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黃坤
2024年是銀行理財行業發展的“大年”。依靠“苦練內功”和“戰略轉型”,銀行理財迎來了市場規模加速增長,從單一資產、單策略向多元資產、多策略轉型的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數據顯示,截至12月20日,銀行理財存續規模約為30.27萬億元,再度站上30萬億元大關。
展望2025年,業內人士認為,理財市場規模擴容與階段性贖回風險并存,如何在新一輪市場周期中實現“穩規模”和“穩凈值”,能否在“真凈值化”時代抵御波動并挖掘新機遇,成為理財機構展業和發展的關鍵。
規模重回30萬億元
正值年末,紀芳(化名)決定把存款轉為銀行理財。
紀芳是一名退休職工,幾十年來,她都會定期去銀行存款。紀芳告訴上海證券報記者,銀行存款利率已進入“1時代”,想尋找更高收益的替代品,一些低風險的銀行理財產品讓她動了心。
紀芳的舉動并非個例,銀行理財產品愈發受到銀行客戶青睞。“伴隨銀行存款利率持續下行,投資者開始尋找更高收益和穩健的替代產品。理財公司加大了減費讓利等營銷推廣力度,理財產品凈值表現得到改善,吸引力提升。”北京財富管理行業協會特約研究員楊海平說。
華西證券宏觀固收團隊數據顯示,截至12月20日,銀行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約為30.27萬億元,其中理財子公司的規模約為26.91萬億元。相比今年初,銀行理財規模增長了超4萬億元。
目前,銀行理財在大資管產品品類規模中位居第二。在2023年中超越銀行理財后,公募基金總規模繼續穩中有進。中基協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1月底,我國公募基金管理資產凈值合計達31.99萬億元。
“主要是今年9月下旬以來,股市債市均迎來了一波行情。伴隨一攬子增量政策逐步落地,宏觀經濟呈現穩步向好的態勢,銀行客戶風險偏好回升,由儲蓄逐漸回流資本市場和銀行理財。”華東一家城商行投資部總監告訴記者。
伴隨客戶風險偏好回升、資產規模回升,銀行理財機構該如何展業?“客戶在哪、客戶的需求在哪、客戶的偏好在哪,我們就盡力在哪里。”華夏理財董事長苑志宏表示,銀行理財現階段是一個負債驅動資產最明顯的行業,如果后續客戶對于高彈性,或者彈性更高的產品需求不斷加大,肯定會把能力、資源、注意力往這方面轉移。
低利率下求解資產配置難題
存款利率不斷下行,推動銀行理財規模重回30萬億元,但與此同時,利率走低也給銀行理財機構在資產配置上出了一道難題。
“銀行理財30萬億元資金里,固收占大頭。”多位銀行理財公司投資部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當前低利率的環境下,銀行理財固定收益投資面臨較大挑戰,一方面是客戶端的成本下降比較慢,另一方面是投資端的資產收益率下降較快,這種困擾或將持續一段時間。
加強權益類投資,逐步成為理財公司破局之法。今年以來,多家銀行理財公司調整了業務打法和資產配置策略,除了強化債券投資等固有“能力圈”外,更加廣泛深入地參與資本市場,從單一資產、單策略轉向多元資產、多策略。
“伴隨資產收益率的降低,我們將加大‘固收+’類產品的發行力度,同時增加產品的豐富度,拉長負債久期,通過多元化資產配置給客戶帶來更多回報。”浦銀理財副總經理初冬說。
興銀理財總裁汪圣明認為,長期來看,銀行理財要轉向真正的資產管理業務,要對行業、產業及公司進行深入了解并長期陪伴,發揮理財自身業務優勢,并與其他機構合作,真正為資本市場提供長期資金、耐心資本,同時為理財客戶創造價值。
在低利率新環境下,理財公司亟須提升含權產品的投資能力。但不少業內人士認為,理財入權益仍存在“難點”,比如推出R4、R5等級的產品,還面臨著柜面面簽等約束和渠道限制。
“對高風險產品首次銷售要求進行面簽,是為了規范銷售行為,確保投資者全面、準確理解產品特征和風險,從而確定與投資風險適配的產品。”貝萊德建信理財總經理張鵬軍表示,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金融科技的進步和投資者的逐漸成熟,相信應該有更便捷的方式來實現同樣的目的。
2025年的挑戰:穩規模穩凈值
展望2025年,多家機構認為,如何在新一輪市場周期中實現“穩規模”和“穩凈值”,已成為銀行理財機構面臨的新一輪挑戰。
從當前各類理財產品的存續規模來看,固收類和現金類產品持續占據主導地位,混合類和權益類占比位于歷史低位。“考慮市場對2025年增量政策持續出臺的預期升溫,市場風格切換下,股債蹺蹺板效應或階段性放大股債波動影響,使得理財再次面臨贖回風險。”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說。
階段性贖回風險與規模擴容預期并存。中信建投研報預測,2025年銀行理財監管將拓展理財資金入市邊界,預計規模增長15%左右達35萬億元;低利率、資產價格回升周期,現金及銀行存款占比下降,公募基金和權益類資產占比顯著回升,混合類與權益類產品規模、數量將大增,理財資金入市規模將達到2萬億元至3萬億元。
銀行理財人士認為,隨著固收類資產到期收益率持續下行、傳統收益安全墊持續收窄,產品同質化有所增強,銀行理財機構“穩凈值”壓力將增加。
其實,銀行理財一直在探索平滑產品凈值波動的策略。今年以來,理財凈值管理所面臨的監管環境趨嚴,信托平滑機制、收盤價估值、自建估值模型等以平滑凈值為目的降低凈值波動的操作,先后被監管納入合規排查或叫停。
業內人士建議,伴隨理財真凈值化加速,銀行理財機構亟須在產品結構和資產配置上增加靈活性,從而實現“真凈值”“穩凈值”。
“在大類資產輪轉策略中,銀行理財需要密切跟蹤宏觀經濟周期、行業發展趨勢等關鍵指標,適時調整股票、債券、大宗商品等不同資產類別的配置比例,提升資產結構靈活性,積極擁抱波動。”順德農商銀行資產管理部副總經理歐志翔告訴記者。
責任編輯:秦藝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