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銀行保險報
一起銀行“飛單”案日前迎來終審判決。
近日,中國裁判文書網披露的一則判決書顯示,廣發銀行原理財經理郭某向客戶私自售賣非該行理財產品,造成投資者損失,該行被判承擔客戶投資損失50%的責任。
“飛單”現象在銀行業金融機構存在多年,指銷售人員利用投資者對銀行或自身的信任,售賣不屬于銀行依法自主發行或代銷的理財產品,從中獲取高額傭金。
近年來,在監管部門的強力監督和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嚴格整改下,“飛單”現象已大幅減少。但在高額利益的驅使下,這種行為仍有存在。
客戶遭遇理財“飛單”
320萬元“打水漂”
2012年10月,家住北京的焦女士在廣發銀行太陽宮支行的存款到期時,時任該支行理財經理郭某向焦女士推薦了一款由大觀言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觀言基金”)發行的理財產品,聲稱“安全又保險”。焦女士和何女士“拼單”購買了該理財產品。
合同“特別約定” 中寫明由雙方共同出資,其中焦女士出資200萬元,何女士出資187萬元,共計387萬元。在收益上,購買該產品300萬元至800萬元金額的,第一年為12%,第二年為13%。
2013年1月,焦女士再次通過郭某的介紹,作為優先級合伙人出資120萬元單獨購買了大觀言基金的另一產品,約定收益為第一年11%、第二年12%。
根據合同約定,投資者的劃款均通過廣發銀行賬戶支付,且約定收益支付也打回到廣發銀行的賬戶內。彼時,理財經理郭某表示,“以后資金到賬與資金兌付全由我一人負責催辦?!?/font>
然而,令焦女士始料未及,2016年7月,由于大觀言基金不具備募集資金、發放貸款及證券類投資產品的發行資質,公司實控人鐘某仁以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被判處有期徒刑。焦女士投資該理財產品的本金及收益均無法兌付,造成實際損失。
實際上,受害的并不只是焦女士等人。法院提到,該理財投資項目通過平安銀行、民生銀行、華夏銀行、廣發銀行、北京銀行等理財經理向社會公眾宣傳,并承諾到期還本付息(視認購金額承諾每年11%-15%收益),共非法吸收200余名投資人資金合計人民幣5億余元。
2015年1月,廣發銀行北京分行作出《關于對涉及飛單三名人員調整處理意見的通報》,對私售第三方理財產品的3名理財經理解除勞動合同的處理意見調整為開除處分,其中包括郭某。
廣發銀行被判承擔50%責任
320萬元本金無法兌付后,焦女士向法院提出訴訟請求,要求廣發銀行太陽宮支行賠償本金合計320萬元及相關利息損失。
法院認為,郭某基于其廣發銀行工作人員的身份,銷售時間是執行職務期間,銷售地點是廣發銀行的經營場所,且其銷售產品與其執行工作任務存在內在關聯。對于不熟悉廣發銀行管理規程的焦女士而言,郭某的推介構成職務行為。
與此同時,廣發銀行工作人員違規向焦女士推介存在高風險的、非本行發行銷售的理財產品,沒有盡到安全保障義務,對焦女士投資損失存在一定程度的過錯,應當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與此同時,焦女士在交易過程中的片面追求高息,缺乏對自身資金安全的風險防范意識也是本案所涉損失產生的原因之一。
法院認定,鑒于雙方分別存在過錯,一審法院綜合分析雙方過錯大小及造成損害結果的原因力,酌情認定焦某就其投資損失自行承擔50%的責任,廣發銀行就焦女士的投資損失承擔50%的責任。 銀行上訴,二審法院維持原判。
銀行應加強理財銷售管理
不久前,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發布的《中國金融機構從業人員犯罪問題研究白皮書(2021)》顯示,金融機構工作人員“飛單”黑產業現象仍然存在。
針對理財銷售的一系列風險和亂象,去年5月,銀保監會發布《理財公司理財產品銷售管理暫行辦法》,規定了理財產品銷售機構及其銷售人員從事理財產品銷售業務活動的禁止行為,其中就包括誤導銷售、虛假宣傳、強制捆綁和搭售其他服務或產品、強化產品剛兌、私售“飛單”產品等方面,著力針對資管產品銷售面臨的突出問題,進一步明確規則要求,強化行為規范。
一位業內人士指出,對于銀行業金融機構來說,應進一步引導和教育從業人員自覺抵制并嚴禁參與非法集資、地下錢莊、商業賄賂等違法行為,不得在任何場所開展未經批準的金融業務,不得銷售或推介未經審批的產品,不得代銷未持有金融牌照的機構發行的產品,不得利用職務和工作之便謀取非法利益。
同時各商業銀行應切實承擔起金融消費者教育主體責任,落實常態化宣傳教育工作組織、制度和流程建設,重點開展針對“飛單”等突出問題的宣傳教育工作,助力提升金融消費者信心。
金融消費者在銀行購買投資理財產品的時候,如客戶經理推薦購買非所在金融機構自營或代銷的合規產品,切莫被這類產品的高收益率所吸引。同時,消費者要注意查看理財產品的編碼以及落款、印章等信息。如發現員工違規行為,應及時向銀行投訴或向監管部門進行舉報。
記者 于晗
責任編輯:宋源珺
投顧排行榜
收起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