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時代:異化社會中的商業倫理與信仰(4)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07日 17:22 中國新時代 | |||||||||
商人團契 人的力量很難抵制誘惑。每一次我禱告悔改,但過了不久,又故態復萌,周而復始 掌管著兩家年營收數十億的上市公司的符氣清曾經做過所有“男人愛做的事”。
他在17歲那年,就加入了教會。“當時遇到了一個很大的麻煩,沒辦法解決”。幾個晚上睡不好后,他跑到教堂里求神幫助。“我當時的想法就跟做交易一樣,只要幫我解決難題,我就信教”。結果他如愿以償。后來,他留學去了英國。在一個“溫室般的環境”里,成了一個虔誠的基督徒。 1980年代初,他回到香港,當時的香港跟今天的內地一樣,也是一個物質主義橫行的社會。 他開始到大陸做生意,并時常往來兩地。創業非常困難,他沒有這方面的經驗,又不會說普通話。而其他人通過“走關系”迅速成功,因為錢能通行無阻。慢慢地,符受不了誘惑:“我開始不管商業道德,也開始應酬,上夜總會。”他的事業因此飛黃騰達。1987年,30歲的他已經升為一家世界最大的鋼鐵集團負責中國和香港業務的董事總經理,開上了奔馳,住上了200平米的大房子。 “但我周日還會上教堂,做點善事,就像戴著面具。”他說。 很快,符氣清發現物質的東西只能短暫地滿足他的需求,“內心里面充滿了矛盾”。他得了輕微的抑郁癥,有段時間甚至要打針吃藥。“人的力量很難抵制誘惑。每一次我禱告悔改,但過了不久,又故態復萌,周而復始。”他承認。 1990年的一天,他被朋友邀請去參加全備福音商人團契的餐會。他看到了一幫商人手拉手地唱歌跳舞,公開地在眾人面前懺悔。“從前我以為很多商人都跟我一樣的兩面,但他們不是。他們活出了信仰,這對我很有意義。”不久后,符成為了他們中的一員。今天,他已經是這個商人團契中國分會的負責人之一。 這里的所有團員都是男性,互相支持超越了個人的力量。“我們會開誠布公地討論,比如有人說接到一個很大的生意,但要給回扣才能成,我們就會提醒他這與信仰相違背,幫他禱告。”全備福音商人團契的陳世強律師解釋說。 國際全備福音商人團契。這個1952年由美國商人Demos Shakarian創立的組織,已經散布到全球100多個國家,僅巴西有3萬多人入會,而香港分會到目前也有超過400多位會員。像富豪郭炳江、財政局長馬時亨這樣的名人也來參加活動。而在內地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和廣州,也已經開始有數十人規模的小型聚會。當然根據有關法律,這種宗教社團只面向港臺和外籍商業人士。 而另一個由商業人士自發組織的國際基督徒工商人員協會(CBMC),誕生于1930年美國經濟狂飚時代,是由當時芝加哥的幾位商業領袖發起,它的第一次會議選在800人的劇院禮堂中,結果竟然暴滿。今天這個組織已經擴展到了包括中國在內的80多個國家。今年6月,它計劃在韓國首都首爾舉辦國際商業領袖年會。 “在我們團契中,信仰為商人們解決最多的問題是恢復平衡,復合家庭。”陳世強律師指出。 潘望博曾經擔任摩門教北京分會的會長。每周日他會組織來自20多個國家的200多名教徒做禮拜。這是一個相當于“主教”的角色。“每周我要抽出一個晚上和禮拜天全天來和教徒做一對一的面談,解決問題。”他承認。在潘走后,他的工作現在由路偉國際律師事務所的北京首席代表Robert Lewis(呂立山)接替。 曾有一個北京教友找到潘望博,他是一家外資公司的總經理,邀請潘望博為他的公司做咨詢。“我告訴他,如果要請麥肯錫為你服務,我很樂意,但我要交給別的合伙人做。”潘對此的解釋是,“我不要商業的關系影響到我們教會的關系。”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相關專題: 《中國新時代》系列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