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拜登11日在社交媒體上發文宣稱,今年美國經濟增長可能超過中國。他的這一說法很快遭到媒體和網民的質疑。有網友質問道:“哪個專家說的?是那些不斷告訴你印制無限鈔票不會導致通貨膨脹的經濟學家嗎?你需要找到更好的專家。”還有網友列出今年前三季度中美兩國公布的GDP環比增長率,美國為-1.5%、-0.9%和2.9%,中國則為1.6%、-2.7%和3.9%。有分析稱,拜登是在用不具代表性的“名義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宣傳其政績,但這恰恰反映出美國正面臨的高通脹等經濟問題。與此同時,多家外國金融機構在2023年經濟展望中看好中國,其中,高盛銀行認為,中國有望在2035年結束美國長期作為世界最大經濟體的地位。
拜登推文遭質疑
拜登11日發表一條簡短推文,內容是“根據獨立專家預測,今年美國經濟增速可能超過中國。這是自1976年以來從未發生過的情況”。這條推文發布一小時后,拜登又轉發他2021年7月2日發布的有關推文稱,美國已創造“1050萬個就業崗位”,而2021年時那條推文稱:“自我們上任以來,已創造300萬個就業崗位。我們的經濟計劃正在發揮作用。”隨后拜登又繼續發推曬圖宣傳,“一個美國創造的未來”。
拜登在推文中既沒有說明這一預測的來源,也沒有指明經濟增長的類型。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在報道中援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一項數據給出不同說法。據IMF今年10月作出的預測,中國2022年GDP增速為3.2%,2023年有望升至4.4%;相比之下,美國2022年的GDP增速預計在1.6%左右。
拜登的推文下,部分美國網友對拜登宣傳的“成就”表示“支持”和“感謝”,也有許多人發出批評聲。有網友評論說:“喬,我想相信你,但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窮過,汽油仍然貴得離譜,我的家人很難負擔得起。”還有人留言說:“雞蛋價格從18個月前的一打1.75美元漲到6美元,這讓人很難對經濟保持樂觀。”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高凌云12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拜登所說的“經濟增長”可能是“名義GDP增長”,而不是“實際GDP增長”,后者是一種廣泛使用的反映經濟總體健康狀況的統計指標。高凌云表示,“名義GDP”并不能反映美國經濟的實際狀況,因為它需要根據通貨膨脹進行調整。由于美國的高通脹,其名義GDP增長肯定會超過中國。然而,這正是美國經濟目前面臨的問題。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專家宋國友表示,如果按人民幣計算經濟增速,那么今年中國經濟增速超過美國。拜登的相關表態恐怕是想釋放在他領導下美國經濟狀況向好的信號,意在宣傳他的政績。
與拜登的樂觀形成對比的是,經濟學家普遍認為美國經濟正面臨衰退的風險。“美國之音”12日報道稱,2022年,全球供應鏈中斷、俄烏沖突、美國刺激性財政政策和其他因素導致美國40年來最高的通脹水平。美國財政部長耶倫11日表示,如果不出現意外,美國的通貨膨脹率明年將大幅下降。但她同時警告稱,美國仍然存在經濟衰退的風險。雅虎新聞網11日稱,投資銀行、首席執行官和消費者“對美國經濟的前景越來越悲觀”。摩根大通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杰米·戴蒙表示,“烏云”即將來臨。紐約大學教授努里爾·魯比尼對美國《財富》雜志表示,出現“另一場大蕭條的變體形式”也是有可能的。
2035年中國趕超美國?
俄衛星通訊社11日援引美國高盛集團的最新預測報告稱,中國的經濟增長潛力明顯高于美國,中國有望在2035年結束美國長期作為世界最大經濟體的地位。經濟學家戴利和格德米納斯在上述報告中表示,2024年到2029年,中國的經濟增長率預計將在4%左右,而美國預計為1.9%。該報告還預測,未來30年,全球GDP的權重將更多地轉向亞洲,到2050年,世界五大經濟體將是中國、美國、印度、印尼和德國。報告稱,預計2075年印度將超過美國,成為僅次于中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對比中國與美國近幾十年的發展,可以看到兩國的GDP差距在不斷縮小。根據中美兩國公布的數據,中國2021年GDP增速達8.1%,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GDP總量達114.4萬億元人民幣,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17.7萬億美元,僅次于美國,繼續穩居世界第二。美國2021年GDP增速為5.7%,為1984年以來的最高,在發達經濟體中屬于高位;GDP總量約23萬億美元,超過疫情前的最高水平。
近幾年盡管有中美經貿摩擦和疫情的影響,中國追趕的腳步并未停止,甚至有所加快,2021年中國GDP已達到美國的77%。同時,中美兩國經濟的全球占比也發生顯著變化。美國在二戰后曾一度占到全球GDP的56%,但隨著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逐步崛起,這一比例目前降至25%左右;中國在1978年僅占全球GDP的1.7%,2021年已升至18%,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25%左右。
高凌云表示,中國學者普遍預測,2030年前后中國GDP將趕超美國,這是按照中美現在的增長速度推算的。中國按照“十四五”規劃和遠景規劃,提高中等收入的比重,將形成橄欖型的結構。美國因為產業空心化,中產階級越來越少,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將形成啞鈴型的結構。
一國的綜合實力不僅取決于經濟總量,還取決于經濟的發展質量,特別是創新和科技發展水平。多家外媒在報道中提到,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月至10月,中國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7%,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23.6%,其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投資增長近30%。
外資機構展望中國經濟
2022年行至年關,外國金融機構在最新一輪對2023年中國經濟的展望預測中紛紛釋放積極信號。美國投行摩根士丹利在日前發布的《2023全球宏觀經濟展望》中表示,2023年全球經濟增長總體動力不足,但是通脹壓力將明顯下降。其中亞洲經濟最為樂觀,將成為全球經濟增長主要動力,而美國經濟將勉強躲過衰退。“2023年的主題詞是‘疫后重啟’,經濟增速有望保5增6。”摩根士丹利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邢自強表示,預計明年中國經濟增速有望實現5%左右的恢復性增長,走出疫情、房地產企穩、消費恢復是主要帶動因素。有分析稱,抓好消費對穩住經濟大盤意義重大,近期政策優化疊加“雙十二”電商購物節,各地紛紛出臺各種消費措施來助力消費復蘇。
新加坡《聯合早報》11日報道稱,全球最大的對沖基金橋水投資公司溫和看多中國資產。報道援引橋水中國總經理孫悅的話說,對于中國資產整體持“溫和看多”觀點。她認為,當前政策走向、經濟走勢和經濟流向都在改善。隨著疫情防控措施進一步優化,中國經濟可能進入先下再上的過程,明年下半年經濟復蘇將比較明顯。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世界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姜躍春12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從消費、出口和投資三個方面可以看出,明年中國經濟有望強勁復蘇:首先,中國的消費復蘇將出現報復性增長,拉動整個國內消費需求反彈;其次,多地組團出海搶訂單的初步成果已經顯現;最后,在投資方面,中國“國家隊”已經簽下很多大的基礎設施項目,這也將推動經濟的增長。與此同時,中國全方位、全產業鏈地推動高質量增長,以全局站位、戰略思維持續完善全產業鏈布局,推進經濟結構調整,不斷提升發展質量效益。
【環球時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李準 環球時報記者 丁雅梔 李炫旻 甄翔 柳玉鵬】
責任編輯:周唯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