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證券日報
本報記者 蘇向杲
去年12月份以來,為應對凈值大幅波動,理財公司密集推出了攤余成本法理財產品。目前,該類產品實際募集規模如何?未來增長勢頭又如何?據記者梳理,截至2月14日,已披露相關數據的17只攤余成本法銀行理財產品實際募集資金規模合計達82億元,單只最高募集17.7億元,最低僅為0.64億元。
從趨勢看,多位受訪人士認為,攤余成本法銀行理財產品是凈值化轉型陣痛下的臨時“安慰劑”,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理財凈值大幅波動的問題。短期看,該類產品募集規模可能會繼續增長,但長期看難以“上量”。未來,要解決凈值周期性大幅波動問題,一方面,各方要加強投資者教育,強化投資者分層服務;另一方面,銀行及理財公司要優化產品設計,加強投研能力。
長期看難“上量”
民生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譚逸鳴對記者表示,據其團隊測算,當前約有20家銀行理財子公司推出了攤余成本法產品(部分未披露產品募集情況),單只計劃募集規模介于10億元至50億元。當前股份行和城商行理財子公司推出的該類產品數量較多,高于國有行和農商行理財子公司。這些理財產品的運作模式為封閉式凈值型,投資性質大多為固定收益類。風險等級主要為二級(中低)風險,少部分為三級(中)風險。1年至2年的期限品種占比較高,為31.6%,6個月以下和2年以上期限占比較低。高等級、長期限產品業績比較基準較高,部分三級風險、2年期的產品業績比較基準可達4.3%至4.8%。
譚逸鳴表示,一季度銀行理財產品仍有贖回壓力,市場信心仍需穩定和提振,在此情形下預計攤余成本法銀行理財短期內或仍有增長,但其面臨的約束較多,在負債端需求偏好影響下,“上量”或有限。
攤余成本法理財產品面臨哪些約束?對此,國盛證券固收團隊首席分析師楊業偉對記者表示,該類產品對債券久期有約束,在債市上漲時可能錯過博取資本利得的機會,進而影響債券組合收益。
譚逸鳴進一步表示,攤余成本法可一定程度上降低銀行理財產品持有期間的凈值波動,尤其在短期市場沖擊下,市值法估值波動較大,而攤余成本法可保持資產賬面價值和收益的基本穩定。但在債券牛市中,其凈值上漲卻少了吸引力,收益性弱于市值法。
“從資產配置來看,在資管新規及后續監管約束下,攤余成本法估值產品能夠配置的資產較為有限:一方面,需考慮資產負債端久期的匹配,產品所投資產到期日不得晚于封閉期到期日,且封閉期較長;另一方面,資產配置受約束,諸如帶有減記條款、含轉股權等的資產均無法通過SPPI測試(合同現金流量測試),因此像銀行二級資本債這類兼具票息、流動性和規避信用風險等優點的品種,攤余成本估值法下無法配置。”譚逸鳴表示。
或難成市場主流
基于前述諸多缺點,業界認為,攤余成本法產品很難從根本上解決銀行理財市場面臨的凈值大幅波動等諸多難題。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表示,攤余成本法理財是凈值化轉型陣痛下的臨時“安慰劑”。目前來看,監管規定的可以使用攤余成本法估值的產品類型十分有限,且實施條件較為苛刻,主要在封閉式理財產品中使用,但封閉式產品普遍具有期限較長、流動性不足的特點;相比之下,市場更加青睞開放式的產品,因此攤余成本法估值的產品或難成市場主流,當前的大量發行舉動更像是各大理財公司為了應對當前市場變化而采取的策略型舉措,而非長久之計。凈值化時代下,投資者教育任重道遠,需要監管、協會和從業金融機構共同努力。
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對記者表示,要解決理財產品凈值大幅波動的問題,理財公司并不能僅依靠攤余成本法,最核心的是提升投研能力和培養投研人才,提升對宏觀形勢和金融市場研判水平,使投研能力更好地與市場變化和投資者需求相匹配。目前,投資者風險偏好顯著下降,理財公司在管理產品時,需把穩健性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收益性放在第一位。此外,銀行和理財公司要做好投資者的分層服務,理財產品的風險評定等級也需要更準確,部分R1、R2等級產品出現較大的凈值波動,投資者往往難以接受,這需要理財公司反思。
責任編輯:呂成飛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