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顯微故事 Connie
春節過后,被稱為“金三銀四”的招聘季如約而至,無論是應屆畢業生還是尋求新機會的職場老人,都希望在年后有一個不錯的開局。
然而,在信息爆炸的互聯網時代,真實的招聘與虛假的套路常?;祀s在一起,令人防不勝防。
尤其是一些看似輕松、高回報的短期項目,常常披著誘人的外衣,暗藏玄機。
在這些虛假招聘中,保險聽課騙局尤為普遍。
一些保險公司為了快速擴張業務,打著“聽課就給錢”的幌子拉人培訓“充人頭”。有些涉事不深的年輕人,或是防范意識薄弱的打工人,一不小心就掉入陷阱,甚至在自己毫不知情況的情況下,成了保險公司的員工。
這些保險公司往往與求職中介和獵頭公司緊密合作,根據面試和入職的人數給予他們金錢回報。為了獲取傭金,一些不良中介和獵頭公司不惜采用各種手段,對求職者和保險公司進行兩頭欺詐。
本期顯微故事將聚焦這些掉入保險聽課陷阱的求職者們的經歷。
他們之中有人因為警惕性高敏銳地戳穿騙局,及時止損;也有人心思單純,不慎掉入“陷阱”,經歷種種“磨難”之后才脫離“魔爪”……
以下是關于他們的真實故事:
最近,大四學生小敏在某招聘公眾號看到一則令人心動的短期工作機會:一家五百強企業招聘短期文員,僅需工作三天半,勞務750元,工作內容簡單明了——整理文件。
對于一個還在上學的學生來說,這樣的工作內容和報酬很有吸引力。按照網上提供的聯系方式,小敏與招聘者取得了聯系,對方只問了一下她的年齡和學歷,就通知她可以去“上班”了。
然而,按約定的時間和地點到達現場后,小敏卻發現自己被騙了。
原來,這個文員崗位是虛構的,所謂的整理資料其實是參加保險公司的新人培訓,聽三天半的課,給750元的報酬。
但是要想拿到這750元錢,可不是聽課那么簡單,小敏必須得辦理入職手續,拿到工號,成為保險公司的一員。
這樣的欺騙方式讓小敏感覺很氣憤。她打開微信與當時招她的人理論,質問他為什么騙人,沒想到對方已經先把她拉到了黑名單。
在各種社交平臺,有關參加保險公司培訓、兼職聽課被騙的帖子和筆記屢見不鮮。
大學生小喬就在知乎上分享了她參加某保險公司培訓被套路的經歷。
假期的時候,小喬在網上看到一則聽課掙“外快”的兼職帖子,帖子聲稱,只要參加某保險公司的三天培訓,就可以拿到300塊錢的報酬。小喬報了名,并且按要求聽了三天課。
原以為只是簡單地充個場就能拿到工錢,但事實遠比她想得復雜得多。
上課第一天,小喬就被要求注冊該保險公司XX學堂的APP,還要求上傳身份證和畢業證信息,聽課也并不是出個人頭就行,而是每天人臉打卡,還要答題參加考試。
毫無防范意識的小喬一一照做。但是到第三天上完課領取報酬的時候,對方卻要求她注冊保險公司的工號,并且新開一張銀行卡,否則不給錢。
為了拿到“工資”,小喬不得不按要求完成了所有步驟,但是最后保險公司只給了她260元,理由是她未滿22周歲,按該公司規定不能給全額。以小喬名義辦的銀行卡也被保險公司的工作人員收去,并未交到她手里。
意識到上當之后,小喬多次與保險公司交涉,要求注銷工號,退還銀行卡,對方卻以各種理由搪塞、推脫,在小喬投訴、報警之后,歷時兩三個月,她才算徹底脫離該保險公司的“魔窟”。
雖然經歷一番波折,小喬還算幸運,沒有造成太大損失。據知情人透露,一些無良的保險從業人員,甚至會利用新人的身份信息和銀行卡信息去申請網貸。然后用這些貸款購買保單,以此來充實自己的業績。
在網上搜索“保險公司聽課給錢”、“保險公司培訓充場子”等關鍵詞,可以發現很多與小喬、小敏經歷相似的案例,這些案例幾乎覆蓋了市面上所有主流保險公司。
這不僅暴露了保險公司在招聘和培訓機制上的漏洞,也讓本就飽受爭議的保險行業形象進一步受損。
對于保險行業為人詬病的亂象,在保險公司工作了近十年的冷姍表示很無奈。在冷姍看來,業績壓力與扭曲的激勵機制是上述現象存在的重要原因:
“保險行業大都沒有底薪,社保和公積金也需要自己交。想要掙錢,除了多簽保單,還有一個更有效的方法,就是拉人頭,業內也叫增員?!?/p>
所謂拉人頭,就是不斷地招募新人,擴大自己的銷售隊伍。每有一位新人進來,招他進來的人就可以拿到一份新人推薦獎,至于具體金額每個保險公司的規定不一樣,一般都是數千元。新增越多,收益越多。
另外,新人一旦簽單,招募人也可以拿到相應比例的提成,并且這種提成是“終身制”,誰招來的人,誰就可以無限期地享受被招募者的業績分紅,除非離職。
此種分紅制度與傳銷界的“金字塔”結構類似,位于頂端的是最早加入或擁有最多下屬的從業人員,后來者是永遠沒有機會超越他的招募者的,無論他的能力有多強,業績有多出色,也不可能有機會成為招他進來的人的上級。只要他有產出,他的招募者就有收入。
以冷姍所在公司為例,每招一位新人,她就可以拿到新人15~40%的業績提成。冷姍目前是團隊主管,手下有100多位保險代理人。
在她的團隊中,冷姍是居于塔尖兒的那一個,這100多人,無論哪一個簽單,她都有不菲的傭金可提。
剛進入保險行業一年的新人銷冠趙先生算了一筆賬。2023年,他的年收入是130多萬元,而他的主管單是從他這里拿到的額外提成就有60萬元左右。
在保險公司,手下人越“新”,其“上級”拿到的提成比例越高,最高提成比例可接近一半。
摸出了其中的門道,趙先生表示,下一年他會把“拉新”作為重中之中,只要招到足夠的人,不愁沒有更多的收入。
意識到這一點的不只趙先生,但凡進入保險公司工作的人都深諳這一道理。正是因此,許多保險代理人甚至不再關注銷售業績,轉而做起團隊管理,毫無底線地擴張隊伍。這樣就算自己不簽單,也有人為他掙錢。
在這種背景之下,大肆“拉人頭”也就不足為怪了。
PART 03 保險中介和獵頭合作,制作“誘人餡餅”
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保險公司招人難、留人難在業界已不是什么新鮮事。
據擁有二十多年保險從業經驗的某知名保險公司高管歐先生透露,目前,國內保險行業的新員工留存率普遍較低,大約在20%左右,即便是業績較好的公司,這一比例也鮮有超過50%的。
為了緩解這一困境,許多保險公司選擇與中介機構、獵頭公司合作,通過支付傭金來招人。
不可否認,與中介機構和獵頭公司的合作,為保險公司提供了一條快速、有效的招聘渠道,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問題。
據冷姍介紹,有些保險公司是按面試人數而非入職人數給獵頭支付傭金。
為了吸引求職者,獵頭往往會隱瞞保險公司的真實名稱和崗位信息,而只強調五百強企業的機會,擁有高大上的辦公環境和高額收入,讓求職者對職位產生期望從而去面試。
一些小中介則以聽課培訓拿報酬作為誘餌,讓求職者充當保險公司的“人頭”,文章開頭幾位大學生的經歷即為此類。
“有一種專門為保險公司服務的獵頭公司,現在已經形成完整的產業鏈了。為了拿傭金他們兩頭騙,跟面試者說讓他們去大公司做管理,跟雇主則說他們已經跟候選人聊過了,知道去面試保險代理人。”冷姍說。
因為經常在短視頻平臺發布保險行業的相關信息,也有一些中介或獵頭找到冷姍,問她是否有招人需求,但是冷姍從未與其合作過:
“他們對工作真的很有熱情,我相信通過他們肯定能招到更多的人,但是用不入流的手段去招人,我不贊成。信任一旦打破,后面就完蛋了,說啥人家都不信。但也不排除有一些人明知道是被騙去的,還是飛蛾撲火留下來。”
不過,留下來的畢竟是少數。雖然通過中介和獵頭確實會招到不少人,但這是以龐大的面試基數作為分母的。
“入職比例很低很低,大概50~100:1,面試50個人,能有一個入職的就不錯了?!崩鋳櫿f。
“原本保險代理人制度是很單純、正直的,這些年被一些中介和不良的從業人員給搞壞了。海外也有類似的中介,但他們掙的是咨詢費,不負責銷售產品,國內的中介就是小保險公司的銷售渠道。”
對于保險行業的現狀,歐先生也表達了深深的憂慮:“保險行業本質上是一個高度專業化的領域,它要求從業人員具備保險、金融、醫學、法律等多方面的專業知識。
然而,目前行業內盛行的大規模增員、來者不拒的擴張模式,無疑降低了行業的準入門檻,導致從業人員的素質參差不齊。
這種趨勢若長期持續,不僅會對公司的聲譽造成損害,更不利于整個行業的可持續發展?!?/p>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招聘陷阱也層出不窮。這些陷阱往往以輕松賺錢為誘餌,誘導求職者陷入其中。
除了保險行業的聽課培訓騙局外,還有諸如招募日結小時工,使用個人身份證去證券公司開戶、注冊各種APP和網站等看似簡單的任務。
在這些任務背后,往往隱藏著求職者個人信息被濫用的風險。
小紅書上就有人發帖稱,因為參加所謂的充場兼職,莫名其妙地成為了某個公司的“法人”,被開出高達30多萬元的發票,直到稅務部門與其聯系,才得知此事。
此外,還有人以招聘客服為名,讓人實名注冊一些交友網站或幫其解封,從而利用他人信息進行網絡詐騙。
如此陷阱種類繁多,令人防不勝防。因此,求職者在找工作時應該時刻保持警惕,仔細甄別招聘信息的真偽。
同時,也要加強自我保護意識,切勿輕易泄露個人信息,以免陷入不必要的麻煩。
責任編輯:張文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