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銀行業年度畫像:幾番風雨過 擔當勇向前

2022銀行業年度畫像:幾番風雨過 擔當勇向前
2022年12月23日 06:44 證券時報

  編者按:2022年,當時已道不尋常。

  這一年,新冠肺炎疫情陰影未散,各行各業飽受其苦,疊加國外環境超預期變化,經濟發展面臨著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于銀行業而言,挑戰似乎也接踵而來,資產荒、營收增長難、新型風險挑戰……即便如此,銀行業仍在穩與進之間、量與價之間、疫情防控與業務發展之間取得了多重平衡,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提升”。

  辭舊迎新之際,證券時報記者特以十條主線打底,為銀行業的2022年立此存照。

  證券時報記者 馬傳茂 杜曉彤

  謝忠翔 李穎超

  見習記者 張艷芬

  2022年,將被風吹雨打去;2023年,正露微光如約至。

  站上新起點,隨著防疫政策持續優化、房地產系統性風險預期逐步化解、“大力提振市場信心”被放在更突出位置,銀行業將迎來風雨過后的“復蘇之年”——在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金融新篇章的過程中與經濟同頻共振,在為客戶、員工、伙伴、股東和社會創造價值的過程中實現自身的高質量發展。

  上市放緩

  相比于有5家銀行成功上市的2021年,今年僅有蘭州銀行于年初登陸A股。自該行去年9月過會之后,至今再無排隊銀行闖關成功,4月份安排上會的大豐農商行亦罕見被否。

  銀行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審核節奏放緩的同時,“候場”隊伍也有所變動。廈門農商行選擇撤回IPO申請,湖北銀行提交的上市申請材料則在11月初獲證監會受理,成為近兩年A股上市排隊序列中的唯一“銀”字號。

  截至目前,正在A股門外排隊等候上市的銀行共11家,除湖北銀行外,其余10家均處于“預先披露更新”狀態,距離上會僅一步之遙。其中,排隊時間最長的安徽馬鞍山農商行,已候場四年半。

  一邊是排隊銀行難闖關,另一邊是地方銀行上市熱情不減,“后備軍”名單不斷拉長。寧波通商銀行在今年10月完成上市輔導備案;桂林銀行也在完成百億增資后,宣布“已正式啟動上市工作,擬于2025年前提交上市申報材料”。

  此外,宜賓市商業銀行、濰坊銀行等四季度先后開展赴港上市中介機構招標;廈門國際銀行則另辟蹊徑,計劃推動子公司廈門國際投資在港上市,后者也是該行對集友銀行、澳門國際銀行持股的主體。

  當前,國內未上市中小銀行普遍存在資本補充難題,通過利潤積累等內源性資本補充的能力有限。而謀求上市,不僅能夠擴大品牌知名度,提高公司治理能力,還能利用資本市場擴大外源性資本補充渠道,成為地方銀行孜孜不倦專注于此的動力。

  估值新低

  2022年,也算得上是銀行股的“壓力之年”。在疫情背景下,宏觀經濟預期走弱、地產信用風險抬升等兩大因素持續壓制,A股銀行板塊整體估值不斷刷新歷史最低點。

  復盤今年的整體走勢,銀行板塊開年后僅短暫上漲2個月后便踏上了“跌跌不休”的旅程。截至10月末,A股銀行板塊未跌破1倍市凈率的僅剩“獨苗”寧波銀行(002142),零售銀行相對同業的估值溢價顯著收窄。

  普遍“破凈”的現狀,意味著上市銀行股權再融資受到很大影響,通過資本市場融資“補血”的功能也受到嚴重制約,有的銀行不得不以200%的罕見溢價向股東定增。

  當然,上市銀行內部也在積極采取“護盤”行動。梳理年內公告發現,包括郵儲銀行浙商銀行在內至少11家銀行啟動了穩定股價方案或披露進展,銀行大股東或高管耗費重金下場“力挺”自家銀行股票。

  跌至谷底,上市銀行終于迎來趨勢反轉的曙光。11月以來,我國房地產融資迎來利好政策“三箭齊發”,信貸、債券、股權一攬子政策加速出臺,疊加疫情防控政策優化,有力地提振了銀行股的表現,多只銀行股單月漲幅超20%。

  面對歷史新低的估值表現,多數機構認為投資機會已經顯現。從近年來的財務數據看,行業資產質量的歷史包袱已基本解決,地產、疫情政策等擾動因素減弱,有望繼續支撐銀行盈利增長。

  2023年能否成為銀行業的“重估之年”?展望未來,隨著經濟轉暖,信用需求、息差、風險預期等因素持續改善,銀行板塊能否迎來期待已久的估值修復,不妨拭目以待。

  人來人往

  2022年,商業銀行核心崗位的人來人往仍在延續,甚至更為密集。據統計,年內30家上市銀行出現“三長”變動,占A股、H股上市銀行總數的一半,覆蓋各類型銀行,且多家銀行行長職位空缺至今。

  整體來看,本輪銀行高管變動除工作調動、行內升遷引發外,到齡卸任者也不在少數。其中,因監管任職期限規定及年屆退休,合計有8家中小銀行一把手“交棒”,一批帶領所在銀行完成上市重任的“老兵”光榮退伍。

  與此同時,新一輪的“補位”也在加速進行,銀行圈的“光大現象”為人津津樂道。而為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包括長沙銀行(601577)、西安銀行(600928)在內的多家銀行還面向社會公開選聘總行行長、副行長,針對首席信息官崗位的“海選”更是不勝枚舉。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國有大行、股份行仍是“60后”高管占主流,但在城農商行群體中,“70后”乃至“80后”正逐步登臺唱主角。據統計,目前“75后”上市銀行總行行長已增至8位。

  此外,金融反腐步履不停,帶來多家上市銀行高管變更。其中,光大銀行(601818)、江西銀行、哈爾濱銀行、徽商銀行等年內均有數名總行級高管及退休高管被查,不僅“拔出蘿卜帶出泥”,人走亦“查”不涼;而“明星行長”田惠宇意外落馬也帶來了一系列震動,此后田惠宇被“雙開”并遭審查起訴,招行行長職位則由27年的“老招行”王良接任,風波漸漸過去。

  信任危機

  今年4月,河南和安徽兩地的5家村鎮銀行“取款難”事件持續發酵,讓包括村鎮銀行在內的中小銀行遭遇新一輪“信任危機”。

  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等部門多次就相關事件作出回應。河南取款難事件被定性為河南新財富集團操控多家村鎮銀行,利用自營平臺及資金掮客進行攬儲,并通過虛構貸款等方式非法轉移資金,涉嫌多種嚴重犯罪。

  根據官方透露的數據推算,此次村鎮銀行事件共波及群體約63萬戶,涉及資金約273億元。經過當地各部門主持的多輪墊付工作,截至8月11日,已有43.6萬戶共計180.4億元資金獲得墊付,50萬元以內的集中墊付工作順利完成。

  近年來,部分銀行遭遇風險事件,打破了民眾對于銀行存款安全性的固有觀念。一些公眾對中小銀行的信任程度有所下降,與第三方金融平臺合作緊密的民營銀行首當其沖,部分儲戶甚至舍棄大筆定期存款利息也要將存款取出。不過,隨著風波逐步平息,相關風險整體可控。

  事實上,相關風險事件對我國金融體系和信用體系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同時,一些居民對于儲蓄銀行的選擇不再片面追求過高的收益,存款的安全性成為重要決策依據,規模龐大、經營合規、風控穩健的銀行成為儲戶的首選。

  相關事件所反映的中小銀行公司治理不規范、內部控制體系不健全、風險管理制度執行缺失、股東資質審核不足等現象,仍是我國銀行體系“精準拆彈”、改革化險工作面臨的重要問題。

  對于上述問題,銀保監會有關負責人多次表示,將持續摸排中小銀行實際風險底數,大力推進不良資產處置,推動“一省一策”“一行一策”處置化解中小銀行風險。

  改制破冰

  2022年,49萬億農信體系拉開新一輪改革大幕,各省聯社改革漸次“破冰”。

  其中,浙江省聯社改革方案年初率先獲批,將省聯社整體改制為浙江農村商業聯合銀行,成為此輪深化農信社改革第一單。

  隨后,廣東省更新改革進展,東莞農商行和普寧農商行的管理權從省聯社整體移交至東莞市政府。由此,該省農信系統將形成多銀行集團并存局面,即多家脫離省聯社系統的農商行分別管理一部分農信機構、省聯社管理一部分農信機構。

  4月,湖北省聯社傳來消息,將整體劃入省屬國企湖北宏泰集團實際管理,后者也承擔起湖北省聯社改革重任。11月以來,河南、遼寧兩地省聯社也先后披露改革方案,前者明確將組建河南農商聯合銀行,后者由沈陽農商行聯合省內30家農信機構,組建遼寧省農商銀行。

  不可否認,作為上一輪農信社改革的產物,省聯社在為農信社甩掉歷史包袱、協調區域農信機構發展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如今管理自上而下與產權自下而上帶來的權責不對等、行政干預、窩案串案頻發等問題卻日益凸顯,推進新一輪體制改革迫在眉睫。

  目前,絕大多數省份已上報深化農信改革的方案,并由銀保監會指導修改、完善。盡管改革方案“百花齊放”、沒有標準答案,但目標清晰一致——要建立現代金融企業制度。

  “關鍵在于理順省聯社與轄內行、社之間的關系。”一位地方監管人士表示,“無論如何改革,都應還權于基層,充分調動基層經營管理的積極性,真正發揮農信機構服務‘三農’、支持鄉村振興的作用。”

  紓困房企

  經歷2021年的行業動蕩之后,淚別“三高”的房企轉頭陷入了流動性危機,信用風險事件頻發,這深刻地影響著銀行各項財務數據,涉房業務風險狀況也在上市銀行業績說明會上屢屢被重點問及。

  行業性的風險暴露,讓銀行業普遍采取更為審慎的房地產業務策略,甚至壓降業務規模,聚焦優質企業、優質項目、重點區域,專注于存量化險。

  即便年初地產政策開始松動,銷售端施策放松限購限貸限售、降低房貸利率、試行房票安置去庫存,融資端設立地產紓困基金、鼓勵國企央企及資產管理公司(AMC)收并購等,但上市銀行群體仍在“斷供風波”及個別房企爆雷中遭遇巨大的估值壓力。

  11月以來,地產政策放松迎來新方向,先是“金融16條”,后有民企融資“三支箭”,支持對象范圍更廣,涵蓋了需求端和供給端的融資需求,真正緩解房企流動性。

  銀行也積極制定落地政策,配合做好房企紓困。中指研究院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金融16條”推出以來,已有60余家銀行機構與百余家房企完成簽約,合計提供意向性融資總額已達4萬億元,合作內容覆蓋開發貸、按揭貸款、并購融資、租賃住房融資、債券承銷與投資等領域。

  標普報告指出,“金融16條”有利于穩定房地產市場的信用質量,進而也會對銀行業的信用質量穩定起到積極作用。展望未來,部分中小銀行將繼續面臨來自房地產業的風險壓力,但政府的有力支持為銀行妥善化解風險爭取了時間。

  提前還貸

  對房企授信轉暖的同時,個人按揭貸業務的主動權也在這一年悄然易位,銀行從“控額度”到“保額度”,甲方地位明顯松動。

  受市場利率波動影響,一部分金融投資收益表現不佳且較早購房的客戶眼見房貸利率下調,不愿“高位站崗”,部分貸款人基于自身財務規劃主動“去杠桿”,“提前還房貸”由此一度登上熱搜。

  多位國有大行高管也在半年度業績發布會上談及這一現象。其中,工商銀行副行長鄭國雨表示,少數按揭客戶出于調整家庭資產負債表的需要,確實存在提前還款的情況,但與往年相比,這種趨勢并不明顯。

  不過,下半年以來,“提前還貸”的熱度明顯升高,部分客戶預約的提前還款時間甚至排到了明年。“我們注意到,尤其是下半年開始,各家銀行按揭提前還款的速度在加快。”穆迪金融機構部高級信評主任諸蜀寧近日表示。

  與提前還款相對應的是市場銷售不暢、有效信貸需求不足,二者疊加也帶來了銀行資產端的微妙變化。最直接的是,不少銀行反映,年內按揭貸款投放不及預期,甚至一定程度上影響零售轉型的推進。

  資產結構的變化又進一步影響到銀行資產收益回報乃至凈息差表現。諸蜀寧表示,盡管“提前還款”現象不會給銀行造成信用風險問題,但這意味著銀行可能面臨再投資、重定價的風險。

  展望明年,招行行長王良在該行三季度業績交流會上表示,按揭貸款增長要視市場變化趨勢進行靈活調整,創新合作方式,加大二手房貸款投放,彌補個貸增長的不足。

  全面凈值化

  2022年,也是銀行理財全面凈值化元年。這一年,30萬億元規模的銀行理財走得頗為動蕩,3月、11月先后出現大面積凈值回撤,投資者在恐慌情緒支配下選擇了集中贖回。

  兩輪銀行理財“破凈潮”,皆因底層資產調整所致。其中,3月份權益市場波動引發相關理財產品凈值波動,但隨后債市走勢逐漸恢復均值;11月以來的債市回調則引起一連串負反饋效應,波及產品面積更大,且至今未能打破這一惡性循環。

  可以觀察到,近期不少銀行存款回流、大額存單“秒空”,透露投資者求穩的情緒占據上風。央行最新數據顯示,11月份住戶存款增加2.25萬億元。市場人士認為,這一數據是因理財產品贖回導致的儲蓄存款增多。

  銀行理財遭遇的“破凈潮”“贖回潮”,實際上也是有現實意義的風險測驗。于投資者而言,盡管難以接受,但未來理財產品凈值波動甚至大起大落,將成為“新常態”。投資者不僅應提高專業知識儲備和金融素養,根據自身風險偏好選購產品,還應理性看待產品凈值的階段性波動,注重長期投資。

  與此同時,理財公司的投研能力、風險管理機制也在經受著市場的“洗禮”。為安撫投資者,不少銀行理財公司發布“致投資者的一封信”等投教文章,還推出了以攤余成本法估值的低波動產品作為“賣點”。

  長期看,如何在理財規模、產品凈值、客戶穩健預期的“不可能三角”中,求得一個成熟的參數,仍在考驗著銀行理財公司投研體系的長久建設。

  個人養老金時代

  今年4月,在頂層設計思路發布后,有關個人養老金業務的一系列配套政策也在半年內陸續出臺,包括銀行在內的各類金融機構積極備戰,迅速開展賬戶管理、系統建設等工作部署,“只等風來”。

  11月中旬起,個人養老金首批代銷機構名單、公募基金名錄、保險產品名單密集出爐,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也在月底宣布個人養老金制度啟動實施,真正開啟個人養老金時代。

  考慮到個人養老金賬戶的唯一性,“聞槍起跑”的銀行圍繞“開戶”掀起了新一輪花式營銷大戰,針對賬戶開立推出了立減金、抽紅包、積分等活動,推廣任務也被分派到銀行基層員工頭上,猶如當年的“ETC之戰”。

  大熱之后,競爭逐漸回歸理性。投資者亦選擇“觀望”,開戶之后立即辦理資金繳存的并不多,繳存后選擇購買具體產品的更是少數,如何激活客戶實屬難題。

  整體來看,目前可選的個人養老金產品主要包括儲蓄、保險、基金,不同產品特點不同,既需要投資者結合自身年齡、收入水平、風險偏好、養老預期等進行選擇,更有賴于商業銀行等機構做好投教科普,進一步豐富產品類型并有效管理、增厚收益。

  不論是基于“長期主義”,還是基于財富管理培育的角度,個人養老金業務都給市場帶來巨大增量。于銀行而言,既提供了更廣泛服務客戶的機會,也可以讓銀行和客戶之間的連接更緊密、更久遠,但這注定是一場持久戰。

  高質量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如何提高金融的政治性、人民性、專業性,高質量服務實體經濟,不折不扣支持共同富裕,成為銀行業共同面臨的課題。

  黨建引領、守正創新。在推進零售銀行及數字化轉型、“輕資本、輕資產”經營模式的同時,不少銀行積極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加大對普惠小微、綠色金融、制造業、科技創新等重點領域的支持力度。

  可以看到,普惠金融已連年實現“增量、擴面、降價”,對于經濟發展中承擔“毛細血管”角色的中小微企業,銀行業提供的金融支持未曾缺席;“鄉村振興”服務質效有所提升,適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金融服務全面開花;“新市民”服務、養老金融服務等新興服務勢頭更猛,金融產品和服務供給持續優化。

  隨著綠色發展與產業結構調整的關系更加緊密,銀行結構調整的主要方向也日漸明晰。作為金融體系的主力軍,銀行業支持綠色產業發展、加大綠色信貸投放、提供綠色金融貸款支持、創新綠色金融產品等措施加速落地。

  新經濟形態也給轉型領先、經營能力較強的銀行提供了機遇,不少銀行將服務目光重點放在了綠色、經貿、產業鏈、生物醫藥、清潔能源、科創等新經濟、新賽道中的企業,轉變機構原有服務視角,不僅提供資本投入,而且積極參與企業全生命周期的成長。

  同時,面對轉型發展的潮流,“開放、合作、共贏”的理念逐步融入銀行轉型中,很多銀行正優化自身組織架構,更加主動地尋求外部合作伙伴,致力于提供立體式、多層次的金融服務。

炒股開戶享福利,入金抽188元紅包,100%中獎!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張文

銀行 銀行業 A股 疫情 新冠肺炎

VIP課程推薦

加載中...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01-16 信達證券 601059 8.25
  • 12-27 迅安科技 834950 13
  • 12-26 百利天恒 688506 24.7
  • 12-21 佰維存儲 688525 13.99
  • 12-21 富樂德 301297 8.48
  • 產品入口: 新浪財經APP-股票-免費問股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