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組文:
標準制定經費部分來自企業,專家稱,企業影響標準是“通病”;食品領域標準清理正在推進
起底水標準之 行業
4月,“農夫山泉產品標準不如自來水”的消息被媒體拋出,農夫山泉由此陷入“標準門”。在這場“標準”之爭中,媒體和企業拿出不同標準進行論戰,《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飲用天然礦泉水標準》、《瓶裝飲用天然水標準》……各種標準夾雜著天然水、礦泉水、純凈水各色水種,將公眾帶入云山霧罩之中。
奶粉質量標準,太陽能熱水器標準,不粘鍋標準……“標準”,工業生產中這一曾為普通消費者陌生的術語,越來越成為消費者關注的焦點。農夫山泉“標準門”背后是標準林立的亂局。國家標準不完善致企業有機可乘,標準制定被企業綁架,企業標準自立門戶秘而不宣等等,標準制定背后的生態存在諸多問題。新京報記者 李媛 林其玲 北京報道
企業影響標準“通病”
有些標準制定中,相關部門找企業贊助,于是標準制定受企業影響成為通病。
皇明太陽能技術總監張立峰一直為太陽能熱水器國家標準偏低耿耿于懷。
張立峰向新京報記者介紹,熱水器行業里多數企業都采用0.3mm厚的內膽,但實際使用中,在水質差的地區,這個厚度使用一年左右,水箱就會生銹,出現漏水情況;即使在水質好的地區,使用時間也不過三五年。而太陽能熱水器的使用年限應在十年左右。
“根據我們的經驗,熱水器內膽厚度至少要0.5mm,但成本要比0.3mm的內膽至少貴一倍。”
張立峰說,皇明也參與了國家標準制定,但每次在研討會上,他一提出提高標準,就會成為眾矢之的,遭到其他企業的攻擊。有的企業稱,如果把0.5mm定為強制標準,企業的成本每年至少要增加幾千萬。
“標準制定受企業影響,這是通病。”4月19日,中國水處理協會飲用水專家翁永松對新京報記者說,“省標、行業標準制定應該是由相關部門和技術權威人士參與,但是在有些標準制定中,相關部門打著沒有經費的旗號,找一些有經濟實力的企業贊助支持,有的企業甚至會把標準寫好,讓其他人直接簽個字通過,雙方的目的都達到了。”
農夫山泉標準門事件后,環境化學與食品安全專家董金獅收到眾多采訪邀約,談標準制定的種種問題。4月25日,董金獅對新京報記者介紹,國家標準部門也有“苦”,沒錢沒權沒人,號稱“三無”,國家標準化委員會沒有執法權,所以制定標準過程中與企業的關系比較微妙。
董金獅稱,我國標準的制定分為三種類型,一類由國家立項國家出錢,第二類由國家立項但國家只出一半錢,剩下的由接標單位自行籌集,這另一半錢主要來自企業。第三類是國家制定標準計劃,但經費全部由接標單位自行籌集。目前,我國絕大多數標準制定屬于第二種。所以在標準制定過程中,不管由什么機構牽頭,企業在標準制定中的作用都不可忽視。
以家電行業為例,2006年是家電業標準制定高峰年。
中怡康市場研究總監彭煜告訴新京報記者,至今各項標準都有行業龍頭企業的參與,一些檢測機構和科研機構、國家產品技術監督部門也會參與,最終由國家標準委員會通過。“雖然不能說為企業量身定做標準,但標準不體現企業的利益是不可能的。”
企業付費起草標準
標準是工業生產的大法,關乎產品質量和公眾安危,但部分標準卻越調越低。
“這個事最后還能怎么著,不了了之了唄。” 中國五金制品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石僧蘭對新京報記者說。她說的這個事,是去年的蘇泊爾“問題鍋”事件。
2012年2月,央視報道稱,蘇泊爾81個規格的不銹鋼炊具仍不合格,鋼鍋錳含量高出國標近4倍,可致帕金森病。
蘇泊爾則稱其旗下產品均合格,抽檢不合格主要是因為雙方在不銹鋼材質方面所參照的標準不同。哈爾濱工商局所依據的是1988年衛生部制定的國家標準《不銹鋼食具容器衛生標準》,而蘇泊爾是按照1992年頒布的行業標準“不銹鋼器皿標準”。
為自證“清白”,蘇泊爾聯合中國五金制品協會,在北京召開媒體通氣會,宣布新的不銹鋼炊具標準即將出臺,取代1988年制定的國家標準。
蘇泊爾說的新標準,是指衛生部發布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不銹鋼食具容器》(征求意見稿)。記者發現,該征求意見稿明顯降低了食具容器對不銹鋼材料使用的要求。
1988年標準對不銹鋼食具容器所使用的不銹鋼材料有嚴格規定。征求意見稿顯示,原標準中對不銹鋼型號的具體規定消失了,僅規定食具容器應選用耐腐蝕性較好的奧氏體型不銹鋼、鐵素體型不銹鋼等。
據了解,上述征求意見稿由上海市食品藥品監督所、山西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潮安縣不銹鋼行業協會、浙江蘇泊爾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組成起草小組,由衛生部發布。知情人士向新京報記者透露,如果企業參與起草一個行業標準,需要付費,付費的企業利益肯定要被照顧。
同樣是標準越調越低,2010年3月頒布的乳品安全國家標準(生乳新國標)也引起過爭論。
“乳制品為什么把乳蛋白的含量調低了,因為整個行業要想達到那個水平就不賺錢了,所以大家為了自己的利益,就把標準降下來了。”山東省標準化研究院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對新京報記者表示。
用標準“掩蓋缺點”
企業標準本應該比國標、地標和行業標準更嚴格,但由于一般不對公眾公開,成為一種“機密”。
目前,標準分為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企業標準四級,一級比一級嚴格,也就是說企業標準應該是四級標準中最為嚴格的。
有句話說,一流企業做標準,二流企業做品牌。但目前在多數企業都有自己標準的情況下,真正能成為行業標桿的寥寥無幾。有的企業標準甚至成了企業規避國家標準的擋箭牌,并且由于企業標準從不向公眾公開,成為一個盲區。
“實際上,企業制定標準肯定有其目的。有很多企業產品,在某一個標準上,達不到國家標準,他們可以通過制定企業標準,把自己的缺點掩蓋。”中國水處理協會飲用水專家翁永松對新京報記者表示。
翁永松說,“企業參與可以將實際工作中遇到的難題擺出來,本來是有好處的,但實際上,目前很多企業參與制定標準只是為了規避企業的一些隱患。”
目前,企業標準的具體內容并不對公眾公開,消費者僅能在產品外包裝上看到一個Q開頭的企業標準號碼,企業標準到底是否比國家標準更嚴苛,無從對照。企業標準的內容在通過了審查機關的審核后,會在質監局備案,所以這個標準只有企業和管理部門知道。
據翁永松講述,這些年,為了研究飲用水,他也曾跟一些企業要過企業標準,經常遇到企業說管標準的人不在或者說標準沒有備案怕丟失。“我們是內行,有的企業不敢給我們看,而如果我是普通消費者,他們根本不用給我看,給我講一下就蒙混過去了。”翁永松說。
同樣的經歷,律師趙虎也遇到過,他說他代理企業的案子,要求看企業標準,企業也曾以“商業機密”為由回絕。趙虎說,從法律角度看,只要是在行政機關備案過的文件,就構不成商業機密的效力,所以消費者有權利申請查看企業標準。
標準清理正在推進
標準混亂,已引起有關部門重視,據透露,標準清理工作正在一步一步地推進。
北京公眾健康飲用水研究所所長李復興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我國標準存在的核心問題是九龍治水,標準體系混亂。
為什么出現這么多標準?環境化學與食品安全專家董金獅稱,制定標準、檢測、發證等都和政府利益相關,所以很多政府部門及其下設機構都愿意搞檢測,搞標準。
一位不愿具名的專家也稱,申報標準就像申報課題一樣,不同級別的標準會相應得到國家不同數額的經費支持,也包括企業贊助,有的標準經費高達幾百萬,“因此很多機構紛紛爭搶著申報標準,而具體能給社會帶來多少貢獻,沒有過多考慮”。
標準混亂,質量不高,互相矛盾的現狀也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重視。以食品標準為例,記者從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了解到,按照2012年印發的《食品標準清理工作方案》,2013年底,將完成對我國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食品衛生標準、食品質量標準,以及行業標準中強制執行內容的分析整理和評估工作,并提出清理意見。
該中心陳君石院士告訴新京報記者,按照工作步驟,標準清理正在從標準審評的專業委員會,到國家部委層面,一步一步地推進。“遵循原則是只有唯一一套國家強制性食品安全標準。”
(原標題:部分企業付費參與標準制定)
事件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