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未來經濟領袖--前言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10月22日 01:00 《財經》雜志 | |
前言 在激變的中國,選舉出未來的經濟領袖,是特別有意義的事情,也是相當困難的事情。 《財經》與“世界經濟論壇(The World Economic Forum)”籌劃推出“中國未來經濟 “中國未來經濟領袖”的候選標準有三:一是中國大陸和港澳臺地區的中國人;二是在本人從事的工作上有突出成就,并且在本業之外有巨大社會貢獻的人;三是出生于1960年1月1日以后。 在推出這一組人物時,我們的方法較為特別: 首先,關于領袖概念的理解。在官本位的傳統觀念中,“領袖”是一個非常沉重的字眼,不可輕用,似乎一個國家、13億人口,可稱之為領袖的少之又少。我們提出的“領袖”,亦即英文LEADER,是一個寬泛得多的概念,系指在各個領域的領導型人物,在經濟領域就包括了企業家、經濟學家和經濟官員,等等,F代市場經濟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承認領導人物在社會生活各個宏觀和微觀領域的作用。我們觀察到,多數人是逐步接受和理解了我們提出的廣義的、當然也是更為國際化的領袖概念。 其次,我們的評選以自愿為基礎,邀請對自己的今天和明天具備信心、而且愿意以開放的心態對待公眾評說的經濟領袖人物參評。在中國傳統上喜歡講求“低調”、擔心“槍打出頭鳥”的文化背景下,縱使要求已經成為公眾人物的許多經濟界杰出人士參加這一有國際背景的評選活動,也是需要“動員”、需要“鼓勵”的。我們觀察到,香港、臺灣等地的經濟人士,對于此類活動非常熟識多不拒絕,而內地企業家對此持保留態度并婉拒者則不乏其人。我們因之更加珍視積極參評者的勇氣和信心。 再者,我們的評選條件在年齡上偏于嚴苛,堅持以1960年以后出生為界。未來屬于青年,但如何界定青年棟梁,確實很難把握。特別是東方社會偏重年資的習俗,中國大陸轉型期的多變,都使青年而成棟梁的機會并不很多,其未來更面臨嚴峻挑戰。43歲以下的年齡限制,使一些成就卓著的業界精英未能進入候選名單。 此次未來經濟領袖評選,正式啟動是在2003年3月。由《財經》、“世界經濟論壇”及中央電視臺《對話》節目聯合組成的項目工作組在中國大陸和港澳臺進行調查,選出100多名初選者,從中選出25位候選人。其中,20位有意參評并積極配合而成為入圍者。《財經》對相關人士有關情況進行調查,派出記者進行訪問,并為每一名入圍者編制出“參評檔案”,共分為六項:基本情況;主要成就;社會貢獻;社會評價;爭議;記者印象。由于SARS的影響,20名入圍者的檔案編制受到一定影響,至4月底最后完成。此后,相關文件匯編成中英文兩種文本,送15名海內外評委投票。評委主要依據相關資料、背景研究和自己的印象判斷投票。 8月底,評委投票結果陸續到達,按票數列出前十名。我們沒有即時公開有關結果,而對已經當選的人士進行了再次調研采訪,與4月前的情況對比,在動態過程中關注人物。故此,評選結果至10月中旬方得以公布。 明天的領袖最終將由明天的事實來說話。我們祝賀2003年10名“中國未來經濟領袖”脫穎而出,也將跟蹤他們的發展和變化。此次評選活動將每年舉行一次,已經當選者不再參評。在明年新一輪評選結果公布之時,《財經》上還會有一個欄目“2003人物追蹤”,讓讀者了解,昨天當選的“未來領袖”是何風采?——編者 附:中國未來經濟領袖名單(以姓氏筆畫為序) 丁健、王傳福、田溯寧、嚴凱泰、郭廣昌、郭為、辜仲諒、蔣麗莉、謝國忠、韓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