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向陽!#2024金麒麟最青睞基金大V評選# 火熱進行中!100多位行業意見領袖,誰是您心目最具價值基金博主?→【點擊投票】
證券時報記者 余世鵬
2023年以來,權益行情多有低迷,但得益于“債牛”給力,一些公募基金的規模仍實現了穩步增長。不少以權益產品為主的公募基金不斷發力固收業務,開啟了第二增長曲線,固收也因此成為了他們的“第二張面孔”。
從多只規模達數十億元的“爆款”產品來看,公募業務以固收為基本盤的規律持續應驗,且“布局一年即見效”的觀點似乎仍難證偽。當然,個別公募基金對于固收的布局,實際上早在前幾年權益行情高漲時就開始行動了。
固收成“第二張面孔”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4月29日,2023年以來全市場新發行基金總規模為1.48萬億元,其中有1.08萬億元為債券基金,占比達72.97%。即便僅以初始基金為統計對象,同期成立的501只債券基金總規模也達到了1.07萬億元,平均每只發行規模就高達21.53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過程中,部分權益型公募不斷發力固收業務,在開啟第二增長曲線中成為基金業的“弄潮兒”。
比如,興證全球基金在上述區間一共成立6只債券基金,總規模為292.57億元,平均規模達48.76億元。其中,成立于今年4月的興證全球中債0—3年政策性金融債基和成立于去年的興證全球恒榮債基、興證全球恒遠債基,規模均超70億元。相比之下,已是老牌“固收大廠”的博時基金,同期成立的9只債基總規模不過149.23億元,平均規模為16.58億元;鵬華基金同期則成立11只債基,總規模為269.53億元,平均規模為26.95億元。
2023年以來,興證全球基金新成立的基金中,超八成為債券基金。顯然,對于這家走出了謝治宇、董承非、任相棟、鄒欣等大佬的權益公募而言,發力固收已成為公司發展的重要支撐。
類似情況也發生在擁有劉彥春、鮑無可、楊銳文等一眾權益明星的景順長城基金身上。2023年以來,景順長城基金一共成立了6只債基,盡管在同期成立的21只基金中數量占比不足30%,但這6只債基的發行規模達到了192.96億元,規模占比則超過了70%。
中小公募方面,此前一直主打“權益牌”的泉果基金,今年4月也成立了首只偏債混合基金,規模達到41.22億元。
前瞻性眼光從何而來
權益型公募也發力固收,被市場解讀為順應行情變化而做出的調整。2023年至今,權益基金發行遇冷,以中短債和長債為主的固收產品,成為支撐基金規模持續增長的生力軍。
中歐基金董事長竇玉明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伴隨居民財富管理需求不斷提升,近年來以公募基金為代表的資產管理者面對的客戶和在管資產規模也出現躍升,同時投資者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過去權益投資占比較高,現在包括固定收益、多資產等投資需求也在快速增長。”竇玉明說,為順應這個發展趨勢,中歐基金在多策略產品線上持續加大投入,目前已形成了“1+1+N”的產品線,即立足權益(第一個“1”)、強化固收(第二個“1”),“N”則指升級多資產和量化投資,孵化更多元的產品。
實際上,個別公募基金對于固收的布局,早在前幾年權益行情高漲時就開始行動了,戰略眼光正被市場逐漸驗證。
以景順長城基金為例,該公司早在2020年就從國投瑞銀基金挖來了固收大將李怡文,并委以固定收益部穩定收益業務投資負責人的重任。將李怡文招入麾下后,景順長城基金開始大力發展“固收+”,逐漸朝著總經理康樂描繪的“長板加寬、短板加長”方向發展。景順長城基金的這一布局,恰好趕上了2020年之后的那波“固收+”發展大潮。
非銀行系公募對固收業務的布局也早就有之,并正因此受益。以券商系公募中信建投基金為例,根據2024年一季報,該機構的公募總規模增長了105億元,其中絕大部分規模增長都源于固收類產品。數據顯示,規模增長最大的單只基金為中信建投穩祥,一季度規模增長超57億元。
發力固收還需量體裁衣
當然,并不是所有權益型公募都選擇在“逆風期”發力固收。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近年同樣以權益投資著稱的前海開源基金、中庚基金,2023年至今并未發行過債券基金。
“公募業務以固收為基本盤,是基金業的一大發展規律,能長期穩健發展的基金公司,基本都有著穩定的、大規模的固收業務。這些業務能給公司發展帶來持續穩健的現金流,這是公司持續前進、反哺創新業務,乃至度過某些困難時刻的重要基礎。但也要看到,這樣的規律并非完全適用于每家公司。”某公募市場人士對證券時報記者說。
該人士認為,在目前高度競爭的資管環境下,固收業務的增量開拓同樣不易。一方面,固收業務以機構客戶為主,要與這些客戶形成穩定的信任度和黏性,需要長時間的培育和資源投入,但大部分基金公司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另一方面,固收業務的客單量大但費率低,后期發力固收業務的公募,需要其他業務來反哺。除了此前在權益領域有深厚積累的大型公募,大部分公募并不具備這樣的反哺基礎。
“近幾年,固收業務有過幾個窗口期。比如,在資管新規落地之后公募基金承接理財資金,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發展窗口。當時,推出‘固收+’基金的公募,依然是以傳統‘固收大廠’為主。這些產品的初衷很好,但在‘+’的股權部分過于激進,最終并沒有呈現應有的投資效應,也沒能為行業的固收業務發展帶來太多實質的經驗借鑒。”某第三方資管機構高管對證券時報記者說。
該名高管認為,2023年的這輪固收潮流,更多是“股債蹺蹺板”行情給部分基金公司創造的一個業務切換窗口。可以看到,這些權益型公募的固收業務,使用的大多是他們前期打下的資源基礎,固收業務類型也基本是傳統產品。不具備這些條件的基金公司,很難在這輪固收潮流中實現原始積累。他們應繼續聚焦自身稟賦,一邊做好當前事情,一邊等待下一輪行業紅利釋放,這樣才有望從中探索到新的差異化發展路徑。
責任編輯:楊紅艷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