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7月6日訊(記者 史思同)2023年過半,近日多家上市銀行密集公布各家可轉債截至今年上半年的最新轉股結果。隨著重慶銀行一紙公告發出,目前存續的18只銀行轉債的轉股情況悉數披露完畢。
財聯社記者注意到,從轉股比例來看,目前銀行轉債轉股比例普遍較低,超過20%的只有3只,其中有9只可轉債整體基本未實現轉股,尚未轉股的轉債金額占發行總量的比例均超過99.99%之多。
在業內人士看來,轉股溢價率、正股股價等數據是影響投資者轉股意向的關鍵指標,一般轉股價低于正股市價就有套利空間。但實際上,在正股市價逼近強贖價時,卻往往在轉債持有人和正股投資者層面都存在交易阻力。
銀行轉債轉股比例普遍較低
據了解,去年上半年重慶銀行向社會公開發行面值總額130 億元的可轉換公司債券“重銀轉債”,并于當年9月30日起可轉換為該行A股普通股股票。但整體而言,從開始轉股至今,重銀轉債投資者的轉股意向并不高。
公告顯示,截至6月30日,累計已有54.1萬元重銀轉債轉為重慶銀行A股普通股股票,因轉股形成的股份數量累計為49,388股,占轉股前該行已發行普通股股份總額的0.0014%。而尚未轉股的重銀轉債金額還有12,999,459,000元,占重銀轉債發行總量的比例為99.9958%。
實際上,投資者轉股熱情不佳的并不僅是重銀轉債。財聯社記者注意到,近日,上市銀行共18只可轉債均已悉數披露截至今年上半年的轉股情況。但從轉股比例來看,存續銀行轉債轉股比例普遍較低,超過20%的只有3只。
據財聯社記者梳理,其中有9只可轉債整體基本未實現轉股,按轉股起始日由遠到近依次為浦發轉債、紫銀轉債、青農轉債、上銀轉債、杭銀轉債、興業轉債、重銀轉債、常銀轉債、齊魯轉債,目前尚未轉股的轉債金額占發行總量的比例均超過99.99%之多。
其余銀行轉債中,除蘇農轉債(轉股比例48.46%,下同)、成銀轉債(35.04%)和蘇銀轉債(22.38%)轉股比例超過20%外,南銀轉債(16.92%)、江銀轉債(12.1%)、無錫轉債(2.62%)、中信轉債(0.52%)等轉股比例整體較低。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續存的銀行轉債的發行主體多以中小城農商行為主。
博通咨詢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王蓬博指出,整體上看,中小銀行由于內生性資本積累能力不足,就會導致外源性資本補充需求加大,因為相對于大型商業銀行,中小銀行的資本規模和客戶規模都比較有限,資產質量也有差距。
據介紹,銀行核心一級資本補充途徑分為內生性資本補充和外源性資本補充,內生性資本補充,主要依靠銀行經營獲得的利潤留存;而外源性資本補充工具主要包括配股、定增、轉債轉股,其中定增、配股難度較大,可轉債成本相對較低,而且上行配股讓機構獲取資金更多。
多方因素影響轉債轉股結果
“一般銀行發行可轉債多是為了補充核心一級資本,但可轉債只有在轉股后才能補充核心一級資本,可轉債轉股比例較低,就無法有效緩解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壓力。”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告訴財聯社記者,影響投資者轉股的一個關鍵指標是‘溢價率’,簡單來說就是如果轉股價低于正股市價,就有套利空間,加之市場對正股股價前景轉趨樂觀,有助于提升轉股率。
因此,正股股價的提升也有助于促進投資者轉股的意愿。光大證券認為,可轉債發行后,發行人通常具有持續釋放業績的動力,來提升正股的吸引力,提振股價表現,從而推動可轉債轉股。
不過對于銀行自身而言,釋放業績促轉股意愿的強弱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包括短期內的資本補充壓力、風險加權資產增速、正股價距離強贖價的空間、可轉債剩余年限以及其他外源性資本補充的可得性等。
財聯社記者注意到,從轉股時間來看,剩余年限較少的銀行轉債多數轉股比例相對較大,如江銀轉債、蘇農轉債、蘇銀轉債等,轉股截至日均在2024年、2025年左右;不過也有個別剩余年限較長的銀行轉債同樣有不少投資者轉股,如成銀轉債、南銀轉債等,轉股比例也相對較高。
“當正股市價超過轉股價,并逼近強贖價時,理論上投資人具有更強的轉股動能,但此時也往往在轉債和正股層面都存在交易阻力,除非正股基本面足夠優秀。”
光大證券分析稱,從銀行轉債持有人來看,出于收益最大化動機,往往會選擇在二級市場上出售轉債或是主動轉股。前者會造成可轉債在二級市場上的大規模出售;后者會稀釋原股東權益,增加正股的二級市場供給,對正股和轉債均偏利空。
而就正股投資者而言,一方面后續股價潛在上漲空間相對較窄;另一方面,觸發強制贖回可能對正股帶來利空,若非有較大利好出現,當正股價接近強贖價時,做多情緒會相對偏弱。
責任編輯:宋源珺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