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馬曉河:新農村建設不能急于求成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1日 15:24 《中國投資》
新農村建設不能急于求成 ——專訪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馬曉河副院長 文/本刊記者 袁宏明 《中國投資》:請問新農村建設與以往解決“三農”問題的政策思路有哪些大的突破?如何科學理解新農村建設? 馬曉河:中央一直非常重視“三農”問題。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決策。 新農村建設的概念內涵是什么?這是社會各界都十分關注的問題。有的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不是國家要放棄以往的“三農”政策,另起爐灶實行新的“三農”政策。實際不是這樣的,新農村建設是一個承前啟后的綜合概念,它不但繼承和涵蓋了以往國家在“三農”方面的政策,而且還賦予其新時期的內容,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理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概念,需要從“新”和“建”兩個方面來把握,“新”是關鍵,“建”是重點!靶隆斌w現在新背景、新理念和5個新方面。新背景,就是我國開展的新農村建設所處的環境大背景不同,當前我國已經進入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階段,從人均GDP、產業結構、公共財政能力和城市化水平等方面,都具備了支持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條件;新理念,就是這次新農村建設是在科學發展觀的思想指導下提出的,它強調的既是物質與精神、經濟與社會的全面發展,也強調的是節約型和可持續性的發展。5個新,就是通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我國農村形成5個新,即新農民、新產業、新組織、新設施、新風貌。 “建”是重點,體現在新農村建設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是新時期黨和國家在解決“三農”問題上的一個綜合的、完整的概念。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村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20個字的理解,新農村建設既包括了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公共事業的建設,也包括了農村產業能力的建設;既包括了村容村貌環境整治,也包括了以村民自治為主要內容的制度創新。經過多年的重點建設,最終要使我國農村建設生產力得到明顯發展,生活水平得到明顯提高,基礎設施得到明顯改善,社會公共事業得到明顯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得到明顯推進。 《中國投資》:如何匡算新農村建設所需的資金規模? 馬曉河:當前新農村建設中首要的政策問題是錢從哪里來。根據去年10月我們對江西贛州市、四川瀘州市、寧夏吳中市和貴州麻江縣等25個村的調查,我國要開展新農村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 當前開展新農村建設,按照一定標準要滿足農村道路、安全飲水、沼氣(燃料)、用電、通訊、廣播電視等建設,并對農村廁所、廚房、圈舍、中小學校舍和衛生所進行改造,另外在農村建設必要的公共活動場所和垃圾處理場所,扣除掉已經建設完成的投資項目,全國平均每位農民需要投資大約為1700元到4900元,其中貧困山區、丘陵和一般地區投資需求較大,而城市近郊投資需要較低,中西部地區平均每戶8265元,其中農民希望政府補助資金比例為50.3%,補助金額4158元。按照此標準數測算,全國完成上述“六通、五改、兩建設”(“六通”即通路、通水、通氣(燃料)、通電、通訊、通廣播電視,“五改”即改廁、改廚、改圈舍、改校舍、改衛生所;“兩建”即建公共活動場所、建集中垃圾處理站),共需要總投資約為2.05萬億元;若以上述同樣比例分配,政府投資額度為1.03萬億元,農民自籌部分為 1.02萬億元;其中,中西部地區需要投資1.26萬億元,意味著需要政府投資6330億元,農民自籌資金6270億元。 應該看到,2.05萬億投資主要用于農民生活,還有很大一塊是保障糧食安全需要1萬億,總體算下來,新農村建設大約需要3.05萬億。 《中國投資》:中央提出積極建立財政對農村投入的穩定增長機制。在您看來,應該構建一個怎樣的新農村投資體系? 馬曉河:新農村建設和農業現代化需要的資金比較多,單靠國家投資是不夠的,還要建立一個多元化的新農村建設投資保障體系。我認為主要分5個方面: 第一,中央每年從公共財政中拿出一部分錢用于新農村建設和農業現代化。中央在去年的1號文件中提出“三個高于”;今年1號文件提出“三個繼續高于”,“一個主要用于”(即2007年財政支農投入的增量要繼續高于上年,國家固定資產投資用于農村的增量要繼續高于上年,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村建設的增量要繼續高于上年。建設用地稅費提高的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農”)。 第二,號召地方政府每年增加公共財政用于農村的投入。 第三,國家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新農村建設。北京、江西等省份發布了動員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意見。企業、社會團體、城市個人到農村,可以是一個企業對一個村,一個人對一個項目,甚至是自然人對戶,開展新農村建設項目。這樣可以動員廣泛的社會力量參與新農村建設。 第四,國家支持農村金融機構,為新農村建設提供金融支持。去年底,銀監會發布了《關于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更好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鼓勵各類資本到農村地區新設主要為當地農戶提供金融服務的村鎮銀行、信用合作組織等,支持各類資本參股、收購、重組現有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 第五,新農村建設的巨大投入會形成很多設施。對這些設施的管理,也構成整個投資體系的一個方面。比如一些地方可以采取承包制、拍賣制、股份制等多種形式,管理維護農村固定的基礎設施。 通過以上周密的制度安排,新農村建設的投資體系應該是有所保障的。 《中國投資》:中央用于“三農”的3917億資金將如何分配?主要用來解決哪些重點問題? 馬曉河:今年,國家財政用于“三農”的資金,大約是3917億元,比上年增加了500多億。除了正常運行的科研事業經費外,這些錢主要用于8個方面: 第一,增加農村的水氣路電建設費用。發改委提出,今年再解決3200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新增500萬戶農村沼氣。對中西部地區的農村電網進行改造,對西部無電地區進行建設。 第二,加大對農村的良種補貼、農機具補貼、糧食補貼、農業綜合生產資料補貼力度。這些加起來,大約400億。 第三,在農村建立全覆蓋的農村低保制度,需要幾十億。 第四,促進現代農業建設。國家在農業技術推廣、測土配方施肥、農產品加工、農業產業化等方面都安排了專項資金。在農業綜合開發方面就安排了約115億。在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勞動力培訓、農民工進城打工培訓等方面也安排了十幾億元資金。 第五,擴大農村綜合改革試點。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的建立與完善是一個重點,其中僅免除全國1.5億農村孩子9年制義務教育學雜費一項大約就是280億。對貧困農民家庭學生免除書本費、對他們進行寄宿和生活補助也是一大筆錢。國家提出,對農村綜合改革政府要進行財政補貼,中央要通過轉移支付保障縣鄉財政體制改革、鄉鎮管理機構改革等順利進行。 第六,扶貧。我國還有592個貧困縣,2000多萬人口。目前扶貧處于攻堅階段,今年國家安排了140多億扶貧資金。 第七,支持農村的教育、衛生、文化事業,安排了170多億。在全國實現廣播電視村村通,支持農村搞數字化電影放映,建立文化活動室和圖書館。 第八,農村金融。國家支持農村金融改革,對農村信用社因執行國家宏觀政策開辦保值儲蓄而多支付保值貼補息給予補貼,今年安排了大約20億。 《中國投資》: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如何提高投資效率,避免浪費現象? 馬曉河:新農村建設投資規模龐大,國家如何管理和保障效率的確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目前,很多地方積累了不少好的經驗,總結一下主要有3條: 一是整捆打包。新農村建設投資來源渠道比較多,把它們合理地集中到一起,能夠做一些大事。 二是以物代資,以獎代補。國家不直接給農民錢,而是給磚頭、水管等建設物資。農民按照標準修建沼氣池、房屋,驗收通過后,一次性給予補貼,這樣就提高了資金效率。 三是吸引農民的參與。國家補助新農村建設的錢怎么花,由村民代表大會或村民理事會決定,并進行監督。 《中國投資》:農村在選擇發展第二、三產業時,如何確保在一個高起點和高水平上面,避免落后產業的低水平重復? 馬曉河:現階段,農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下降,土里種出花來農民收入也不會有很大提高,農民必須向外轉移。轉移無非有兩條:一是向城市轉移,二是農村發展大量的二、三產業。 在現階段,農村發展二、三產業,不應重復過去搞鄉鎮企業時“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方式。我們去珠三角、長三角、西南地區、西北地區做過調查,結果發現:不管發達地區還是欠發達地區,農村二、三產業發展都應該采取相對集中的方式,興辦一些集中發展區,有利于節約資源,也利于集中處理污染物。而且,集中起來還能產生集群效應,產生對服務業的需求,增加勞動力的就業。 農村二、三產業發展也要有產業鏈的思想。在一個園區里發展一些相類似的產業,按照分工方式,上中下游相互關聯,這樣產業結構就比較合理。 農村發展二、三產業,既要注重培育本地產業,也要引進外來產業和企業,共同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做到因地制宜,不能憑空發展一些過剩產業、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 《中國投資》:我國幅員遼闊,地區之間差異很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各地應把握怎樣的原則? 馬曉河:對新農村建設,各地應根據本地實際情況、經濟發展水平量力而行,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能急于求成,一定要尊重農民意愿。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新農村建設不能采取一個模式。 首先,發達地區和落后地區是不一樣的。比如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發達地區的道路已經有了,社會保障也有了,但落后地區都還沒有。我認為,新農村建設應該根據不同的經濟發展現狀,有針對性地解決幾個問題:在不發達地區,新農村建設應優先解決“有路走、有學上、有病看、有老養”的問題;發達地區就要解決“有好路走、有好學上、有病看好、養好老”的問題!坝小焙汀昂谩钡年P系,是逐級逐漸推進的。 其次,新農村建設不應該超越經濟發展階段,要防止脫離實際、貪大求洋,搞形象工程。新農村非要建設得比城市還好,就沒有必要。國內有些地方規劃脫離實際值得注意,搞人畜分離、薪材集中堆放,導致農民生活很不方便,形成“上了樓、添了愁、城鎮化步伐過了頭”的現象。 《中國投資》:韓國新村建設是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面鏡子。過去對韓國經驗談得比較多,在您看來,我們可以從中吸取哪些教訓? 馬曉河:去年7月,我帶隊去韓國考察過。韓國當年的新村建設,也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模式,由政府去倡導、宣傳和推動,這帶來一些需要注意的問題: 首先,自上而下帶有一種行政強制性,強制性地號召一些城市機關單位、學校到農村去,是不合適的。 其次,農民茅草房換瓦片、換鐵皮時,雖然政府給予一定補助,但農民也要出錢,給農民增加了一定的負擔。 第三,當時韓國在全國范圍內大搞架橋鋪路、水電通氣,沒有考慮到后來的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農村人口減少后,出現了一些設施的浪費。在城市化加速推進過程中,新農村建設如何與城市化結合起來,人口流動因素一定要考慮。 還有一點就是因地制宜。在新農村建設中,對環境改造和房屋改造要保留民族和民俗特色,與自然和諧。不能到中國一看,以為是到了歐洲。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