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利用Midjourney生成的幾可亂真的馬斯克AI生成圖。
奧特曼
本報記者 趙覺珵 劉彩玉
編者的話:即將過去的2023年在人工智能(AI)發展史上或許會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從ChatGPT掀起的一片浪花,到席卷全球的浪潮,人工智能大模型成為當下最受關注的話題之一。
從文字對話交互開始,AI大模型在短短一年多時間內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巨大變化,并且被普遍認為將繼續帶來顛覆性影響——這包括對人類生產力的提升,也同樣蘊含著難以預估的風險。
國外:ChatGPT打響大模型熱潮第一槍
去年11月30日,美國AI公司OpenAI發布旗下基于大語言模型GPT-3.5的AI聊天機器人程序ChatGPT。據美國媒體報道,在ChatGPT上線時,OpenAI沒有開發布會,也沒有進行什么預熱宣傳。幾乎沒有人預料到,在發布后的短短兩個月內,ChatGPT的月活用戶突破1億,成為史上用戶增長速度最快的消費級應用程序。
流暢的語言表達、強大的問題處理功能以及龐大的數據庫,盡管有諸如“胡言亂語”等缺陷,但ChatGPT仍然讓人們親身體驗到現代人工智能已經變得多么強大。《紐約時報》稱,ChatGPT為“有史以來向公眾發布的最佳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比爾·蓋茨則公開表示,ChatGPT的誕生有著重大歷史意義,不亞于互聯網或個人電腦的誕生。
ChatGPT的橫空出世深刻影響了全球AI產業的發展軌跡,AI大模型吸引了大批科技巨頭、初創企業與科研院所入場。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日前發布的《北京市人工智能行業大模型創新應用白皮書(2023年)》統計稱,從全球范圍看,世界各地均在積極推動大模型研發和應用,其中美國和中國發布的通用大模型總數占全球發布量的80%,成為大模型技術領域的引領者。
在美國,微軟借助對OpenAI的投資與合作,將GPT模型嵌入旗下Office等產品;谷歌在今年年底推出新一代的多模態大模型Gemini,被業界認為開啟了與GPT的直接對決;近期有外媒報道稱,亞馬遜正在訓練其第二個大語言模型,該模型擁有2萬億個參數,可能會成為當前世界上正在接受訓練的最大模型之一。此外,一系列初創公司也全力投入大模型之中,由OpenAI前高管達里奧創辦的Anthropic、擁有強大創始團隊的Cohere等初創企業均受到關注。
在大模型基礎上,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也迅速發展。國際研究機構IDC本月發布的一份報告預測,2023年全球企業將在生成式人工智能解決方案上投資160億美元,到2027年,支出預計將超過1400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超過70%,幾乎是同期全球IT支出年復合增長率的13倍。
過去的一年中,可以將文字描述轉化為圖片的AI工具Midjourney、AI視頻生成軟件Gen-2等都曾引發用戶的驚嘆——“AI改變世界”這句話正在成為現實。
在發布ChatGPT之后,OpenAI一直都保持著領跑者地位,GPT也被其他大模型作為對照標準。今年3月,OpenAI正式官宣多模態大模型GPT-4,新增了圖像功能,同時具備更精準的語言理解能力。與此同時,OpenAI也從一個非營利的研究機構走上商業化之路,目前估值已近千億美元。
在這一過程中,OpenAI發生了一場全球矚目、多次反轉的人事變動,創始人奧特曼在11月被董事會突然解雇。經過復雜且激烈的多輪博弈,奧特曼重返OpenAI并重新擔任首席執行官,為這場“大戲”暫時畫上句號。一家公司的“宮斗劇”能引發如此巨大的關注,既與OpenAI和奧特曼本人的業界重要地位相關,也側面反映出AI大模型的重要性正提升至一個新的高度。
2023年,盡管沒有中美如此大規模的投入,但其他國家和地區在AI大模型領域也不甘落后。今年5月,阿聯酋阿布扎比科技創新研究所的Falcon大模型問世;今年9月,據媒體報道,日本政府聯合NEC、富士通、軟銀等大型科技公司投入數億美元,開發日語的大型語言模型;韓國互聯網公司Naver推出了HyperClova X;印度政府主導的大模型Bhashini也已投入使用。
國內:“百模大戰”,與行業融合是重要機遇
自3月份GPT-4上線后,國內科技企業紛紛跑步入場。百度“文心一言”、阿里巴巴“通義千問”、華為“盤古”、360“智腦”、昆侖萬維“天工”、京東“言犀”、科大訊飛“星火”、騰訊“混元”、商湯“日日新” 等大模型先后登場。
除通用大模型外,不少企業也推出了深耕行業、具有專業能力的垂直大模型,例如攜程的旅游行業大模型“攜程問道”,網易有道發布基于教育的大模型“子曰”,京東健康發布醫療健康行業的大模型“京醫千詢”等。此外,清華、復旦、中科院等高校與科研院所也在大模型領域深度布局。有統計顯示,截至10月,國內已經發布238個大模型,這讓不少人形容稱,當前的中國正發生“百模大戰”。有評論認為,國內正在逐漸形成互聯網巨頭通用模型領跑,AI廠商、創業公司及科研院所百花齊放的格局。
在技術水平上,一些國產大模型已經取得突破。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在今年10月發布“文心大模型4.0”時稱,該模型綜合水平與GPT-4相比已經毫不遜色。而在同月發布“星火大模型V3.0”的訊飛則表示,其產品已經超越ChatGPT(GPT-3.5),并計劃在2024年上半年實現對標GPT-4。
360創始人周鴻祎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客觀來講,中國大模型和GPT-4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但這種差距不妨礙我國打造自己的GPT和自己的大模型產業。
互聯網分析師于思遠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分析稱,中國雖然在基礎研發技術上還存在一些短板,但具有超大的市場規模以及豐富的應用場景,可以為大模型的落地應用提供廣闊的空間和條件,這將成為中國發展大模型的特色路徑。
有分析報告統計稱,從大模型的類別來看,國內通用領域的大模型共有45個,垂直領域的大模型則有145個。而垂直領域中又包含43個細分賽道,其中以醫學、金融、企業服務、工業、政務、科研等賽道的大模型數量較多,均為10個及以上。
周鴻祎認為,中國的最大優勢是擁有行業紅利或者叫場景紅利。中國發展大模型的關鍵就是抓住場景紅利,最大機會是產業化、行業化、垂直化,向深度定制方向發展。周鴻祎建議稱,大模型可以比現在的粒度更細,比如在鋼鐵、金融、教育行業,可以把這些行業里的很多環節、鏈條、任務都細分出來,利用大模型賦能。
華為推出的“盤古”大模型與京東推出的“言犀”大模型都是目前國內以服務產業為主要目標的大模型產品。前者已經與政務、煤礦、金融、制造、醫藥研發、鐵路等諸多行業進行結合,后者則致力于深入零售、物流、金融、健康、政務等知識密集型、任務型產業場景。
李彥宏近日在一場論壇上說,未來我們需要的是100萬量級的AI原生應用,而不是100個所謂的大模型。大模型時代,真正的價值在于AI原生應用,對于中小企業來說,對于創業者來說,都是很大的機會。
未來:憧憬變革,也要防范風險
在過去的一年里,AI大模型的發展和應用達到了新的高度,不僅在技術上取得了顯著進步,還在多個領域中展現出了廣泛的應用潛力。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黨委書記、所長,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趙志耘近日表示,大模型技術最大的突破就在于通用性。大模型通過“大數據+大算力+強算法”的路徑顯著增強了通用性、泛化性,推動人工智能從以專用小模型定制訓練為主的“手工作坊時代”,邁入以通用大模型預訓練為主的“工業化時代”,迎來新的發展浪潮。
展望未來,賽智產業研究院院長趙剛認為,未來大模型的發展將有三大趨勢:一是通用大模型性能提升和優化進一步深入,大模型將進入萬億參數,性能進一步提升,同時圍繞不同應用場景進行模型調優;二是大模型的思考和探索能力將進一步提升,將從簡單智能應用向復雜智能應用邁進;三是大模型的超級應用將出現,將整合內容生成、語義理解、推理、記憶、自主意識等能力,提供體驗感極強的智能服務,智能數字人或機器人等將成為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標配。
AI大模型的飛速發展將掀起新一輪的生產力革命,并為正在艱難復蘇的全球經濟注入新能量。然而,它也帶來了一系列麻煩和隱憂。從學生利用AI寫論文,到網絡上利用AI合成的圖片和視頻制造的虛假新聞,再到知識產權、倫理以及“人與AI如何相處”的宏大命題,這些必須全世界合力解決。
不久前OpenAI內部出現的動蕩,背后正是折射出人類對AI不同發展理念的激烈沖突和碰撞。美國《華盛頓郵報》當時報道稱,這場斗爭圍繞著兩種趨勢的分歧展開,奧特曼希望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和商業化,而其他人則對可能產生的安全問題日益擔憂。
今年5月30日,以馬斯克為代表的350多位國際人工智能業界領袖和專家發表聯合聲明,稱應當將人工智能危機視為全球優先事項。這份聲明稱:“人工智能可能導致人類滅絕,危險程度不亞于大規模疫情和核戰爭。”
今年11月,全球首屆人工智能安全峰會在英國舉行,28個參會國和歐盟共同簽署《布萊奇利宣言》。宣言認為,對前沿人工智能技術有意識濫用或無意識控制方面的問題,可能會引發巨大風險,尤其是在網絡安全、生物技術和加劇傳播虛假信息等方面。
為應對AI帶來的巨大挑戰,全球多個國家和組織紛紛出臺倡議或規范,一致要求加強安全監管。
于思遠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對于AI的發展,應該辯證看待、積極擁抱。“這一趨勢已經無法逆轉,應該做的是全球攜起手來,共同構建一個負責任、可信賴的人工智能體系。”▲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