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中國循環經濟發展高峰會 > 正文
 

姜偉新:介紹發展循環經濟規劃的總體思路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5月24日 18:04 新浪財經

  2005年5月24-25日,第八屆科博會中國循環經濟發展高峰會在北京召開,本次峰會的主題是“循環經濟-中國可持續發展新引擎”。以下為本次會議實錄:

  姜偉新:

  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下午好。

  在這里,我代表國家發展改革委向大家簡要介紹我國發展循環經濟規劃的基本思路。我簡要給大家介紹四個問題。

  第一,面臨的形勢。本世紀頭20年,是我們必須緊緊抓住并且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同時也是矛盾突顯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就是我們面臨著十分嚴峻的資源環境形勢和巨大的國際競爭壓力。在資源形勢方面,我國的資源約束矛盾日益突出,從資源稟賦看,我國是總量上的大國,人均上的貧國。我國人均資源淡水占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人均耕地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45種礦產資源的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天然氣人均占有儲量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和4.5%,鐵礦石、銅和泥土礦的儲量分別為世界平均水平的六分之一、六分之一、九分之一。資源稟賦與人口不斷增長之間的矛盾長期存在。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我們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的時期,國際經驗表明,對于任何一個處于經濟增長中的國家來說,這一個歷史階段都是資源消耗強度加大的階段。這說明十一五期間,我國的資源約束矛盾將更加突出。近兩年,我國承接發達國家產業轉移,進一步加大了國內資源的供給壓力,資源需求上升的趨勢不會改變。從國內的供給能力看,資源嚴重短缺,經濟運行出現的煤、電、油、運重要資源供求緊張狀況,一些礦產資源對外依存度上升到50%以上,這是矛盾突出的反映。盡管我們可以利用國外資源和市場,但隨著發達國家經濟復蘇、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加快,各國對資源的爭奪將更加激烈。我們利用國外資源的難度將會越來越大。

  另外環境形勢更加嚴峻,當前我們生態環境總體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水環境每況愈下,大氣環境不容樂觀,固體廢物污染日益突出,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低,二次污染嚴重,農村水產養殖污染、農藥化肥不合理使用,使農村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直接威脅到農產品質量安全、生態環境惡化、水土流失嚴重、森林生態系統質量下降、生物多樣性減少,生態安全受到影響。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發達國家近百年來分階段出現、分階段解決的環境問題,在我國短短20年的發展中集中出現,而且我國正處于新一輪經濟的增長期,隨著資源消耗強度加大,污染物的排放強度不斷增加,主要污染物出現反彈,將會抵消經濟發展成果、危害群眾健康、社會穩定和諧。環境一旦被破壞,恢復起來要花很長的時間,要投入巨大的財力,有的甚至是無法扭轉,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

  我們提高國際競爭力面臨更大的壓力。經濟全球化為我國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創造了條件。但是也要看到,隨著我國加入WTO過渡期的結束,競爭將更加激烈。目前我國在出口產品結構中,初級產品和原材料仍占較高的比例,處于國際貿易分工的下端,資源浪費大、利用率低是影響產品出口的重要原因,同時也制約著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提高。大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增強國際競爭力已經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諸多事實證明,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增長方式已經走到了盡頭,不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資源難以維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就會落空。

  循環經濟是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為原則,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方式。發展循環經濟要求實現從資源、產品、廢棄物的單項制的直線過程向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反饋式循環過程的轉變,要求將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長方式轉為集約型增長方式,要求對傳統的發展模式實行根本的變革。發展循環發展是實現經濟增長方式根本性轉變,從新興工業化道路,從根本上減輕環境壓力、增強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競爭力,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必然選擇。

  第二,發展循環經濟的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改革開放20多年來,特別是中央特別加快推進兩個根本性轉變以來,我國在推動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在總結探索發展循環經濟模式方面取得了積極的成效,在黨中央提出的資源開發與節約并重,把節約放在首位的方針指引下,節約資源取得了明顯成效。

  近年來,在借鑒國外發展循環經濟成功經驗和總結國內開展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取得成效的基礎上,有關部門和地區積極探索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的不同模式,為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積累了經驗。但是也應當看到,當前我國在推進循環經濟發展方面還存在實際困難和障礙,比如對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性還缺乏足夠的認識,國家還沒有指導循環經濟發展的總體規劃和推進計劃,資源利用的指標和核算體系也不健全,法律法規有待進一步完善,特別是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規建設仍是薄弱環節,有效的激勵政策尚未建立起來,技術開發和推廣利用還不夠,還缺乏符合國情的循環經濟技術支撐體系。這些都成為我們加快推進循環經濟發展中的障礙。

  指導思想,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優化資源利用方式為核心,以降低廢棄物的排放為目標,以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為動力,加強法制建設,完善政策措施,形成政府調控、市場引導、企業實踐、公眾參與的機制,逐步建立起適合我國國情的有利于循環經濟發展的宏觀調控體系和運行機制,形成中國特色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

  發展目標,到2010年,要力爭建立比較完善的循環經濟法律法規體系、政策支持體系、評價指標體系、技術創新體系和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要力爭重點行業資源生產力和資源利用效率有較大幅度提高,形式一批具有較高資源生產力、較低污染排放的清潔生產企業,對重點領域要建立完善資源合理利用的體系和機制,要形成若干符合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生態工業園區和農業園區,以及資源節約型的城市。全國資源生產力大幅度提高,廢物排放強度顯著降低,為初步建立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經濟效益好的國民經濟體系和資源節約型社會奠定基礎。

  具體指標,到2010年,要力爭使我國消耗每噸能源鐵礦石、有色金屬等15種重要資源的GDP產出率比2003年提高30%。每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的能耗下降17%。農業灌溉水的平均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每萬元工業增加值取水量下降到120立方米。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提高到70%。再生銅、鉛、鋁占產量的比重分別達到40%、30%和35%。主要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量提高60%。工業固體廢物的最終處理量降低15%。規模化廢棄資源利用率達到70%。

  第三,發展循環經濟的重點工作和重點環節。重點工作,要大力推進節約降耗,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要堅持資源開發與節約并重,把節約放在首位的方針,在生產、流通和消費的各個領域大力節能、節水、節材、節地,節約各種資源,減少資源的消耗,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從源頭減少污染物的產生。通過不斷改進設計,采用先進工藝、技術、設備,改善管理、提高質量、延長產品生命周期,減少、避免廢物的產生,實現由末端治理向全過程污染預防的轉變。大力開展綜合利用,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種廢物,回收利用再生資源,減少廢物的最終處置。大力發展環保產業,為資源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提供物質基礎保障,在開發污染治理技術與裝備的同時,更加注重開發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的技術與裝備。在大力發展污染治理裝備制造業的同時,加快再生資源產業和相關服務業的發展,使環保產業真正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在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重點抓好五個環節。在資源開采環節,要大力提高資源綜合開發和回收利用率,要逐步做到資源的有限開發,有序開發和按照有償開發。在資源的消耗環節,要大力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廣泛開展各種資源節約活動,提高資源的生產率。在廢棄物的產生環節,要大力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率。在再生資源的產生環節,要大力回收和循環利用各種廢棄物資。在社會消費環節,要提高全民的素質,倡導節約風尚,提倡合理消費和適度消費,減少資源的消耗強度,減少廢棄物的產生。

  第四,發展循環經濟的主要政策措施。

  1,轉變觀念,要把發展觀統一到黨中央提出的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上來,在發展思路上要徹底改變重開發輕節約、重速度輕效益、重外延發展輕內涵發展,片面追求GDP增長忽視資源和環境的傾向,要把節約資源與控制人口和保護環境一道列為基本國策。

  2,要搞好規劃,要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編制十一五規劃的重要指導原則,要用循環經濟理念指導編制各類規劃,要加強對發展循環經濟的專題研究,加快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等循環經濟發展重點領域專項規劃的編制工作,要建立科學的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研究提出國家發展循環經濟的戰略目標及分階段的推進計劃。

  3,調整結構,要加快發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用先進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淘汰落后工藝、技術和設備,嚴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費資源的產業、開發區的盲目發展,要用循環經濟的理念指導區域發展、產業轉型和老工業基地改造,促進區域產業布局合理調整。開發區要按照循環經濟的模式進行規劃、建設和改造,充分發揮產業集聚和工業生態效益,形成資源循環利用的產業鏈。

  4,要健全法制,要研究建立完善的循環經濟法規體系,要抓緊研究制定循環經濟促進法。當前要抓緊制定資源綜合利用條例,廢舊家電及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廢舊包裝物回收利用管理辦法等發展循環經濟的專項法規。要加快制定用能設備能效標準,重點用水行業取水的標準,重要耗能行業的節能規范等發展循環經濟的標準規范,同時要加大執法監督和檢查的力度,逐步將循環經濟發展工作納入法制化的軌道。

  5,要完善政策,通過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體制條件和政策環境。要建立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機制,結合投資體制改革,調整和落實投資政策,加大對循環經濟發展的資金支持力度。要進一步深化價格改革,逐步使資源性產品的價格能夠反映資源的價值和資源的稀缺程度。研究并落實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價格政策和收費政策,要完善財稅政策,加大對循環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繼續深化企業改革,研究制定有利于企業建立符合循環經濟要求的生態工業的經濟政策。

  6,依靠科技,重點組織開發和示范有普遍推廣意義的資源節約和替代技術,能量梯級利用技術,延長產業鏈和相關產業鏈接技術,零排放技術,有毒有害原材料的替代技術,再生資源的回收處理技術,以及綠色再制造等技術,努力突破制約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瓶頸,積極支持建立循環經濟信息系統和咨詢服務體系,及時向社會發布有關循環經濟的技術、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開展信息咨詢、技術推廣、宣傳培訓等。

  7,示范推廣,要在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工業園區和城市開展循環經濟試點工作,要通過試點,提出循環經濟發展的模式,重大技術領域和重大項目領域循環經濟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完善再生資源回收網絡和促進再生資源循環利用的法規政策和措施。要提出按循環經濟模式規劃建設和改造工業園區以及城市發展的思路。樹立一批先進典型,為加快發展循環經濟提供示范和借鑒。在企業全面推行清潔生產,為發展循環經濟奠定基礎。

  8,強化管理,加強企業資源環境管理是發展循環經濟的基礎,企業要建立健全資源節約的管理制度,加強資源消耗的定額管理、生產成本管理、全面質量管理,要建立車間、班主任崗位責任制,改善計量統計核算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完善各項考核制度,調動職工節約降耗的積極性。

  9,宣傳教育,要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培訓活動,提高全社會特別是各級領導對發展循環經濟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引導全社會樹立正確的消費觀,鼓勵使用資源節約性產品,抵制過渡包裝等浪費資源的行為,把節能、節水、節材、垃圾分類回收、減少一次性產品的使用等初步變為每一個公民的自覺行為,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

  2005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按照中國經濟工作會議的部署,認真貫徹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要求,以推進節約降耗、資源綜合利用、推進清潔生產為重點,主要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1,繼續加強對發展循環經濟的宏觀指導。我們將積極配合國務院辦公廳盡早下發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意見。在意見下發后,國務院還將召開電視電話會議,對全國發展循環經濟工作進行全面部署。各地區在組織編制十一五規劃過程中,要加強對發展循環經濟的專題研究,同時要加快制定和實施發展循環經濟的規劃以及推進計劃,要研究制定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等專項規劃,明確目標、重點和政策措施。

  2,積極組織開展示范試點,在國務院的意見下發后,我們將會同環保總局等有關部門和地方人民政府,在冶金、煤炭、化工、建材、造紙等重點行業,在礦產資源節約利用、廢舊家電、廢舊輪胎回收利用以及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綠色再制造等重點領域,以及工業園區和城市等方面,選擇部分單位開展循環經濟試點。

  3,加大資金的支持力度。國家發改委已在今年國債投資重點中專列循環經濟專項,利用國債資金支持循環經濟的試點,以及循環經濟關鍵技術的產業化示范。我們還將積極與財政部溝通和協調,力爭從財政預算中列出支持循環經濟發展的專項工作經費,加大對循環經濟工作的推動力度。

  4,加快法規規劃政策機制的研究,加快研究提出循環經濟的法律法規框架以及循環經濟促進法的立法建議,組織編制循環經濟發展及其相關規劃,加快研究建立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激勵機制,加快研究建立國家、地區和行業的資源核算體系,在此基礎上,研究建立循環經濟的評價指標體系以及統計核算制度。

  5,加強宣傳教育,六月份要圍繞節能宣傳周的開展,大力開展宣傳循環經濟發展的工作,普及循環經濟知識,繼續加強資源節約的系列宣傳活動。最近,我們還專門組織了一個資源節約型活動,將在最近正式開展,希望社會各界以及媒體能夠廣泛關注,積極參與,充分調動各種形式進行宣傳,提高全社會的資源意識和節約意識,共同推進循環經濟的發展。

  謝謝大家!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頁]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循環經濟新聞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熱 點 專 題
網友裝修經驗大全
經濟適用房之惑
中美中歐貿易爭端
變質奶返廠加工
第8屆上海電影節
《頭文字D》
百對網友新婚靚照
湖南衛視05超級女聲
林蘇版《絕代雙驕》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