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在2006年12月份在中國企業家峰會上提出這樣一個命題,兩年來有很多的爭論也有很多人反對,也有很多人贊成,但是我越來越發現大家的共識越來越一致,認同度越來越高,因為中國改革開放30年了,為什么很多企業能夠成功,能夠持續的成功,其實是有管理在起作用,有管理的創新在起作用。我們回顧一下中國管理30年的歷史,大家知道在1978年12月份,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改革開放拉開序幕,當時鄧小平說:“你講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優越,就證明管理要比人家更好。”但是當時很多企業的管理是什么現狀?張瑞敏當時在海爾就講了不準隨地大小便。我記得有一個故事,“袁公”在1978年帶領水口工業區招商團到美國招商,當時在酒店里面來了很多的美國朋友,美國朋友就問:你們中國那個地方是荒蕪之地,據說你們哪里有很多兇殺案,是蠻夷之地,那個地方能不能投資?“袁公”就講到:女士們,先生們,所有男士把上衣解開,看看誰身上沒有毛?他說中國人身上沒有毛,你們身上還有毛,說明你們還沒有進化。這是一個故事,確實說明中國管理在西方人心中的印象。
1985-1991年是制度的創新時期,大家知道1986年6月份,國家頒布了《企業管理現代化綱要》等等一系列制度,一批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事件和方法已經誕生了。比方說水口工業區干部人事改革,開創了全國的先河,海爾的OEC管理法等等。那個時候的管理更多體現在一個局部,更多的是一些現場管理。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很多國有企業的管理體制和經營體制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中國企業像長虹、海爾、TCL開始國際化,許多的三資企業也到中國來,麥當勞、肯德基等等。麥當勞的QSCV就是質量、清潔、服務和價值,給我們中國企業帶來很大的挑戰,因為當時據說有很多中國餐飲業想做連鎖,想做到中國的麥當勞、世界的麥當勞,但是在那一場戰爭當中不堪一擊,所以三資企業帶來了很多先進的管理方法。當然我們中國企業也在這個過程當中獲得了鍛煉,所以這段時期是中西融合時期。
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一員,其實我們回顧中國為什么在2001年以后經濟能夠高速增長,甚至保持雙位數增長?其實很大程度上就是我們開放了市場,開放了國門,隨之帶來西方各種管理思想、方法、管理、書籍、人物飛躍而至。當然也出現了很多的笑話,據說《執行》這本書實際上是中國人寫的,后來說是外國人寫的,在中國大行其道。在這個時期里,TCL也并購了湯姆遜,華為也開始學習國外管理體系,大步踏向國際化之路。
2004年-2008年,我們漸漸看到中國企業開始透過一系列的摸索、實踐和創新,中國管理模式開始萌芽,成思危講過一句話“照搬外國管理模式,難以搞好中國企業。”我們更強調中國的實踐。李東升也講過一句話,“20年前中國企業如果不看西方管理書籍那是無知,20年后如果還看西方管理書籍就是無能。”說明他也開始在思考中國管理的創新。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管理從1978年到今年,經過了五個時期,最后我們也可以看到,中國企業經歷了一個成長性的五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是一場變革,前面周教授也講過,我們都在爬坡,每一個上升的過程如果沒有管理的支撐,那是不堪想象的。所以海爾的張瑞敏講了一句話:“企業如同爬坡的一個球,受到來自外部市場競爭和內部員工多性而形成的壓力,如果沒有一個制動力,它就會下滑,這個制動力就是市場管理。”過去30年中國企業如果取得了一些成績,取得了一些進步,那么它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那就是一批中國企業和中國企業家,其實在進行管理的探索,這個過程是一個學習、奮斗、追趕,并且走向創新的一個崢嶸歲月。可以這樣講,如果沒有中國企業管理的進步,就沒有中國經濟的增長。我們可以看到管理教育市場,職業經理人市場也開始興起,中國的民族自信心開始增強,200年來其實中國一直是受外國的欺負、凌辱,開放以后我們才開始漸漸的恢復信心,我們需要有屬于自己的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