀行業仍面臨“從大到強”的突破難題,海外業務市場競爭力有待提升,傳統領域利潤空間收窄,新興領域亟須搶占先機。三是銀行業跨境經營風險更加復雜。在全球經濟復蘇存在不確定性的背景下,銀行面臨的信用風險依然較高;部分國家為了應對疫情沖擊,貨幣政策出現非常規性調整,利率變動頻繁,加劇了銀行業的市場風險;合規風險更加復雜,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至今,反壟斷、反欺詐、反洗錢、反逃稅等金融監管新規頻頻出臺,部分國家更是加大了對金融制裁工具的使用力度??缇辰鹑陲L險更趨復雜,跨境傳播速度更快,對銀行風險管理能力提出全新要求。
從國內看,中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內需受疫情反復影響恢復不及預期,外需在國外疫情緩解、產能修復的背景下邊際走弱,未來外貿增長面臨挑戰,原材料成本上漲明顯,出口企業經營壓力加大。供應鏈瓶頸、大宗商品價格上升引發生產成本上漲,能耗“雙控”可能導致能源供應問題,中小企業依然面臨較大的經營困難。經濟增速下行預期疊加經濟結構轉型壓力,市場主體信心不足。此外,地方政府償債壓力依然較大,社保、教育、醫療等領域的剛性支出壓力不減,地方財政收支缺口較大。
中國銀行業開啟高質量轉型發展新征程
面對新形勢,銀行業將精準把握機遇、積極應對挑戰,以業務創新打造新增長點,邁向高質量轉型發展新征程。
第一,規模增速穩中略降,資產負債結構進一步調整。2022年,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得到進一步控制,宏觀經濟形勢穩中向好,貨幣政策回歸常態化,疊加針對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和房地產行業等領域的監管趨嚴、疫情期間資產負債規模低基數效應不再等因素影響,預計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規模將保持增長態勢,但增速較2021年略有放緩,資產及負債規模將保持8%左右的同比增速。同時,資產負債管理由重規模向調結構轉型,貸款投向將重點發力零售領域。存款總量將繼續保持增速放緩趨勢,負債成本管理仍然面臨較大壓力。2021年6月,存款利率報價方式改革,由存款基準利率上浮一定倍數調整為存款基準利率上浮一定基點,并且下調長期存款利率上限,提高短期存款利率上限,有利于負債成本的降低以及負債結構的調整。
第二,盈利水平回歸常態,非利息收入占比增加。2022年,預計商業銀行凈利潤同比增速在6%左右。利息收入方面,凈息差企穩回升,隨著疫情的逐步好轉,商業銀行讓利實體經濟更加注重質量,貸款業務有望恢復到疫情之前的常態經營模式,加之存款利率報價機制調整充分發揮作用,商業銀行利息收入將繼續保持增長勢頭。非利息收入方面,理財業務凈值化轉型收官,存量產品轉型壓力釋放完成,2022年理財業務收入貢獻將繼續提升。此外,隨著國內資本市場的不斷完善,投資者越來越多地通過購買基金、理財等投資產品參與其中,國內市場基金規模不斷擴大。商業銀行作為基金代銷的重要渠道,未來在代理業務方面收入的提升也將助推盈利水平的提高。整體來看,2022年非息收入規模將維持增長,非息收入占比將進一步擴大。
第三,資產質量整體穩定,不同機構可能出現分化趨勢。2021年末,商業銀行面臨延期還本付息政策到期的壓力,但由于風險防控手段相對成熟,不良處置方式相對豐富,預計并不會對資產質量產生較大影響。2022年,實體經濟持續向好,企業和個人客戶的還款意愿及能力提升。隨著監管部門對于資產質量的認定越發明晰,潛在風險比例越來越低。風險抵御能力也在不斷增強,2021年第三季度,撥備覆蓋率繼續增加,較2020年同期提高17.11個百分點,達到2016年以來的最高水平,風險緩沖墊較厚。綜合以上考慮,預計2022年商業銀行不良率仍在可控范圍內,保持在1.75%左右。此外,2022年房地產相關的風險會有序釋放,系統性風險的底線仍然會牢牢守住。對公方面,房地產行業貸款始終保持在警戒線以下,損失始終保持在可控范圍內;個人貸款方面,個人住房貸款將更多地流向有剛性購買需求的群體。雖然預計整體資產質量穩定,但中小銀行風險仍然值得關注。
在經營回歸穩健的基礎上,中國銀行業將在以下業務創新領域實現突破,打造新的利潤增長點,實現高質量轉型發展。
第一,科技金融是重點加碼領域。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多次提及科技創新,科技政策也被列為七大政策之一,“十四五”時期要實現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17%的目標,必然會加大對科創企業的信貸支持。2021年12月初,銀保監會出臺政策完善支持科技創新的金融體系,鼓勵銀行探索科技信貸服務新模式,調動科技金融服務積極性,預計2022年銀行會將更多信貸資金投向科創企業,貸款增速有望提高2~3個百分點。
第二,普惠金融更加注重可持續性。一是培育多元化、差異化的普惠金融體系,創新產品和服務。二是積極推進數字普惠金融,降本增效。三是創新供應鏈金融服務,為供應鏈上下游的小微企業提供一站式融資支持,從產、供、銷、存各環節緩解企業融資痛點,切實提高融資便利度。從增量來看,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將繼續維持高增長,預計在25%左右;從擴面來看,再貸款、再貼現等“直達性”政策工具精準施策,普惠小微群體覆蓋面持續擴大,預計2022年普惠小微貸款累計支持的小微經營主體有望突破5000萬戶,增速保持在20%以上;從降價來看,2021年12月初,中央銀行已經下調了存款準備金率和支農、支小再貸款利率,2022年1月兩項直達工具接續轉換,財政政策也將出臺新的減稅降費措施,共同推動小微企業綜合融資成本下降。
第三,綠色金融量質齊升。銀行業將正確認識以煤為主的基本國情,在支持綠色產業的同時助力高碳產業轉型升級,確保融資充分性和均衡性。碳達峰、碳中和是長期目標,巨大的資金缺口需要時間彌補,監管持續完善綠色金融標準、產品、信息披露、風險管理等各方面政策,支持全國碳市場發展,推出碳減排政策支持工具;中央多次強調金融機構不能對煤炭企業采取抽貸、斷貸的“一刀切”措施。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碳減排技術等綠色產業的快速發展以及煤炭、鋼鐵等高碳產業的轉型升級都離不開銀行信貸的支持,2022年綠色信貸余額有望突破16萬億元,增速繼續維持在20%以上。
第四,養老金融將成為“新藍海”。隨著人口出生率持續走低以及居民人均壽命延長,中國人口老齡化進入加速期,預計2035年老年人口逼近700萬,人口老齡化水平突破30%。老年人口消費潛力巨大,到2050年老年人口消費支出有望超過100萬億元,占GDP的比重高達33%,養老金融或將成為“新藍海”。商業銀行將全面布局養老金融三大子領域。一是全力支持三支柱養老金金融,夯實業務發展基礎。依托旗下多元經營平臺或成立專業養老金管理公司,全力獲取養老三支柱全牌照,構建以投融資為核心的養老金資產全鏈條服務能力。二是大力拓展養老服務金融,實現養老財富穩健增長,建設為老服務特色渠道,發展老年友好型金融。三是提升養老產業金融服務,賦能產業轉型升級。針對養老企業客戶經營狀況參差不齊的現狀,主動探索創新信貸產品,積極培育頭部養老企業。
責任編輯:李琳琳
投顧排行榜
收起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