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瞬息萬變,投資難以決策?來#A股參謀部#超話聊一聊,[點擊進入超話]
專訪李高:實現雙碳目標,既不應攀高峰也不應一刀切
在考慮雙碳目標時,要一體考量碳達峰與碳中和
如果為達峰而達峰,碳達峰變成“攀高峰”
碳中和的困難會很大,代價就會很高
專訪李高:實現雙碳目標
既不應攀高峰也不應一刀切
本刊記者/徐天
2018年5月1日,大唐山西發電有限公司太原第二熱電廠。圖/IC
2020年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大一般性辯論上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今年1月,作為應對氣候變化主管部門,生態環境部明確,抓緊制定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鼓勵能源、工業、交通、建筑等重點領域制定達峰專項方案,推動鋼鐵、建材、有色、化工、石化、電力、煤炭等重點行業提出明確的達峰目標并制定達峰行動方案。
《中國新聞周刊》近期專訪了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他指出,距離2030年前碳達峰已不足十年,同時還要統籌考慮2035年遠景目標和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要求,完成任務時間緊、任務重、挑戰大。雙碳目標的提出,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目標與方向,將在未來的幾十年深刻影響我國的經濟、能源、產業、科技、投資、金融等方面的發展。
不希望看到一刀切
中國新聞周刊:在碳達峰的目標時間上,我國此前的表述一直是“2030年左右”。但在去年9月,習近平主席明確限定了截止日期為2030年,原因是什么?
李高:這是一個富有雄心、也更有難度的目標。我想,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體現了我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領導力和大國擔當。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氣候變化領域、在事關全人類未來的重大挑戰面前,以負責任的態度,爭取作出最大的貢獻。習近平主席的重大宣示,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綠色低碳發展明確了目標、指明了方向,為國際社會全面有效落實《巴黎協定》、強化全球氣候行動注入了強大的政治推動力,提振了信心與希望,具有深遠的國際國內影響。
另一方面,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要素成本上升,傳統發展動力減弱,需要培育增長新動力、新模式和新優勢。碳達峰目標和碳中和愿景,是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倒逼機制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的治本之策,可以更好地發揮我們的制度優勢、改革紅利、政策動力、技術潛力。
中國新聞周刊:有專家在討論實現碳達峰實現路徑時認為,可以先緩后陡,在“十四五”期間在考慮經濟發展的情況下適度放松。你怎么看?雙碳目標和“十四五”以及未來一段時間經濟社會發展之間,應如何平衡?
李高:首先要明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與經濟發展不是對立的關系。雙碳目標的提出,是挑戰,更是機遇。
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仍面臨著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消除貧困、治理污染等一系列艱巨任務。這就要求我們在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過程中,要實事求是地立足我國國情、發展階段和實際能力,堅持系統觀念,處理好發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短期和中長期的關系,妥善設定階段目標,科學進行工作部署,一個五年計劃接著一個五年計劃扎實推進。
在考慮雙碳目標時,要一體考量碳達峰與碳中和,如果為達峰而達峰,碳達峰變成“攀高峰”,碳中和的困難會很大,代價就會很高。因此,“十四五”作為碳達峰的關鍵期、窗口期,決不能再走老路,必須要抑制地方盲目上馬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的沖動,切實把新發展理念落到實處。
當然,一刀切也是我們不希望看到的局面,比如為完成指標拉閘限電。我們并不是要在短期內把傳統化石能源全部替代掉,我們更希望看到的局面是,既平穩有序,又積極作為。
嚴控煤電,防止“碳達峰”變成“攀高峰”
中國新聞周刊:目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的制定進展如何?在當下的探討中,什么領域、什么行業的碳達峰、碳中和探討得最多?爭論的焦點是什么?
李高:生態環境部高度重視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開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多次組織專題座談研討,深入分析地方和重點行業碳排放總量現狀和趨勢、峰值目標制定、達峰判定依據、達峰基礎數據等。截至目前,我們已經對電力、鋼鐵、水泥、電解鋁、石化、化工、煤化工、建筑、交通等重點排放行業和領域進行了專題研究,并形成研究報告成果,覆蓋我國碳排放總量的80%左右。同時,我們也啟動了碳中和戰略研究相關工作,組織相關研究機構對碳中和時間表、路線圖、重點任務、重點行業、關鍵技術、重大政策、重大制度開展戰略研究。
目前來說,各方探討最多的還是電力、鋼鐵、水泥這幾個重點排放行業。要想實現碳達峰首先面臨的就是能源結構調整,必須要把化石能源,特別是煤炭的比例降下去,并進一步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比例。而我國發電仍然以煤電為主,它所面臨的降碳問題就比較大。同時,我國仍處在工業化階段,第二產業占比很高,在這種情況下,電力是很突出的問題。
鋼鐵、水泥也類似,一方面直接耗煤,另一方面耗電,如果電源結構不調整,耗電就是消耗以煤電為主的電力供應,實際仍然是耗煤。所以電力、鋼鐵、水泥是大家關注、探討的比較多的。
以電力為例。我國從資源稟賦來說,富煤、貧油、少氣,因此電力基礎是煤電。當前,我國煤電發展本身比較先進,而且大多數裝機是新建的,因此探討中有一種聲音指出,太激進的政策會造成比較大的浪費。
總體而言,雖然大方向必然是可再生能源替代煤炭資源,但最合適的路徑、具體的技術方案只能在實踐中摸索,用政策來推動,由市場來檢驗。
中國新聞周刊:你在不久前公開表示,防止碳達峰變成“攀高峰”。但從煤電領域來說,有專家統計后認為,“中國煤電仍處于規模擴張階段”。你對此怎么看?接下來各地處在開發階段的煤電項目應怎么辦?
李高:中國將嚴控煤電項目,決心是堅定的。煤電的定位將進一步改變,從主力電源向保障性電源和提供電網靈活性的方向轉變。目前電網的可靠性、儲能技術尚未實現革命性突破,在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的同時,仍需要一定規模的煤電保障電網安全和基本民生。但新建煤電項目,不再是傳統意義上滿負荷運行的煤電廠,將實行更加嚴格的節能和排放標準,產生的二氧化碳相比傳統煤電大為減少。
長期以來,在我國自身能源稟賦下,我國能源結構以煤為主,短時間內難以根本轉變。我們要認識到,煤炭帶來的大氣污染和碳排放問題無法得到根本解決,既不符合全球綠色低碳轉型大勢,也不符合我國可持續發展要求。我們也要認識到,我國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厚,而且是本國可以掌控的、不受國際地緣政治變化影響的能源,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既能夠滿足生態環境保護需要,也有利于降低對外來能源的依賴。同時,也需要強化能源安全風險管控,提高能源系統靈活性和供應彈性,確保國家能源安全。
各地要有效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
中國新聞周刊:我國各省資源稟賦不同,你認為應該如何界定各省份碳減排責任?哪些地區可以率先達峰?
李高:影響各省碳排放的因素眾多,除資源稟賦以外,還包括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空間格局等,各省的排放情況也有較大差異,少的不足1億噸,多的超過10億噸,各地區達峰既有時間維度問題,也有規模維度問題,還有轉型質量問題。因此,各地落實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要處理好發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短期和中長期的關系,以全國一盤棋的思路統籌謀劃,強化頂層設計,壓實地方、行業和社會等各方責任,從明確碳責任、控制碳項目、提高碳價格等方面共同努力。
這是“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相結合的過程。首先,地方政府應積極主動想辦法,制定符合本地實際的達峰路徑。其次,政策設計者應耐心細致、科學精細,嚴防簡單粗暴一刀切,綜合考慮各地區人均GDP、人均碳排放、能源結構、產業布局、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等因素,分析研判各地區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責任、潛力和能力,根據各地實際分類施策。
中國新聞周刊:為了引導地方盡快制定碳達峰時間表和路線圖,當前有哪些重點行動?
李高:下一步,我們將深入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推動地方和行業認真落實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目標責任。
一是研究制定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控制制度。通過達峰行動方案編制明確各地區2021~2035年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控制目標并每年動態更新,實施國家對地方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預算管理。將全國碳市場建設與總量控制制度有機融合,在發電行業碳市場平穩運行的基礎上,積極穩妥地擴大全國碳市場覆蓋行業范圍,有序納入水泥、有色、鋼鐵、石化和化工等高排放行業,實現地區層面和行業層面的總量管理。
二是壓實地方行業責任,有效傳導目標壓力。明確各地方和重點行業的達峰目標、行動方案和配套措施,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和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率先達峰。支持有條件的地區綜合運用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控制制度、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國家自主貢獻重點項目庫等政策工具,引領和倒逼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在全國率先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和達峰后二氧化碳排放穩中有降。
三是有效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要求各省(區、市)研究識別2021~2035年投產的高能耗、高排放重大項目(綜合能耗1萬噸標煤以上)并列出清單,綜合分析重大項目對本地區碳排放影響。要對已經批復尚未投產的高能耗、高排放煤電、煤化工、石化等項目重新審核,尚未批復的高耗能、高排放項目通過能評、環評等制度等加以控制。
四是完善考核評估機制,持續推動落地落實。強化年度監督考核,推動將達峰行動有關工作進展納入中央環保督察,在“十四五”末,對各地方和重點行業達峰行動的進展情況開展階段性考核評估,及時調整強化政策措施,確保實現達峰目標。
將達峰行動工作進展納入中央環保督察
中國新聞周刊:全國性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即將啟動運營,為什么以發電行業作為突破口?接下來將如何擴大參與碳市場的行業范圍和交易主體范圍?
李高:選擇以發電行業為突破口,主要考慮因素包括四個方面,一是發電行業數據基礎較好、產品單一,排放數據計量設施完備,數據管理規范且易于核實,配額分配簡便易行;二是行業排放量較大,去年年底,生態環境部印發了《2019-2020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總量設定與分配實施方案(發電行業)》,公布包括兩千多家發電企業和自備電廠在內的重點排放單位名單,正式啟動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全國碳市場覆蓋排放量超過40億噸,將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三是管理制度相對健全,行業以大型企業為主,易于管理;四是從國際經驗看,電力行業都是各國碳市場優先選擇納入的行業。
除發電行業外,我們也針對其他行業開展了大量基礎工作。在排放數據報告方面,我們組織各地方主管部門完成了包括發電、建材、有色、鋼鐵、石化、化工、造紙、航空等重點排放行業7000余家企業2013至2019年度的碳排放數據報告與核查工作,為全國碳市場擴大行業覆蓋范圍奠定了基礎。
“十四五”是我國碳達峰的關鍵期、窗口期,碳市場將實現從試點交易先行到全國市場建立,從單一行業突破到多個行業納入,從啟動上線交易到持續平穩運行。我們將在發電行業碳市場運行良好的基礎上,逐步將市場覆蓋范圍擴大到更多高排放行業,豐富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實現全國碳市場的平穩有效運行和健康持續發展,有效發揮市場機制促進地區和行業層面總量管理的作用,促進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引導氣候投融資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目前全國碳市場建設已經進入關鍵階段,將盡快發布登記交易結算相關規則,完成注冊交易系統的進一步建設,組織做好配額分配運行測試,盡快啟動上線交易。
責任編輯:蔣曉桐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