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毀萬畝耕地違建“人工湖”內幕
以分洪名義毀良田1.2萬畝建3個人工湖,中海被指借此開發旅游地產。沒有任何來自水利部、國土資源部和發改委政策文件批準,毀占萬畝基本農田,違規打著“土地流轉”旗號坑害農民利益。
本報記者 杜光利 發自陜西渭南
在西岳華山的腳下,一個毀田萬畝營建的“人工湖”已經日漸清晰。
臨近渭河南岸處,在廣漠、碧綠的莊稼地的中心地帶,陜西省華陰市西北角的兩個相隔4公里的矩形人造湖映入眼簾,沿湖風景優美,湖心中央的人工島和精修的道路相通,引來一些游人的觀賞。
這個現占地6042畝的水域,在當地被稱為“太華湖”工程,起建于2011年8月27日。華陰市政府為此投資7.6億元。而后歷時近兩年,該工程先將兩處總面積達6000多畝的耕地挖深兩米,然后蓄水。按照設想,在水域東邊,還要開挖一個占地面積達6000畝的“人工湖”。
而在華陰市政府口中,這一工程又叫“渭南南山支流應急分洪利用工程”,官方消息稱,建成后可攔截三條直接入渭的南山支流24小時強降雨所產生的超標準來水,確保支流不決口,系發揮分洪調蓄作用的水利工程。
而不為人知的是,這個建立在晉陜豫黃河金三角的巨型工程,從一開始就步步越紅線,受到諸多質疑。
根據時代周報記者獨家獲悉,人工湖項目在沒有任何來自水利部和國土資源部和國家發改委政策文件批準的情況下,毀占上萬畝基本農田,違規打著“土地流轉”旗號坑害農民利益。
另外,按照華陰市的說法,該項目是華陰渭河南山支流應急分洪利用工程。而事實上 ,早在2011年4月,渭南市政府和中國海外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海集團” )簽訂了全稱是“華山太華湖統籌城鄉生態旅游度假示范區項目”。該計劃預計總投資約310億元,項目總控制面積約80平方公里(約占12萬畝) 。
盡管官方宣稱兩者之間沒有任何關系,但不容回避的事實是,所謂的蓄滯洪區的人造湖與一個名為“太華湖”的商業項目建設位置重疊,兩者之間有密切關聯。
據當地多位民眾聯名舉報,所謂“太華湖”工程實際上是以“應急分洪工程”為名,與作為央企的中海集團合演的一個宣稱耗資310億元的造城夢幻大戲。
“以建設分洪工程的名義發展旅游的擴城計劃已盡人皆知!币晃徊辉竿嘎缎彰漠數厝耸繉r代周報記者坦言。
那么分洪工程是如何瞞天過海演變為中海集團的商業旅游地產?人工湖工程如何曲解土地流轉政策違規毀壞萬畝良田?時代周報記者帶著諸多疑問,歷時一周的調查,逐漸厘清隱藏于萬畝水泊之下的違規利益鏈條。
毀1.2萬畝良田“造”湖
“這里原來是關中平原最優質的基本農田,現在都淹沒到了湖底。”4月13日上午,指著臨近村子的長約4公里、寬約0.5公里的一處水體,67歲的董生鑫對時代周報記者介紹說。
董生鑫是華陰市(縣級市)五方鄉高家村村民,也是3年來不斷“聯名舉報”的發起人。
在水體的中央,一字延伸的是數十個浮出水面的小土包。董生鑫解釋說,每個土包是一個機井的井位,水體開挖前,這些機井和配套的管路是耗資200多萬元剛剛建成的灌溉系統,還未投入使用就廢棄了。
沿著水體西岸的道路行6公里,就到了渭河支流羅敷河的東堤,此處建有一座分洪閘。羅敷河處于枯水期,上述水體的水源正是從這里將羅敷河的來水通過引水渠被注入的。
在該水體的東面三公里處,同樣有著一處占地2640畝的巨大的水體,系2013年10月挖成,周圍有風景樹,中央還建有一個“蓮花島”,水源來自另一渭河支流柳葉河。
董生鑫說,兩大水體在開工興建時,政府派人至少將400多畝即將成熟的玉米用收割機、旋耕機毀掉了。2012年3月,還發生了高家村多位村民為阻止在自家責任田里毀田造湖,被一些身份不明的人打傷砍傷的事件。
部分村民反映,兩大水體需要6042畝土地,絕大部分是基本農田,而政府需要從周邊近10個村莊的村民手里獲取,是利用行政資源強力推動的。多位村民稱,龐大的用地均是未經村民同意,由街道辦事處和管區出面,以“土地流轉”的名義,與村民簽訂了《土地流轉租賃合同》“租用”的,租期30年。每畝地按一年付給失地村民租金為400公斤小麥(折合人民幣960元),一次性付5年。
大規模的征地讓村民們有些猝不及防。“我們這里一年兩料莊稼,每畝地可以打小麥、玉米1000多公斤,這明顯是坑害農民的利益!75歲的安領成說,雖說租用30年,其實等于永遠被征走了。
高家村和小留村等是三門峽水庫移民返鄉安置村,1985年,按照國家部署,共有15萬遷往渭北和寧夏等地生活困難的移民開始遷回安置。經過20多年的改良,河灘地被他們改造成旱澇保收的高產田。
土地是移民返鄉者主要的財富形式,是他們的命根子,可如今,眼見要毀掉大量高產田及水利設施挖建人工湖,沒了口糧田,磨難幾乎是必然的。高家村和小留村的村民自然對此憤怒不已。
而近日,毗鄰城北岳廟街道辦事處的工農村,來了不少市里的領導,開始做村民的思想工作,由市水務局牽頭,國土資源局協助,再由街辦當甲方,以“土地流轉”的名義從村民手里租地。因為所要租的地幾乎都是基本農田保護區的農地,當地村民抵觸很大,同時,大部分納入“租用”范圍的農地已被村民緊急種上了樹木。
按照計劃,這里還將開挖營造一個占地6000畝的水體。若項目順利,到時,華陰市開挖涉及的農地將達1.2萬畝,營造的水體相當于兩個西湖。“這1.2萬畝農田原本每年可產糧1200萬公斤,可供8萬人吃上一年!”董生鑫痛心地算了一筆眼下看來不可逆的口糧賬。
分洪區設計不科學
在許多人眼里,這是一個大面積租地建湖、仍未完工的嚴重違法項目。翻看新聞檢索,近年,華陰已多次被媒體指責占用耕地建造人工湖。與此同時,該工程一直毫發無損地繼續動工。
華陰官方顯然有著諸多委屈,對此一再進行公開回應:此工程是“應急分洪工程”,是實施的一項重大水利工程,目的是“根治南山支流水患”,防洪保安。
華陰市坐落在關中平原東部,秦晉豫三省接合地帶。境內秦嶺北麓6條南山支流向北入渭,再經渭河匯入黃河。
上世紀50年代,華陰市還是一個人口稠密的小城。1955年7月,中國決定修建的三門峽水庫,按建設設計,三門峽水庫運行達到設計高程的話,華陰全境將成為淹沒區。
1962年,運行不到兩年的三門峽水庫遺患盡顯:渭河入黃高程居高不下,黃河西移奪渭,致使渭河河床不斷抬升,華陰境內的南山支流入渭不暢,淤積嚴重,成為地上懸河。
隨后國務院決定,三門峽水庫的運行方式由“蓄水攔沙”改為“防洪排沙”,即不按設計要求全面運行,雖然華陰因此免于淪為淹沒區,但此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勢造成華陰南有洪水,中有積水,北有倒灌。2011年前后,華陰對南山支流堤防進行了綜合整治,對羅敷河等河道進行了加寬改造。
據華陰市水務局的介紹,由于受三門峽水庫滯洪區的制約,境內南山支流設防標準較低,只能防御標準洪水,無法從根本上有效治理。
華陰官方介紹,2003年8月華陰市遭受特大洪水災害后,就有專家提出在二華(指華陰市和華縣)地區建設一個蓄滯洪區,想給超標準洪水找一個出路。而公眾質疑占用耕地建造三大人工湖,其實是正在實施“南山支流應急分洪利用工程” 雄心計劃中的三個分洪區的建設。
據稱,“南山支流應急分洪利用工程”是經陜西省政府常務會議研究批準的建設項目,是全省渭河綜合整治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原規劃占地20490畝,因涉及部隊農場的地塊未談妥,最終,“南山支流應急分洪利用工程”由羅敷河、柳葉河、長澗河三個分洪區組成,總面積為12042畝。工程投資由原7.6億元調整為5.2億元。
據介紹,該工程的建設資金,其中一億元來自省里撥付,一億元屬于省上借給的,其余的由華陰市自籌。
“這是一個單純的水利工程項目!比A陰市水務局一位負責人回應時代周報記者說,“南山支流應急分洪利用工程”的運行原理是,當十年一遇的洪水來臨時,就開閘將水引入分洪區,攔截超標準全部來水,確保支流不決口。
然而,十年一遇的洪水沒有來,一期實施的羅敷河分洪區和二期實施的柳葉河分洪區已分別于2012年8月和2013年10月開閘試水運行,“現已全面發揮分洪調蓄作用”。
對此,當地一位不愿具名的水利工程專家評價道,分洪區平時蓄滿了水,一旦遇到大的洪水來臨,如何接納超標準的來水?就分洪調蓄而言,這樣的安排就是一個失效的水利工程。
上述水利專家進而分析道,即使分洪區不裝水的情況下,遇有大的汛情,以投資1.5億元的羅敷河分洪區為例,設計庫容為373萬立方米,按羅敷河實測的較強洪峰流速計算,羅敷河分洪區僅僅四個小時左右就可注滿,達不到預期的應急分洪功用。
當地村民在聯名舉報信中引用了業內人士的觀點,稱華陰的3條南山支流從秦嶺峪口至渭河僅6公里之遙,目前河床寬度不足百米,若再加寬100米,當可防范百年一遇的洪水,也占不了多少土地。
治理3條南山支流要耗資5億多元,還要毀掉1.2萬畝的農田作分洪區。“這樣的投資效率顯得太差了,也太不科學了!碑數赜腥嗽u價。
“偏題”真相
更多的質疑是,既然號稱是一項重大的水利工程、民生工程,為何不走常規的渠道,為何一再頂著輿論的嚴厲批評,市財政拿大頭,而不肯申請國家層面的投資建設計劃?
分洪區的設計方案似乎有“偏題”之嫌。雖然華陰官方極力否認建造“人工湖”的質疑,但是在華陰境內,事實上確有一個雄心勃勃的“人工湖”項目正在推進實施中,而這個“人工湖”的選址和目前開挖的分洪區位置重疊。
在周邊村民看來,該項目并非什么水利工程,“就是要把良田挖成人工湖”。華陰市商務局一位局長曾告訴媒體記者,分洪區建成后形成的“湖”名為“太華湖”。而華陰的主要領導也表述明確,甚至將根除水害的項目直呼為“太華湖”。稱該項目要創新治水理念,變洪水為資源,進而形成西北地區最大的人工湖泊。
2011年4月,渭南市政府與中海集團簽約,將在華山腳下的太華湖之畔建設一個“華山太華湖統籌城鄉生態旅游度假示范區”(下稱“太華湖項目” ) 。
這是一個囊括了大型主題公園、華陰水城、生態人居小鎮、超星級酒店、商貿物流金融中心、旅游地產等項目的“超級新城”,預算投資達310億元,占地面積約80平方公里。
華陰稱借太華湖項目的實施拓展城市發展空間,拉大城市骨架,加快將旅游景點由山岳區擴展到平原區,形成“山、城、湖、廟”一體化發展格局,據估算,屆時華陰市的旅游人數將突破500萬,這將和2011年香港迪士尼樂園的入園人數幾乎持平,是深圳歡樂谷入園人數的1.5倍。
多位當地人描述,前年和去年,位于華山車站的戶外大型電子顯示屏上,每天滾動畫面顯示:宏大的太華湖呈扇形分布,湖心有假山,四周別墅林立,還有氣派的高爾夫球場……這足以令國內“造城熱”的翹楚們汗顏。
中海集團是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在香港上市的全資子公司,成立于1979年,其建筑、地產、基建業務遍及國內外,是香港最大的承建商。
在“新型城鎮化”的浪潮下,中海集團早早布局,開始搶灘二、三線市場,與華陰簽約華山太華湖項目后,按照中海方面的規劃,“華山太華湖”項目涵蓋景區、城區、湖區三大板塊。
據熟悉當地政情的人士稱,除了地方政府的GDP排位賽的作祟外,令華陰快速啟動“太華湖項目”的主要推力就是,政府首先能從這個“開篇巨作”中獲得巨額的土地出讓金。
這個政企深度合作的項目中,華陰將“太華湖項目”的開發權轉讓給了中海集團,一位知情者告訴時代周報記者,華陰市政府與投資方中海集團所簽合同中寫明,由政府出手先從農民手里拿地,負責景區的建設和造湖,包括完成基礎建設等土地一級開發,幫助開發商解決土地問題,交付凈地,后續的中海集團需繳土地出讓價款后,再介入二級開發。至于土地出讓價款究竟是多少,多位村民稱中海集團付給政府的土地出讓金為每畝44萬元,但這一信息未獲官方證實。
中海集團于2011年7月注冊成立中海投資渭南有限公司,啟動的首期項目為城區板塊的建設,不過,目前除了A地塊溫泉度假、B地塊旅游產業配套項目和現代農業示范區開工建設,其余項目則進展緩慢。主要與“政府在前期土地流轉問題上不順暢有關”。
對于參與建設人工湖的質疑,中海投資渭南有限公司表示,長澗河分洪區工程政府有個意圖,想讓中海以BT(建設-移交)模式來代建,外界對此存有曲解。
人工湖開發涉嫌多項違規
其實,在華陰2014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找不到容易惹事的“太華湖”等敏感詞并不令人感到意外。
與此同時,中海集團也在字面上切割與“華山太華湖項目”的關聯。華陰市外宣辦一位官員稱,中海集團于去年底已經退出了“太華湖項目”,跟“南山支流應急分洪利用工程”沒有任何關系。
“我們現在也比較苦惱,其實我們做旅游地產依托的是華山景區。”中海投資渭南有限公司對外事務部助理經理張辰星對時代周報記者解釋說,最初公司只是拿“太華湖”這個水利工程做了點宣傳而已,有關它的具體情況并不了解。
而之所以和華陰簽訂了總投資310億元的合作項目,張辰星說,這是因為基層政府喜歡追求數字上的東西,只要能誰給一個大的天文數字,地方政府也樂于扶持。中海集團在華陰打造的是一個對外宣傳推介的華山城項目。
即便如此,在另一方面,圍繞“人造湖”而推出的高標準建設規劃依舊在臺面下運行,打造“關中水鄉”的夢未做實質改動。
據了解,截至目前,將要把萬畝農田淹沒湖下的“南山支流應急分洪利用工程”沒有取得相關部門的審批手續。渭南市發改委僅對該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予以批復,僅相當于發給了項目的“路條”,而該項目的規劃、用地、環評屬于未批先建。
而在華陰當地的造城大躍進中,從一開始就步步越紅線。
首先是國家對主題公園的限制。早在2003年2月,原國家計委辦公廳即下發主題公園項目暫停審批通知,此后,又明確規定,大型主題公園建設需由國務院審批。
“以建設主題公園名義,開發商業房地產項目”,正是主題公園被叫停的初衷之一。知情者介紹,以仍然隱性進行的“太華湖項目”為例,共計80平方公里的占地面積,山麓運動公園、華山論劍主題園等占地很小,而地產和旅游則占到了近一半。
另一紅線則是耕地特殊保護政策。根據農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規和政策的有關規定,耕地流轉期內,不得用于非農生產;土地流轉要以農民為主體,讓農民依法、自愿、有償地流轉承包地,而不是由集體去流轉承包地。
華陰市土地流轉租賃的合同模板稱,村民將自己的承包地流轉出租給鎮政府或街道辦事處,其流轉土地主要用于南山支流防汛用地,村民不得干涉南山支流應急分洪利用工程進行。
“很明顯,防汛用地屬于非農生產,這個帶有霸王條款,顯然違反了土地承包法規,是采用蒙騙農民的手段圈占土地、進行土地投機的行為。”渭南市一位土地政策專家評價。
融資亦踩紅線。而據央行[微博]聯合多部委的最新規定,“對高爾夫球場、大型主題公園等國家明令禁止或限制發展的旅游項目,應嚴格禁止或限制發放貸款。對于可能借旅游項目名義變相進行房地產開發的,應從嚴審查!
現行的法規和制度淪為“沒有牙齒的老虎”,地方政府這種架空法律的行為不知能否收斂、停歇下來?(來源:時代周報)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