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增長,這四個“度”很關鍵!

穩增長,這四個“度”很關鍵!
2022年05月23日 19:03 市場資訊

  受國際地緣政治復雜演變、國內疫情起伏等因素影響,我國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面對國內外復雜形勢,全國上下積極應對,相繼出臺有高度、有力度、有精度、有溫度的穩增長政策,為經濟平穩健康運行保駕護航。

  當前穩增長政策有什么特點?如何更好促進政策落地?近日,經濟日報推出“穩增長看‘四度’”系列報道。

  穩增長看“四度”之高度 

  統籌發力 穩住經濟基本盤

  穩字當頭、穩中求進是做好今年經濟工作的根本遵循。一季度,我國經濟總體開局平穩,但受疫情、國際局勢變化的超預期影響,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更為突出。4月份經濟數據顯示,多項主要經濟指標出現下滑,新的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答好2022年中國經濟“考卷”,必須從全局高度統籌穩增長,力保基本盤。

  統籌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面臨新的挑戰,尤其是部分地區經濟受疫情沖擊明顯。

  越是面對困難挑戰,越要全面辯證看待經濟形勢。國家統計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盛來運表示,既要看到短期波動的“形”,更要看到長期發展的“勢”。從短期看,部分指標回落較多,主要是疫情外部沖擊的結果。從累計看、從大局看,經濟穩定發展、長期向好基本面沒有改變,尤其是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大勢未變。

  從總量看,我國經濟體量可觀,抗風險沖擊韌性強。從產業支撐看,我國糧食產量連續7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擁有世界上最完整的產業體系,制造業規模穩居世界第一。從市場需求看,我國有14億多人口,擁有全球最具成長性的內需市場。一季度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96.3%,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持續顯現。更重要的是,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實踐再次證明,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具有非凡的組織動員能力、統籌協調能力、貫徹執行能力,能夠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獨特優勢。

  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這是黨中央提出的明確要求,也是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國之大者”。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韓文秀表示,這幾個方面都要兼顧好,不能單打一,這是一個高難度動作,是對各地區各部門的重大考驗,要認真落實到位。

  “疫情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攔路虎’,必須科學精準有效防控疫情,為經濟社會正常運行創造根本前提。”韓文秀說。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長、一級巡視員雷正龍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兩年多來的抗疫實踐證明,“動態清零”做法有效保護了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是當前中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優選擇。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趙辰昕表示,要保持定力、堅定信心、攻堅克難、積極作為,充分認識并切實用好我國經濟發展的多方面比較優勢和有利條件。隨著疫情得到有效管控、政策效應逐步顯現,我國經濟將很快回歸正常軌道。

  內需與外需形成穩增長合力

  5月1日起,江西省在全省范圍內開展為期3個月的“大宗商品消費季”活動,拿出“真金白銀”引導全省上下“強攻”汽車、家電、成品油等大宗消費。今年一季度,江西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9%,增速居全國第一。江西省商務廳廳長謝一平表示,消費穩則經濟穩,消費不僅是發展動力,更是民生福祉,還是提振市場保主體的“金鑰匙”。

  經濟要穩住,重在穩內需。我國擁有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一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69.4%,比去年全年提升了4個百分點,持續發揮“穩定器”與“壓艙石”作用。國務院辦公廳近期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促進消費持續恢復的意見》,系統部署五大方面20項重點舉措。

  “綜合施策穩消費,是穩定經濟基本盤的關鍵支撐。”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綜合形勢研究室主任郭麗巖表示,充分釋放消費潛力,不只是應對疫情和外部沖擊的一時之策,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的長期戰略任務。為了從容應對新征程上的驚濤駭浪,要“使建設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成為一個可持續的歷史過程”,須將擴大內需和全面促進消費作為經濟發展長期的基本立足點。

  全力擴大國內需求,要發揮有效投資的關鍵作用,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繼續按照“資金、要素跟著項目走”的要求,加快中央預算內投資和專項債券的發行使用進度,推動項目盡早開工和順利實施。此外,還要全力以赴保通保暢,打通產業鏈供應鏈堵點卡點,暢通國民經濟循環“血脈”。

  從外需來看,我國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更趨嚴峻復雜,疊加去年外貿基數較高等因素,實現穩外貿的目標需要付出更大努力。記者從外貿大市廣東東莞了解到,在落實好加大出口退稅、助企紓困穩外貿等政策措施的同時,東莞還推出了“紓困6條”“保鏈12條”“紓困27條”等利好政策,重點在支持公路鐵路運輸業發展、支持開拓水路運輸方式等方面給予資金獎勵與補貼,進一步擴大企業受惠面,同時推動外貿新業態成為穩增長重要支撐點。1月至4月,東莞市保稅物流、跨境電商、市場采購進出口額1307.2億元,占全市進出口比重近三成。

  調結構推改革為發展添動力

  面對困難和挑戰,黨中央、國務院已作出明確部署,要求各項政策靠前安排、加快節奏,特別是針對受疫情沖擊影響較大的行業企業出臺了一批幫扶支持政策,穩增長合力正在加快形成。

  韓文秀表示,要加快落實已經確定的政策,力爭在上半年全部落地。國務院和有關部門也正在緊鑼密鼓、源源不斷地出臺一些細化的政策舉措,積極幫扶受疫情嚴重沖擊的行業、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穩住廣大市場主體。同時,抓緊謀劃和推出增量政策工具。“我國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其他政策有足夠空間和多樣化工具,我們在應對經濟下行壓力方面有豐富的調控經驗,將會進一步加強相機調控,該出手時就會出手。”韓文秀表示,還要善于用改革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搞活經濟,為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

  當前,預期轉弱成為經濟運行中較為突出的問題。盛來運表示,穩預期要多管齊下、長短結合、對癥下藥、久久為功,特別是要“固根本、穩政策、紓困難、激活力”。

  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國家經濟學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執行主任陳彥斌告訴記者,當前復雜經濟形勢下,統籌好穩增長和防風險,關鍵在于做好幾方面工作:一是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協調發力,更好穩定當前經濟增長;二是從擴大基礎設施投資入手,更好擴大總需求;三是從為疫情沖擊下中小微企業和部分困難人群紓困解難入手,既是保障民生也是保證需求;四是加快推進構建統一大市場,為宏觀經濟運行提供微觀活力。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下一階段,要盡快控制疫情,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宏觀政策要聚焦穩就業、穩物價、穩增長等目標,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形成合力為困難行業、企業和個人紓困,提振國內有效需求,盡快扭轉預期,促進經濟加快企穩回升。

  “風物長宜放眼量。中國經濟又處在一個攻堅克難、爬坡過坎的關鍵時刻,我們面臨的依然是前進中的問題、成長中的煩惱,只要我們堅定信心、迎難而上,就一定能夠化挑戰為機遇,迎來柳暗花明,這就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邏輯。”韓文秀說。

  穩增長看“四度”之力度 

  靠前發力 下好經濟先手棋

  受國際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和國內疫情沖擊明顯超預期影響,我國經濟新的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最新數據顯示,4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同比下降2.9%,服務業生產指數下降6.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下降11.1%。

  多位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疫情沖擊對4月份經濟運行帶來一些不利影響,但既要看到疫情沖擊的短期性階段性特征,以及中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也要堅決貫徹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的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扎實穩住經濟。隨著各項政策靠前發力、政策效應逐步釋放,中國經濟能夠克服疫情影響,逐步企穩回升,保持平穩健康發展。

  發揮有效投資作用

  解決當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問題,要把穩增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當前,應充分發揮有效投資拉動經濟的關鍵作用,帶動社會投資,盡快形成更多實物工作量。

  “穩投資要加快推進‘十四五’重大項目和重大工程落地。”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表示,要落實好用地、用能、環保等要素指標保障,著力聚焦補短板鍛長板,啟動一批產業基礎再造項目,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加快推進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改革,提升投資便利化水平,更好撬動社會資本擴大有效投資;綜合施策激發民間投資積極性,支持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各類基礎設施和民生補短板工程建設,著力加大社區養老、托幼等配套設施建設力度,在規劃、用地、用房等方面給予更多支持。

  積極擴大有效投資,既有利于擴大當前需求、應對經濟下行壓力;又有利于優化供給結構、推動高質量發展。

  中國信息協會常務理事、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朱克力表示,發揮有效投資的穩定器作用,應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價值依歸,確保投資項目建成后大家用得上、愿意用。這就要求堅持需求導向,適應消費升級趨勢,契合新消費增長點,銜接終端消費需求,真正支撐消費提質擴容,進而引領和創造新需求,為新消費拓展創新空間。

  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是擴大有效投資的重要舉措。“有效投資要明確現階段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加強頂層設計與科學謀劃,優先布局對消費和投資帶動強、乘數效應更大的新基建,適度超前部署前瞻性設施。應著眼于助力經濟結構優化升級,通過搭建未來經濟新底座,形成高質量發展新支撐,構筑高水平自立自強新優勢。”朱克力說。

  促進消費持續恢復

  消費特別是接觸性聚集性消費是近期受疫情沖擊較大的領域。3月份以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由增長轉為下降,消費恢復進一步承壓。不過,疫情對消費的影響是階段性的,隨著疫情得到有效管控,正常經濟秩序將快速恢復,消費也將逐步回升,消費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

  “促消費政策需從長期和短期兼顧、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結合的思路出發,在出臺落實應對疫情促進消費恢復舉措的基礎上,推進消費創新提質和支撐體系建設,在深化改革的同時強化保障,綜合施策釋放消費潛力。”商務部研究院流通與消費研究所副所長關利欣表示,一方面,要認真落實針對中小微企業的紓困解難政策,通過保就業、穩收入、強預期等各項舉措,增強不同收入群體消費能力和消費信心;另一方面,提升傳統消費能級,加快新型消費發展,優化消費平臺載體,豐富多元化消費供給,完善消費環境,用改革的舉措解決制約消費潛力釋放的問題,通過消費的基礎性作用帶動投資發揮關鍵作用,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從而實現內需對經濟的有力支撐。

  消費是最終需求,對經濟具有持久拉動力,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關鍵環節和重要引擎,事關保障和改善民生。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研究員鄒蘊涵表示,要在持續做好精準防疫的基礎上,將穩消費、促消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過切實加強精準管控、降低疫情防控對消費負面影響、多途徑穩就業穩收入、鼓勵地方因地制宜發放消費券等舉措,形成政策合力,提升消費復蘇韌性。

  “全面促進消費回補和潛力釋放,需要綜合施策,不僅要幫助企業和消費者減負,更重要的是幫助其增收,有效恢復市場。”劉向東表示,應采取以工代賑等舉措創造項目和就業機會,推動線上線下消費深度融合,促進生活服務消費恢復,發展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比如,繼續支持新能源汽車消費,發展農村電商和快遞物流配送;在堅持“房住不炒”基調下,鼓勵大中型城市適當放松“認房認貸”等購房限制性措施,引導金融機構降低住房抵押貸款利率,加快剛性住房需求或改善性需求充分釋放;適度放松汽車限購政策,對已實施限購政策的城市可增加購車指標等。

  朱克力認為,應從全面系統促消費出發,聚焦消費領域難點堵點,以完善支撐體系增強消費綜合能力,以創新提質穩住消費基本盤,推進供需兩端回升的同時拓展重點領域消費,提升傳統消費能級,為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促進消費持續恢復夯實路徑。

  穩外貿外資基本盤

  外貿外資是連接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紐帶,是穩定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今年前4個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12.58萬億元,同比增長7.9%,外貿展現較強韌性。4月份以來,雖然受到內外部多重因素影響,進出口增速有所回落,外貿形勢復雜嚴峻,但挑戰與機遇并存。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楊長湧認為,要針對外貿企業現在面臨的痛點和堵點,堅持問題導向,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破解。一方面,要加大支持企業開拓外需市場的力度,大力發展跨境電商、海外倉等外貿新業態,鼓勵企業用好RCEP;另一方面,要最大程度減少疫情對經濟循環暢通的影響,促進企業復工復產,保障物流暢通。與此同時,要繼續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降低企業綜合成本;要加大對外貿企業金融支持力度,包括擴大出口信用保險對中小微外貿企業的覆蓋面,等等。

  中國經濟發展活力究竟如何,外資是重要衡量指標之一。在去年高基數基礎上,今年前4個月,我國實際使用外資又實現了兩位數增長,增速達20.5%,充分說明廣大外國投資者長期看好中國市場。

  “穩外資要堅持問題導向。”楊長湧表示,要繼續挖掘國內需求潛力,使得超大規模市場成為吸引外資、穩住外資的一個最重要的引力場。在保證國內經濟循環暢通的同時,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此外,針對外資企業的訴求予以積極回應,通過改革加快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

  專家表示,應當看到,雖然當前經濟面臨下行壓力,但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足、回旋余地廣、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我們采取的應對措施及時、精準、有力,宏觀政策做到了靠前發力、適度加力,我們一定能有效應對風險挑戰,護航中國經濟穩健前行。

  穩增長看“四度”之精度 

  精準發力 夯實經濟恢復基礎

  今年以來,財政、貨幣等宏觀政策精準發力,對助企紓困、穩定經濟發揮突出作用。目前,正在加快落實已經確定的政策,抓緊謀劃、適時實施增量政策,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錨定關鍵環節

  聚焦穩就業、穩投資、穩市場主體、穩產業鏈供應鏈等關鍵環節,積極的財政政策發力適當靠前,打出一系列“組合拳”,助力穩住宏觀經濟大盤。

  最引人關注的舉措,就是自4月1日起實施增值稅大規模留抵退稅,這是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的主要內容,也是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的關鍵性舉措。

  在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不少企業現金流困難,給生產經營帶來不小影響。“相對于減稅和增加政府投資,留抵退稅政策效果更直接、更及時,有助于提升企業發展信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促進消費投資,支持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結構優化。”財政部稅政司司長賈榮鄂表示。

  留抵退稅規模達1.5萬億元,“精準發力”的特點明顯,特別是聚焦小微企業以及制造業等重點行業,精準錨定國民經濟運行和產業鏈、供應鏈中的關鍵環節。

  國家統計局調查顯示,大規模留抵退稅實施后,獲得增值稅增量留抵退稅的企業中,90%的企業認為改善了現金流,96.2%的企業表示對政策比較滿意;獲得存量留抵退稅的小微企業中,84.5%的企業認為改善了現金流、94.6%的企業表示對政策比較滿意。

  “中央財政加大轉移支付力度,推動財力下沉,為地方財政部門貫徹落實減稅降費政策提供了財力保障,確保助企紓困的積極財政政策的精準有效實施。”中央財經大學副校長馬海濤表示。

  同時,財政支出保持適當強度,進一步優化支出結構。統計顯示,前4個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80933億元,同比增長5.9%,科學技術、農林水、衛生健康、社會保障和就業、教育支出等重要民生支出保持較快增速。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加快發行使用進度,有效保障重點項目建設。截至5月15日,各地已發行1.5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3萬億元。

  “面對疫情多點散發等突出因素,財政支出加大強度,持續加強對民生等重點領域的保障力度。列入政府性基金預算的專項債支出明顯快于上年,有效發揮帶動擴大有效投資、穩定宏觀經濟的積極作用。”馬海濤說。

  聚焦發展根基

  精準發力,就是要把宏觀政策的著力點聚焦到市場主體這個經濟發展的根基上。除了實施大規模減稅降費,我國還大力發展具有直達性質的普惠金融,推動金融資源進一步下沉、更加有效,為廣大市場主體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紓困解難。

  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支農支小再貸款、科技創新再貸款……為了增加政策精準度,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積極做好“加法”。日前,中國人民銀行新設科技創新再貸款,額度2000億元,利率1.75%,期限1年,撬動社會資金促進科技創新。具體來看,金融機構向“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等領域發放貸款后,對于符合條件的貸款,央行可為貸款本金的60%提供再貸款資金支持。

  “科技創新再貸款政策通過精準滴灌、正向激勵、市場化原則相結合的方式,精準有效地為科創企業緩解融資困難、降低融資成本。”浙商銀行公司銀行部智能制造中心負責人黃兆輝說,尤其是疫情期間,企業金融需求更迫切。2022年4月再貸款政策出臺后,浙商銀行上海分行于5月9日及時利用該政策,為“專精特新”企業、芯片測試企業——上海季豐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的復工復產提供了2000萬元的資金支持。

  主動作為、高效直達,方可應變克難。截至2022年3月末,普惠小微貸款、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同比分別增長24.6%和29.5%,金融對科技創新、綠色發展、小微企業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支持力度加大。

  進入4月以來,國內外環境的復雜性、不確定性均明顯增加,很多處在產業鏈末端的中小企業出現經營困難,訂單難找、成本難降、賬款難收、融資難求、人流物流難暢通。“接下來要穩存量,緩解困難企業貸款周轉難題。”中國銀保監會普惠金融部負責人毛紅軍表示,銀行要合理采用續貸、貸款展期、調整還款安排等方式予以支持,避免出現抽貸、斷貸。

  注重改革實效

  當前,我國經濟面臨疫情反復、國際地緣政治沖突等一系列不利因素影響,宏觀政策如何更有力促進經濟增長備受關注。

  專家普遍認為,我國宏觀政策有較大空間和較多工具選擇。“我國政府杠桿率相較于歐美等發達經濟體處于低位,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和政策利率顯著高于歐美。此外,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人民銀行的資產負債表擴張幅度要顯著小于美聯儲和歐洲央行。因此,財政和貨幣政策仍有一定增量空間。”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恒說。

  羅志恒建議,下一階段宏觀政策要從落實既定政策和出臺增量政策兩個維度出發,對沖需求下滑,做好紓困幫扶工作。“一方面,要加快落實已確定的政策,力爭盡快落地見效;另一方面,要抓緊謀劃推出增量政策工具,積極幫扶受疫情嚴重沖擊的行業、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穩住廣大市場主體。”

  值得關注的是,大規模留抵退稅持續加速推進。在4月份最先退還微型企業存量留抵稅額、5月份開始退還小型企業存量留抵稅額的基礎上,財稅部門明確中型、大型企業提前實施。“大型企業的存量留抵退稅金額更大,對解決企業現金流問題將發揮重要作用。”北京國家會計學院財稅政策與應用研究所所長李旭紅表示,提前退還大型企業存量留抵稅額所需財政資金也將更多,要統籌好中央與地方財政資金安排,穩步有序推進政策實施,為宏觀經濟穩定提供有力支撐。

  “在釋放流動性、降低融資成本的同時,還須針對當下各種復雜情況,創新結構性貨幣政策及其他金融工具,并借助財政等非貨幣政策工具多管齊下,鑿通特定時期各種特定的跨時空融資渠道,以利于貨幣政策有效傳導。”亞洲金融合作協會創始秘書長楊再平說。

  對于發揮好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牽引帶動作用,人民銀行近日發布的《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2022年第一季度)》提出,要用好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政策,適時增加支農支小再貸款額度,發揮好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作用;實施好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抓實碳減排支持工具落地,加快推動科技創新、普惠養老兩項專項再貸款落地生效。

  “要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落實好穩企業保就業各項金融政策措施,聚焦支持小微企業和受疫情影響的困難行業、脆弱群體。擴大商業銀行對實體經濟的讓利空間,降低實體融資成本,提振信貸需求。同時,使用更多結構性工具,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的支持。”羅志恒說。

  穩增長看“四度”之溫度 

  持續發力筑牢民生壓艙石

  穩增長是為了保民生,保民生也能穩增長。當前,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復雜局面,我國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面臨新的挑戰。各地區各部門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砥礪前行、攻堅克難,努力做好經濟工作、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

  “輸血減負”保崗位

  最近,江西吉安市廣潔門窗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廣婷松了口氣。因為疫情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廣潔門窗1400萬元抵押貸款即將到期,可還貸資金有一半還沒著落。緊急關頭,吉安市青原區推出的41條助企紓困政策及時“雪中送炭”:協調駐區銀行推出無還本續貸解困舉措,貸款到期前2天,有關銀行協助廣潔門窗辦理好該筆貸款的無還本續貸業務,解了企業燃眉之急。

  1.58億戶市場主體是中國經濟的細胞,承載了近3億農民工群體就業。在當前多重風險挑戰下,一些市場主體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遭遇嚴重沖擊。千方百計穩住市場主體,從稅費到融資,一套套政策“組合拳”接連發力,為一眾市場主體“輸血減負”,不僅是穩增長,也是穩崗位、保民生。

  穩就業,關鍵在穩企業。推出“降、緩、返、補”政策“組合拳”,延續實施失業、工傷保險階段性降費政策,允許特困行業階段性緩繳三項社會保險費,提高中小微企業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標準,加力落實社保補貼、培訓補貼等政策。

  化解行業危機。2月份,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4個部門攜手推動相關政策落地,43項具體措施里,除了減輕稅費等10項普惠性措施外,還對餐飲、零售、旅游等5個特殊困難行業,拿出31項針對性的具體措施。

  減輕企業負擔。自4月1日大規模留抵退稅政策實施以來,至5月16日,共有9796億元留抵退稅款退到企業賬戶,加上一季度繼續實施此前已出臺的增值稅留抵退稅老政策1233億元,今年共有11029億元退稅款退到了納稅人賬戶。

  破解融資難題。4月份,中國人民銀行宣布,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25個百分點,將釋放長期資金約5300億元;疏通卡點堵點,工信部建立重點企業“白名單”制度,搭建汽車、集成電路等重點產業鏈供應鏈協調平臺……

  聚焦企業“痛點”和“急難愁盼”,多措并舉,市場主體應對困難的底氣不斷增強。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至4月份,我國新設市場主體在較大基數的基礎上仍然實現正增長,共新設898.7萬戶,同比增長0.7%。

  “減稅降費、融資支持、消費拉動等一系列政策的實施,有力保障了市場主體穩定運行。”在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盤和林看來,助企紓困,當前的核心是要減少物流堵點,暢通產業鏈供應鏈。比如,有些企業想復工復產,但面對疫情防控壓力,復工復產的成本和風險仍然比較高,且由于供應鏈中有些企業依然沒有復工復產,本身產能也受到了限制。“讓產業鏈供應鏈循環暢通,還要繼續在關鍵節點上去除一些限制。”盤和林說。

  多措并舉穩就業

  又到一年畢業季。最近,嘉興學院商學院市場營銷專業182班學生趙玉鳳,因為專業素質扎實,在麒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實習半年后,順利入職。“感謝學院‘3+1’應用型商科人才培養模式,讓我還未領到畢業證就領到了工作證。”趙玉鳳說。

  就業是民生之本。穩就業事關廣大家庭生計,也是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的關鍵支撐。受國內外多重因素影響,今年以來就業形勢持續承壓。堅持把就業擺在“六穩”“六保”首位,精準施策,從中央到地方,全力確保就業局勢總體穩定。

  重點群體就業,是穩就業的重中之重。比如,啟動實施“職等你來 就業同行”百日千萬網絡招聘專項行動,搭建全國統一、多方聯動的網絡招聘平臺;組織開展更多有針對性的技能培訓,擴大就業見習規模;對面向脫貧人口開展有組織勞務輸出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勞務經紀人,按規定給予就業創業服務補助。

  與此同時,優就業服務促匹配,強職業培訓提技能,重困難幫扶兜底線……各類扶持政策“大禮包”升級加碼。今年以來,就業局勢保持總體穩定:前4個月城鎮新增就業406萬人,與時序進度基本同步;前3個月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市場求人倍率1.57,環比略有上升;高校畢業生畢業去向落實率同比基本持平,農民工特別是脫貧人口務工規模穩中有增。

  “圍繞穩就業這兩年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接下來還要落實落細。”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馮文猛表示,他在調研中發現,很多就業政策盡管頂層設計好,但在一些地方卻無法落地。如何進一步紓困幫扶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確保其從相關政策中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進而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是下一步工作的重點。

  “受疫情等影響,一部分群眾失去了收入來源,生活困難,對此要加大救助力度。”馮文猛建議,疫情趨于平穩后,要提前考慮出臺有效舉措,幫助那些身處困境的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盡快恢復運營。

  織密兜底保障網

  “叮咚,6.63萬元入賬。”近日,江蘇興化市戴南鎮藕杭村杭池果蔬農地股份專業合作社,收到了戴南鎮工會匯去的一筆甜瓜預訂金。由于疫情影響,興化多地農產品外銷受阻。興化市總工會和興化市農業農村局聯合倡議并經相關部門批準,工會會員可利用全年30%會費采購本地農產品。“雖受疫情影響,但有工會組織助銷,甜瓜銷售不再愁了。”杭池果蔬合作社負責人王成忠說。

  今年以來,因為多點散發的疫情,一些城市正常的生產生活節奏被打亂,一些困難群眾的生活受到影響。各地區各部門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密集出臺系列政策舉措,人民群眾基本生活兜底保障網織得更密、編得更牢。

  創新救助服務。日前民政部、中國殘聯聯合印發相關通知,在全國范圍內實行殘疾人兩項補貼申請“全程網辦”服務,進一步減輕殘疾群眾出行負擔,減少疫情期間人員接觸。

  提升救助水平。各地密切關注、跟蹤研判物價變動情況,按規定啟動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緩解物價上漲對困難群眾生活的影響。

  加大救助力度。財政部、民政部已預撥2022年中央財政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1329億元,支持各地加強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比如,青海省今年4月以來已排查各類困難群眾21.3萬人,發放救助補助資金5062萬元;山東省今年新納入低保2.45萬人,新納入特困救助供養0.78萬人,實施臨時救助2.42萬人次;山西省自3月上旬以來,全省累計實施臨時救助4216人次,支出金額568.7萬元……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一項項有力度的舉措、一串串有溫度的數字,有助于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展望未來,隨著國內疫情反彈得到有力處置,政策效應逐步釋放,正常的經濟秩序將快速恢復,經濟運行會很快回歸正常軌道,也必將更好惠及民生。

  (經濟日報)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宋源珺

人氣榜
跟牛人買牛股 入群討論
今日熱度
問股榜
立即問股
今日診股
產品入口: 新浪財經APP-股票-免費問股
產品入口: 新浪財經APP-股票-免費問股
產品入口: 新浪財經APP-股票-免費問股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05-25 東利機械 301298 --
  • 05-24 鋮昌科技 001270 21.68
  • 05-24 燦能電力 870299 5.8
  • 05-23 翔樓新材 301160 31.56
  • 05-23 榮億精密 873223 3.21
  • 產品入口: 新浪財經APP-股票-免費問股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