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時代:異化社會中的商業倫理與信仰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07日 17:22 中國新時代 | |||||||||
越來越多的商業人士在盡最大努力獲取財富的同時,試圖探尋人生最根本的問題。他們嘗試將神圣的義務、有尊嚴的價值觀、簡單生活方式與事業的發展融為一體。他們的覺醒和努力,恰恰反襯出我們整個社會的異化:信仰以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商業倫理,正是快速發展的中國市場經濟中被侮辱和被損害的關鍵一環 文/寧 檬
禮拜五,晚上8點,上海,香港上市公司亞鋼集團副董事長兼CEO符氣清(Desmond Fu)的私人住宅中。20多位來自世界各地西裝革履的商業人士聚集在會客廳,參與者年齡都在40歲左右,每個人手里都拿著一本《圣經》,投影儀在墻上打出準備誦唱的耶穌贊歌。這并非什么秘密的商業會議,只是一個普通的家庭查經班。 禮拜六,下午6點30分,香港。國際全備福音商人團契(FCBMFI)的地區總監陳世強(Hugo Chan)律師走進了尖沙咀的一家酒店。他和200多名教友團聚在餐桌前,沒有鮑魚龍蝦,只有簡單的冷餐、面包和紅葡萄酒。一位中年男士勇敢地站了起來,主動坦白他的靈肉掙扎,希望大家祈禱幫他渡過難關。 禮拜日,上午9點,北京,東三環外的21世紀劇院。門外已經停滿了奔馳、寶馬、奧迪等各色名車,劇院里的500多個座位難覓虛席。摩托羅拉(Motorola)中國區總裁時大鯤(Daniel Shi)、江森自控(Johnson Controls)的中國區總裁楊薏澔(Steven Yeo)和全場人一道安靜肅立,在心中默禱。這里是北京國際基督徒團契(BICF)一個臨時教堂,在它的2000多名會員中,接近一半的人在內地從事商業活動。 禮拜一,上午10點,臺北。潘望博(Tony Pakins)開始了他的心靈輔導工作。這位曾被尊稱為“中國咨詢業第一人”的前麥肯錫資深董事、北京分公司總經理一年多前告別了管理顧問行業。他現在的身份是摩門教臺灣傳道部會長,領導著200多名年輕的傳教士,其中還曾包括他的長子。作為一份為期三年沒有任何酬勞的義務事工,他的任期將到2006年7月結束。 在整個大中華地區,一部分成功的港臺企業家、跨國經理人、專業精英已經開始自覺接受靈魂的洗練,甚至在商業場合也不再諱言自己的精神歸屬和價值取向。“如果人是PC的話,那么信仰就是我們的Windows。”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匯豐銀行中國區高管作了如此比喻。把他介紹給記者的某資深獵頭對其第一面印象深刻:“當時我們碰巧坐在同一架飛機上,他一直翻閱著案頭那本厚厚的英文書《Discipline》。我以為那是一本員工管理類書籍,拿過來一看,才知道是專門為基督徒所寫的。” 在過去20年中,“財富的意義何在?為了賺錢我需不需要犧牲自己的原則?什么是成功的標志?我該如何處理家庭生活?工作多少才是夠?什么情況下我該裁員?”這些問題不斷纏繞著像符氣清、楊薏澔這樣的成功商業人士。 “1993-1994年,什么都有的時候,心里很恐慌。出去排解,打高爾夫,開跑車,跟家人到海島度假,強裝歡顏,卻只能找到happiness(快樂),而找不到精神上的joy(喜樂),其實很慘。” 香港排名前十位的富豪新鴻基地產副主席郭炳江道出了這些在物質領域如魚得水者的精神困境。 《圣經》有云:“駱駝穿過針的眼,比財主進神的國還容易!”但當16世紀的宗教改革發展出上帝財富的托管者(trusteeship)職責這一概念后,西方商人們開始主動在信仰和商業這兩個世界之間搭建橋梁。他們意識到應當受譴責的不是對財富的擁有,而是富人對他擁有財富的過分依戀。 正如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所說的:“商人們意識到自己充分受到上帝的恩寵,實實在在受到上帝的祝福。他們覺得,只要他們外表得體,道德行為沒有污點,正確使用財產,就可以放心大膽地創造財富,同時還感到這么做是在盡一種責任。” 一個人真正的財富,是他的信仰和信念的力量。著名社會學家周孝正用4句話概括了信仰的真諦:對大自然的心靈感受、對未知領域的敬畏心情、對社會公正的內心追求、對美好人生的情感寄托。 還記得哲學家康德的那句名言嗎?“我所敬畏的是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2004年,一本名為《敬業》(Respect Calling)的小書在國內賣出了10萬冊。在英語的Calling(職業、神召)一詞中,至少含有一個與宗教有關的概念:上帝安排的任務。
相關專題: 《中國新時代》系列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