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蘇新聞廣播曝出中國人民銀行蘇州市中心支行涉嫌集資建豪華別墅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
被傳跟蘇州人行有關的別墅住宅叫“越溪庭院”。
“越溪庭院”小區位于蘇州市吳中區越溪中心大道東側,由5套獨棟別墅、74棟聯排別墅構成,最小面積為250平方米,最大的達到410平方米,均為仿古式園林建筑,小區景觀設計也盡顯奢華。
揚州市儀征劉集鎮的東面,有100多套豪華別墅,從朝南的大門往里看,基本看不出里面的情況,顯得很低調。在當地,這100多套別墅被老百姓稱為“銀行房”,因為這些都是人民銀行揚州中心支行職工的集資房,旁人就算有錢也買不到。
針對這一說法,人行揚州中心支行相關負責人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一別墅區內的房子,和銀行沒有任何關系。可通過快報記者這兩天來的多方求證,儀征市城建局、劉集鎮鎮政府以及別墅內的工作人員都表示,該別墅區就是人行揚州中心支行集資所建。
中國人民銀行蘇州市中心支行有關負責人就近日引起公眾高度關注的該行集資違規建設豪華別墅一事作出回應。
在整個過程中,人民銀行蘇州市中心支行沒有出資,沒有提供任何形式的補貼,所涉土地的使用權也不屬于蘇州市中心支行。以上團購行為是個人與江蘇吳中地產集團有限公司之間正常的商品房買賣行為。
這是計劃經濟制度的產物,以單位福利的形式,分配給個人的房。
福利房同樣有房產證,就是上市交易有時間限制,一般需要五年。
福利房是單位給補貼的房產,但往往房產證在單位,5-10年才會拿到房主手里。
保障房的全稱是保障性住房。
社會保障性住房,政府可以用市場化的方式建設,但并不等于凡是市場化的住房都成了社會保障性住房。尤其凡是交納了土地出讓金的商品房都不能列入保障性住房的范疇,更不能認為政府建設保障性住房的目的是削弱市場經濟中的商品房。
北京的二環內還有地建房子嗎答案是有,但可能建的房子一般人住不進去。5月的北京,春色暖人,西二環附近西直門的幾條老街上早已綠樹成蔭。就在寸土寸金的西直門高粱斜街附近的一個央企家屬區,有一處住宅施工場地卻熱火朝天。
事實上,今年沉重的保障房建設任務,使得各地方政府和中央企業都被推到了前臺,而像這樣原本處于灰色狀態下的企業自建房則在保障房“軍令狀”的掩護下,似乎堂而皇之地變成了“陽光房”,保障房分配環節可能存在的不公平愈發明顯。
近日,“清華大學將向教師分房1000套,并擬再建5000套”的消息在網上被熱炒,福利房政策再次引起眾論。
事實上,福利分房,挑戰的不僅僅是普通老百姓對于高房價的敏感神經,還有中央和北京地區十多年來的一部部住房改革法規。
這意味著,包括政府機關在內的住房都被納入住房商品化、住房分配貨幣化的制度體系中,住房實物分配制度已經壽終正寢。
安徽省電力公司集資建福利房,小區位于合肥市經濟開發區翠微路698號,共有888套房子,除2棟高層外,其余多為連體和獨棟別墅,最普通的房子也是四室兩廳。小區內有大片植被、假山,還有一個網球場。
據了解,當時房子內部銷售價格每平米只要1000多元,最高的也不過2000多元。而該小區附近的普通公寓房價格,目前大都在每平米五六千元。其內部售價僅為市價四成。
房價降了?真沒降!4月70個大中城市房價漲勢依舊。京滬穗深房價繼續上攻,四市的4月新建住宅價格均實現環比上漲。新建商品住宅價格實現環比(較3月)上漲的仍有56個城市,環比上漲的城市較3月份多6個。
業內人士分析稱,如果不是房價統計方式沒有偏差,一線城市房價環比漲幅的再次擴大,意味著調控效果正在弱化。
日前,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對保障房虛假信息申報者下發了290份《行政處罰預告知書》。因處罰名單中出現了身家百萬的“富豪”申請者,引發網民關注。此外,在北京、武漢等地,不斷有網帖曝光當地保障房被“富翁”等不符合條件人群騙購的情況發生。
福建龍巖經適房被某些公職人員“團購”,機關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占了申購者的近20%。此外,陜西省山陽縣被曝在900多名經濟適用房申請人公示名單中帶職務者多達100多人,其中不乏“鄉長、鎮長、執法隊長、所長”。山西省忻州市首例限價房項目已成為當地干部福利房,而且這些限價房被大肆高價倒賣牟利。
內蒙古包頭市最大的棚戶區改造項目“民馨家園”大部分新樓房成“墻脆脆”被網民曝光,讓原本好端端的“民心工程”,變成了“鬧心工程”。此外,經網絡曝光,南京、武漢、杭州、廣州、深圳等多城市也都出現過保障房質量問題。
保障房究竟該保障誰?這個問題本來應該很清晰。但為什么在現實中竟屢屢“好經被念歪”?尤其是,當下還出現了一種保障房被一些地方和企事業單位當成“福利盛宴”的趨勢。
公眾對這些集資建房、騙購牟利等行為很憤慨,原因在于,保障性住房建設本質上不是計劃經濟時代單位福利分房的翻版,更不是資本、權勢的逐利場,而是由政府之手牢牢掌控的、專為低收入群體量身定制的“安居房”,理應成為一項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單位福利房打著為國家分憂的旗幟招搖過市,事實上以權勢侵吞了土地、財政等公共利益,已經成為保障房市場的附骨之蛆。
從公務員到大型壟斷企業,福利分房、集資建房屢禁不絕。中國的住房保障體系有相當一部分保障了不該保障的人,這一制度不改變,房地產市場將形同虛設,住房保障體制永遠漏洞百出。無怪乎公共財政無法推進,無怪乎經適房的吹鼓手甚囂塵上,無怪乎單位集資房屢禁不絕。
防止出現借保障房之名行福利房之實的回潮。從保障房建設的主體來看,如果地方政府是絕對主力,那么其行為的界定和規范還相對容易。但此次為了彌補政府建設保障房力量的不足,有條件的企事業單位再次被鼓勵自建保障房。
這就很難排除一些財力雄厚的大企業趁機大興土木,將保障房悄悄變性為內部職工的福利房。而一些財力薄弱的企業職工只能“望房興嘆”。這無疑會加劇分配和社會保障領域的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