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芬蘭央行新興經濟體研究院成立3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視頻演講。
易綱表示,近年來,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全球電子支付尤其是移動支付迅速發展。去年,中國移動支付金額同比增長近25%,目前普及率已達86%,在便利居民生活的同時有力支持了抗疫工作。但當前,電子支付工具主要由私人部門提供,可能存在市場分割、隱私泄露等風險。央行數字貨幣(CBDC)使得央行可以在數字經濟時代繼續為公眾提供可信、安全的支付手段,在提升支付效率的同時維護支付體系穩定。
易綱介紹,人民銀行從2014年起開始研究法定數字貨幣,在2016年搭建了中國第一代央行數字貨幣原型,同時提出M0定位、雙層運營體系、可控匿名等基本特征。2017年起,人民銀行與商業銀行、互聯網公司等合作,共同進行數字人民幣研發。2019年末,數字人民幣開始試點,目前包括十個城市及2022北京冬奧會場景。部分城市還推出了數字人民幣綠色出行、低碳紅包等使用場景。今年7月份,人民銀行發布了數字人民幣白皮書。截至今年10月8日,數字人民幣試點場景已超過350萬個,累計開立個人錢包1.23億個,交易金額約560億元。
易綱表示,下一步,將根據試點情況,有針對性地完善數字人民幣的設計和使用。一是參考現金和銀行賬戶管理思路,建立適合數字人民幣的管理模式;二是繼續提升結算效率、隱私保護、防偽等功能;三是推動數字人民幣與現有電子支付工具間的交互,實現安全與便捷的統一;四是完善數字人民幣生態體系建設,提升數字人民幣普惠性和可得性。
易綱表示,人民銀行妥善研發設計方案,有效降低負面影響。首先,堅持數字人民幣的M0定位,不計付利息,降低與銀行存款的競爭。其次,采取雙層運營體系,即央行實施中心化管理,保證對貨幣發行和貨幣政策的調控能力;商業銀行和支付機構作為中介,為公眾進行數字人民幣兌換并提供支付服務。再次,設置了錢包余額上限、交易金額上限等制度摩擦,盡可能降低擠兌風險。同時,在試點過程中,對貨幣政策、金融市場和金融穩定等方面的影響也是重要測試內容。
“我們高度重視數字人民幣的個人信息保護問題,并采取了相應的制度安排和技術設計。”易綱表示,數字人民幣在匿名性方面采取“小額匿名,大額依法可溯”的原則,在收集個人信息時遵循“最少、必要”原則,采集的信息量少于現有電子支付工具。同時嚴格控制個人信息的儲存與使用,除非有明確的法律要求,人民銀行不得將相關信息提供給任何第三方或政府機構。近期中國還出臺了《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多部法律,從立法層面加強數據安全及隱私保護。
對于下一步計劃,易綱表示,“我們始終強調,央行數字貨幣的使用和推廣應遵循市場化的原則。也就是說老百姓需要兌換多少,我們就發行多少。中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區域發展差異大,這些因素以及居民的支付習慣決定了在可預見的將來,現金仍將長期存在。只要存在對現金的需求,人民銀行就不會停止現金供應或以行政命令對其進行替換。”
“我們已與國際清算銀行、泰國央行、阿聯酋央行及香港金管局聯合發起了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mCBDCbridge)項目,共同研究央行數字貨幣在跨境支付中的作用和技術可行性。我們與歐央行也就CBDC的設計開展了技術層面的交流。未來,我們將繼續以開放包容的方式,與在座央行和國際組織探討CBDC的標準和原則,在推動國際貨幣體系向前發展的過程中,妥善應對各類風險挑戰。”易綱表示。
責任編輯:于勝男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