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瞬息萬變,投資難以決策?來#A股參謀部#超話聊一聊,[點擊進入超話]
原標題:15分鐘直達浦東機場!上海連發重磅交通規劃,為何新建這些軌交線、高架路?
最近上海黃梅天,多雨,路上的車開得慢。上周五晚高峰,我在重慶南路上堵得一動不動,甚至從頭到尾聽完一整張44分22秒的搖滾專輯。導航告訴我,這三刻鐘,車走了大概80米,折合時速0.1公里/小時。
郊區的同事進市區上班,碰到堵車更是家常便飯,運氣不好還得幾十公里一路堵過來。同事小馬那天從老閔行進城,遇到堵車,不巧又鬧肚子。后來他跟我說,這是括約肌得到充分鍛煉的一個小時,也是他人生中最絕望的一個小時。
還好,最近能讓駕駛員朋友們開心的消息不少。北橫通道西段剛剛通車,南北高架到虹橋樞紐一帶的路好走多了。“五個新城”概念提出后,各種交通升級規劃也紛紛上馬。老百姓看得應接不暇,滿懷期待:修橋造路,今后堵車問題應該能大大緩解吧?
郊區往返市區的主干道,堵車有規律可循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哪里、什么時候、為什么會堵車。
和市區某些地方7天24小時謎之堵車不一樣(例如延安高架、南北高架),郊區往返市區的主干道,堵車是有規律的。有跡可循,原因也就比較容易分析。
在我的印象里,位于市郊的新城多是早上進市區的路更堵,晚上回新城的路更堵,例如青浦新城、松江新城。但南匯新城正好反一反,早高峰市區往南匯方向堵,晚高峰回市區方向堵。
為了求證,我連著幾個工作日,專門趕著早高峰開車出門。
早上七點半,我從人民廣場出發,開到青浦朱家角一共只用了不到一小時。有些地方有點堵,但也不算太離譜。尤其是出了市區以后,幾乎一路暢通。導航顯示,同時間出發,從青浦往人民廣場,至少要多走20分鐘。
其他幾個新城的情況大同小異,唯獨南匯新城“搞特殊”。八點半不到,S20轉S2的匝道已經開始堵了。九點一刻,離臨港收費站還有四五公里,車道徹底堵死了。而當這一側的車道在龜速“爬行”時,我透過隔離帶向左看,往市區方向的車開得好快活,暢通無阻。
注意對面車道
10點,在情緒和膀胱一同崩潰前,我終于駛出了收費站。詢問高速公路管理方,他們說,每天的情況都差不多。
“潮汐現象特別明顯。”一名工作人員說,“早上臨港收費站堵得一塌糊涂,晚上就輪到康橋收費站堵了。”
為什么會這樣?不難理解,同方向的車一多,擁堵自然難以避免。
我找來去年年底的兩組數據:居住在上海其他地區、工作在松江新城的人口為10.1萬;而居住在松江新城、工作在上海其他地區的人口為17.0萬。職住平衡能力為正6.9萬。
即,大量勞動人口住在松江,但每天都是去別的地方上班。網絡上,不少人提到松江九亭、泗涇時,都稱之為“睡城”。
結果就是,早高峰的9號線宛如“下餃子”。開車的朋友則告訴我,進城上班,到了新橋收費站,“就沒有不堵的時候”。
南匯新城的同期數據則正好與松江相反。兩個職住數據分別為約7萬和4萬,職住平衡為負數,且相差近一倍,這在五個新城中是獨一份。難怪有人調侃:從這點看,南匯新城已經和市中心看齊了。
地理位置上,南匯新城又位于上海東南角靠海,屬于末梢。大家從四面八方趕來上班,基本上都要走S2,最后通通擠到臨港收費站前,不堵才怪。
改善優化交通,五個新城都有“驚喜”
那回到一開始的問題:靠修橋造路能解決堵車問題嗎?
用時下網友愛用的句式回答:能解決,但不能完全解決。
路上的車就這么多,總量基本保持穩定。路多了,自然能分攤交通壓力,緩解擁堵。
另一方面,公共交通網絡進一步完善的話,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地鐵,既不占用馬路,一車還能裝上千人。
上海也正在朝這些方向發力。不久前,市交通委總工程師在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十四五”期間,上海將持續推進軌道交通建設,提升軌道交通服務水平;打造優質、可靠的地面公共交通;持續推進道路網絡的建設。
規劃會在五個新城等重點區域率先落地。我嘗試梳理了一下,發現每個新城都有令人驚喜的、能顯著改善交通情況的規劃,有些已經落地開工,甚至即將完成。
根據最新消息,南匯新城的兩港大道快速化工程已進入通車倒計時,屆時能更好地為S2分流。南匯新城還要加快建設兩港快線(15分鐘直達浦東機場),啟動與中心城直達快速軌道交通的方案研究。
松江新城也于近日傳出特大利好。松江人民盼了多年的12號線西延伸段今年就能開工,目前環評公示已結束。遠期還將推進23號線西延伸,9號線與17號線連接。
嘉定新城要“全力推進”軌交14號線西延伸、市域鐵寶嘉線、嘉青松金線的規劃建設。還將構建“三橫四縱”高速干線網絡,啟動沿伊寧路-瀏翔公路-綠意路-G15沈海高速的輔環項目,加快沿寶安公路-瀏翔公路-綠意路-嘉松北路形成快速環線。
青浦新城將建三線換乘綜合交通樞紐,軌交2號線、17號線、13號線將向西延伸。此外,還有G50、G15擴容提升,G318、北青公路拓寬等規劃。
奉賢新城則將推進15號線南延伸規劃建設、市域線選線規劃、中運量交通建設等快速交通布局,形成“1高鐵1普鐵4市域2城軌”的軌道布局。
郊區職住相對平衡,或是“治本”之策
那為什么還要說“修橋造路不能完全解決問題”呢?
答案很簡單。即使政府財力充足,但規劃土地也是有限的。修橋造路,總有個限度。
換句話說,修橋造路只能治標,治不了本。標要治,本更要治。
如何治本?答案還是能從新城的交通情況中管窺一斑。
且看奉賢新城。我先前找了幾位奉賢的朋友詢問,來回市區上班下班堵不堵呀,堵在哪里呀?結果被人直接嗆了一句:
“我們都在奉賢上班、在奉賢生活的。不進市區。”
實地開了兩回,我發現好像還真是這么一回事。一路往北開到閔行地界前,身側都沒見幾輛車。虹梅高架路閔行段才開始堵車,但那也是因為與閔行的車流匯合了。
這一抹綠色就很舒服
朋友解釋:“反正奉賢南橋該有的都有了,連雙休日都不用去市中心玩耍。所以絕大多數時間,往返市區的奉賢段的路都不堵。”
這讓我想到以前看到的專家觀點:就業與居住的空間格局既決定了通勤出行的分布,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高峰時段城市交通的出行效率。
《2020全國主要城市通勤監測報告》中的數據很好地支撐了這一觀點。這一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交通基礎設施監測與治理實驗室、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百度地圖慧眼合作發布的報告中提到,在超大城市中,北京的職住分離度最高,居民需要到離居住地6.6公里外的地方才能找到一份工作。與之對應,北京的潮汐交通現象也最為明顯,高峰時間段的擁堵現象最為嚴重。
達成一個職住相對平衡的狀態,或許正是改善擁堵的治本之道。而要達成這個目標,導入與常住人口相匹配的產業、完善城市功能,缺一不可。
一些新城居住人口眾多,則應加碼引入高端產業,讓高素質人才擁有更多本地就業的選擇。
南匯新城高端產業發達,但城市功能原先不夠完善,難以留住人才。臨港新片區成立后,商、文、體、旅、交通、教育、醫療等配套將全面提升,問題正逐步解決。
把眼光放得再長遠一些,構建職住平衡,不僅能改善道路擁堵情況,大幅提升駕駛員朋友們的幸福指數。更重要的是,這其實是建設“獨立的綜合性節點城市”題中應有之義。
責任編輯:尹悅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