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是基礎 不斷提高構建穩定社會的能力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30日 11:10 南方日報 | |
話題緣起 當前,處于轉型期的我國社會正經歷著深刻的變化,原有的利益格局已發生調整、分化,出現了一些新的社會階層和日益多樣化的利益訴求。能否協調社會各階層的利益,整合社會資源,維護社會穩定,盡可能地擴大執政的群眾基礎,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成為對黨的執政能力的又一大考驗。《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第一次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作為需要加強的五大執政能力之一提了出來,反映出黨對三大規律認識的深化,表明黨在理論和實踐上更趨成熟。 本專題特約專家對這一能力展開闡述,供讀者學習時參考。和諧社會是穩定、發展的基礎 □吳燦新(中共廣東省委黨校哲學部教授) 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既是執政黨五大執政能力的重要一環,又是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的必然要求。 適應我國社會深刻變化之舉 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之所以是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的必然要求,是由我國社會的深刻變化所決定。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全面改革的不斷深化發展,我國的階級和階層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是工人階級隊伍發生了新的變化,大批非公有制企業和鄉鎮企業的職工,以及進城農民工等成為工人階級的新成員,特別是知識分子作為工人階級的一部分,大大提高了工人階級的科技文化素質。二是農民階級發生了新變化,1978年全國務農的農民有2.84億人,占當時全部就業人員的70.5%,現在務農比重下降到44.4%。三是在社會中出現了新的社會階層。這些變化一方面使階級基礎增強、群眾基礎擴大,另一方面,階級、階層之間在根本利益一致前提下的利益矛盾凸顯。黨只有適應這些新的變化,處理好這種變化所帶來的一系列矛盾和問題,形成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才能真正增強黨的階級基礎和擴大黨的群眾基礎,從而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更好地實現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和振興中華這一我黨執政的偉大歷史任務。 建和諧社會能力是基礎性的執政能力 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之所以是執政黨五大執政能力的重要一環,是由于它在五大執政能力中的基礎性、前提性地位所決定。如果說不斷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在一定意義上是一種“發展”的能力,那么,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應對國際局勢和處理國際事務的能力則可看作為一種“穩定”的能力。也就是說,只有在國內外和諧、和平即“穩定”的基礎上,我們才能更好地推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順利和快速發展。 政治、精神上的和諧最根本 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推動人們政治、精神上的和諧,能夠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和一個社會,最根本上的和諧,就是人們政治、精神上的和諧。人們政治、精神上的和諧,突出地表現在全體人民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有共同的社會價值觀和共同的精神追求,它把全體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來,匯成一股巨大無比的精神合力,必將成為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 社會關系上的和諧為三個文明協調發展提供良好社會環境 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推動人們社會關系上的和諧,能夠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團結與和諧,自古以來既是人類追求的社會目標,也是人類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條件,但只有在建立了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上的新中國,才真正為營造團結與和諧的社會提供了最大的可能。團結與和諧的社會環境,不僅使人們心情舒暢,生活愉快,創造活力迸發,而且使社會矛盾和沖突減少到最低限度,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從而有力地保障社會的穩定發展,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提供安定團結的社會環境。 人與自然的和諧為三個文明協調發展提供良好自然環境 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推動人與自然的和諧,能夠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提供良好的自然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共生共榮,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要求。在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我們要繼承和弘揚我們民族“天人合一”的大智慧,大力建設生態文明,以人為本,推動人與自然的和諧,從而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自然環境。 系列報道: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