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2016中國金融年度論壇”于10月27-30日在北京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助理楊濤出席并發言。他表示,自從互聯網金融、區塊鏈金融等新的金融形式出現后,傳統服務商跟金融服務商邊界變模糊了。隨著大數據的廣泛運用,金融機構在重構一些專有數據的處理方式,會廣泛地涉及到非專有的數據,比如說社交數據、非結構化數據,來輔助它的主干業務。與此同時,信息數據類企業掌握了大量的信息,這些信息同樣也可以應用于一些準金融業務,這就產生二者的邊界模糊。
以下為發言實錄:
楊濤:很榮幸和各位分享一下我自己對于新金融的一些思考,一開始我看到的題目是金融跨界與融合創新。所以圍繞這個題目想談點新技術如何推動金融跨界融合。
金融為什么會出現跨界跟融合呢?新技術確實有很重要的推動作用,為了更好地理解新技術如何實現金融跨界和融合,我想用一個簡單的時間和各位分享一點觀點。
第一個問題,新技術影響金融的主要路徑是什么?我認為主要路徑有兩個方面:一從新經濟到新金融。二新技術直接對金融本身帶來的沖擊和影響。
新經濟的概念從今年初的政府工作報告以來,我們可以看到政府政策層不斷在提新經濟,雖然它的邊界并不是說特別明確,但是它本質上是與技術變革密不可分的,比如說新技術帶來了些什么呢?新的資源配置方式。新的增長的源泉促進了組織的創新、專業化生產的創新等等。而且從微觀層面上來說,新技術有可能改變原有的生產流程、生產架構,企業編輯。所有這些帶來什么樣的變化呢?我們過去的生產有可能是大規模的生產時代,慢慢地小規模的分工更加細化的智能便捷的經濟形態有可能成為一個經濟發展當中很重要、和核心的一個組成部分,它能夠帶來消費、就業變得更加地靈活多樣。
與這種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相稱的,必然帶來對金融需求的一些變革,我們都知道對于大工業時代的金融需求相稱,可能是大銀行、資本市場大規模的IPO。當分工模式變得日益多元化,金融服務有可能變得靈活多樣,更加智能、便捷、分散。這就是從新經濟到新金融的一個邏輯。
另外一個技術影響的邏輯體系是對金融要素的直接沖擊,傳統的金融部門為什么會存在?從根本上、從理論上來說,它是解決金融交易當中的一些信息的不對稱、搜尋的成本、規模交易成本等等,新技術可以能夠更有效地解決這些制約,能夠提高效率,并且使風險可控,這個就意味著它有可能對形成現代金融體系的所有核心要素都產生深刻的影響,包括機構、產品、市場、制度等等。
這樣一些技術與金融的融合,并不是現在才有的,從上世紀末的信息經濟飛躍的時代,實際上就在潛移默化地出現了,現在這些熱詞:網絡銀行、智能投顧、高頻交易等等,還有信息化支撐的共享經濟理念,實際上它一方面體現新金融在背后的驅動性特征,另一方面我們從上世紀末以來都可以看到它發展的萌芽和脈絡,和逐漸演進的邏輯過程,這是兩大基本路徑。我們在確定新技術對金融的影響路徑之后,我們看第二部分。
對金融科技這樣一個概念與之前的科技金融的理念有什么樣的差異?我們需要從科技金融向金融科技理念的提升或者轉變,由科技金融本身來看,是想強調科技產業與金融產業的融合,二者的產業結合,但在實踐當中,可能大家更多地還是著眼于金融對科技的支持,因為科技金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局限于尚未發現技術的內在特質,沒有把科技和融合在一起,很多是在風險評價、風險評估方面有所考慮,這是過去傳統的思路。轉到金融科技的思路,實際上是在更高的層面上實現了科技金融的產融結合,也是動金融機構的重構,這種重構一方面強調了科技全面作用于金融功能的實現過程當中。另外,依托于科技本身的探索,可能會帶來一些全新的金融模式的探索,我們都知道金融體系的功能,我們看到這些功能的實現過程中,新技術的體現都貫穿在其中,貫穿在整個產業鏈當中,不僅帶來了金融運作模式,反過來這些創新因為技術探索本身也提供了金融的應用場景和試驗田,也可以反過來同步推進科技產業和科技金融創新,這里面最重要的難點是金融服務商與數字服務商邊界出現了模糊。
我們現在談互聯網金融、區塊鏈金融,腦海當中想到的是一些新的金融,我們傳統服務商跟金融服務商邊界變模糊了,這種是處理特殊的信息數據的行業,但是隨著大數據的廣泛運用,金融機構它本身在重構一些專有數據的處理方式,而且他也會廣泛地涉及到非專有的數據,比如說社交數據、非結構化數據,來輔助它的主干業務。與此同時,信息數據類企業,它掌握了大量的信息,這些信息同樣也可以應用于一些準金融業務,這就產生二者的邊界模糊。
現實當中有大量的案例,后者我們可能接觸得更多,同樣在國外也有,比如說之前美國的聯邦貿易委員會專門調查美國的數據服務商,是不是提供征信業務和準金融業務來跨這個邊界,這是一個跨度。另外,我們可以看到英國的銀行業現在成立一個研究小組,財政部成立的,推動英國的銀行通過第三方標準化的數據接口使得銀行的數據能夠被第三方的主體使用,這就意味著銀行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金融運營主體,而且有可能是一個信息公開化的平臺,成為一個開放型的主體,可以看到二者的邊界,這種涇渭分明的金融部門邊界變得模糊了,這種雙向的變化帶來大量新的機遇和挑戰,這就是真正的難點所在。
最后,做一點新技術挑戰的總結和展望。金融科技對于提升金融活動的效率,促進金融服務實體,作用肯定是巨大的,當然這個過程當中也面臨著挑戰,就是風險和不確定性,這也并不是現在才關注的,實際在信息技術發展的整個過程當中,一直都有一些擔心。比如說對于資本市場的影響,早已有之,美國資本市場的高頻交易就是一個典型的雙刃劍,特別是在一些金融制度存在缺損的市場當中,原本是中性的金融技術,可能成為避開監管和助推泡沫的手段,我們主觀地來看,有時候技術是有可能改變金融分布特征的,不是過去簡單的正態分布。
比如某一個資本市場上,一個虛假消息過去要產生巨大的影響,要通過網站、實際上產生的影響力雖然大,但是有限。通過微信、通過移動端即時通訊有可能被擴大。為了更好地為金融機構保駕護航,起碼可以從技術角度入手,重點在金融科技里面先推動新型風險管理的優化,這里面可以從宏觀角度、行業角度、微觀的產品角度有大量的文章可以做,我們不僅僅把金融科技的視線放在理財、資源的配置等等,更多地同樣需要關注風險管理這樣一些中后臺的基礎上。
總而言之,人們一直在歷史上希望用新技術解決金融活動當中的百貨大三角地帶,這個過程當中要承認也有大量的主體吸收利用技術優勢,或者我們叫技術幻覺來獲取超額利潤,這都是客觀存在的。
展望未來,必須理性、謹慎、客觀來認識這些金融科技變革,我們能夠成為他們成為實現金融活動的普羅米修斯之火,而不是潘多拉之盒。
這就是我的簡單介紹,不對之處希望大家批評指正。
新浪聲明:所有會議實錄均為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閱,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
責任編輯:謝長杉
《財經會議》報道你看不見的會場實況,傳播會議精華內容,會議直播提前預告,不定期送出免費超值會議門票。官方微博:財經會議,微信號:caijinghy。掃碼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