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白云怡】日前,網絡紅人、德國女孩海雯娜的一條批評德國外長貝爾伯克涉華言論的微博引發廣泛關注。在這條微博中,她批評貝爾伯克代表了德國的一類人,他們自以為“代表正義”,但實際上卻讓德國民眾承擔苦果。海雯娜25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進一步介紹說,貝爾伯克等人的言行反映了德國社會相當一部分人的普遍心理,這種“自我正義”的心理源于德國的歷史,但卻經常在實踐中陷入“道德層面”的偏執,而美國也在塑造德國民眾認知的過程中施加了相當重要的影響,這很容易破壞中德關系。
不久前,德國外長貝爾伯克在接受當地媒體采訪時聲稱“中國不再接受‘一國兩制’”,德國須像美國一樣認真對待中國大陸的“攻臺宣言”,因此德美共同制定了北約戰略;此外,德國要與伙伴國家一起,減少對華經濟依賴。
貝爾伯克的言論被發布后,海雯娜在一篇微博中將此形容為“一個能讓她蒙羞一生的視頻采訪”。她還這樣寫道,“我真的很想知道,究竟是哪一部國際法是能夠管理一個國家的內戰和統一的。中國大陸和臺灣的問題并不是主權國家之間的問題。這個世界上沒有一部國際法或者任何國際組織能夠決定中國人(包括大陸人和臺灣人)想要以何種方式解決統一問題。這就是主權這個詞的含義:主權意味著排除外人的管轄權威。大陸和臺灣的統一恰恰是民主的體現,因為這是一個少數服從多數的結果。”
海雯娜進一步分析認為,貝爾伯克的表態有兩種可能,一是她明知臺灣問題的本質,但仍然借著任何可能的機會做政治宣傳,為下一步同中國對抗做社會動員;二是她根本不懂臺灣問題的由來,也不接受外交部顧問們給她授課。鑒于貝爾伯克畢業于國際法專業,第一個理由顯然可能性更大。
這名德國女孩從自己角度分析了對貝爾伯克等一類德國人士的心理觀察,分析他們為什么在德國已經同俄羅斯交惡的情況下不斷挑釁中國,“貝爾伯克這種人體現了一種在歐洲非常普遍的‘自由民主左派(Liberal Democratic)’政客的思維方式。驅動他們做出一些言行、發布一些政策的,不是經濟利益甚至不是選票,而是強烈的自我正義(self-righteousness)。”
海雯娜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貝爾伯克等人的“自由民主左派”價值觀深受美國和曾經的“去納粹主義”運動影響,并在德國成為了一種政治規范。然而,在實踐中,對這種價值觀的踐行卻經常陷入道德偏執,如果踐行不當,更是經常會出現“過度審判”的情況。
在她看來,在諸如貝爾伯克所在的綠黨等圈子里,有一種“近乎邪教的正義觀”,他們對一些事情對錯的看法非常絕對,并不接受這個復雜的世界里存在灰色區域這種哲學。有些政策他們明知道不得人心,且會導致他們丟失選票,但他們仍然非常樂于堅持并且以此為傲。他們甚至認為,“被打壓”是一種“為了正義的殉道”,所以不顧實際的經濟或社會后果。
“德國外長貝爾伯克這種人骨子里厭惡中國,因為(她認為)中國是‘威權的’,是‘獨裁的’,是‘不自由的’。這些就足以在她的價值觀里宣判中國是一個‘惡劣國家’。她不需要到中國去調查了解,因為她自己知道她不會修正自己的觀點。恰恰相反,當事實越來越多地去表明她自己存在偏見的時候,她會越來越走向反華的極端。因為她這樣正義的人有極高的自尊心,這種自尊心不允許讓她在外人看來曾經犯過愚蠢的判斷失誤。所以這類政客頂多會在事實面前顧左右而言他,卻很少正面承認自己的失誤。這是一類能夠將對世界的偏見帶進墳墓里、并且對自己的頑固抱有榮譽感的政客。”海雯娜說。
她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出于這樣的心理,這些人把意識形態的分歧置于其他緊迫的務實合作之上,這對中德關系非常不利。盡管德國現任總理朔爾茨的顧問團隊有一些非常成熟的戰略家,但朔爾茨并不能在政府中擁有壓倒性的話語權,諸如貝爾伯克所在的綠黨控制了不少關鍵職位,這使得朔爾茨不得不在很多議程上做出妥協。
據這名德國女孩觀察,美國也在中德關系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美國對德國的影響不是粗暴的軍事存在,而是通過對人們的認知作出影響。”她對記者表示,美國政府很了解如何動員歐洲對抗中國,他們施加的影響在德國媒體、政界和學術界都有體現。
“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德國目前的外交政策正在抽空德國半個世紀以來繁榮的基石: 先進制造業和人才。德國制造業的成本在提高,人才在歐元貶值的情況下更容易流向美國。我認為國家繁榮的優先級是所有政治議題中最高的。而政治,不應該有過多的‘道德層面’的偏執在里面。因為紛爭各方的當事人都認為自己是道德的,這會導致紛爭的長期化無解。”海雯娜表示。
投顧排行榜
收起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