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瞬息萬變,投資難以決策?來#A股參謀部#超話聊一聊,[點擊進入超話]
來源:中外管理傳媒
“做企業,就是盤活人”,真的應該成為我們管理者思考一切的出發點。
文:中外管理傳媒社長、總編 楊光
來源:摘編自中外管理出品《10年扛與變:誰將笑到最后?》,本文首發于2013年6月
在當今中國企業界,注定影響深遠的,一是晚輩馬云,一是前輩張瑞敏。張瑞敏的使命與扎實,和馬云的夢想與飛揚,兩代人的實踐智慧,共同構成了中國企業家創新思維的兩座高峰。
當48歲的馬云留給我們的,是對“信”的執著和對“變”的擁抱;那么64歲的張瑞敏在他創業30年時,留給我們的思想財富,會是什么呢?
張瑞敏給出了答案,九個字:“企業即人,管理即借力”。
做企業的本質是什么?
我曾經讓我的同事們猜,如果你們是張瑞敏,你們認為他在耕耘30年后,會關注哪兩個關鍵領域?結果,五花八門,從“責任”到“創新”,不一而足。當我告訴大家,張瑞敏的終極視野,一個是“企業”,一個是“管理”時,答案樸素得令所有人意外。可回過頭來看,又在情理之中。
誠如優秀企業都想做張瑞敏所說的“時代的企業”,優秀媒體也都想做“時代的媒體”,而不僅僅是“20世紀”或“21世紀”。但要想不斷與時代同步甚至引領時代,就必須要悟透:超越時代的,是什么?——恰恰是那些樸素而永恒的元素,在決定紛繁而變化的世界。對管理者而言,無外乎“企業”這個平臺,無外乎“管理”這個工具。企業的組織形式不斷在變,但企業要為客戶創造價值的本質不會變;管理的潮流模式不斷在變,但管理要支撐企業創造價值的本質不會變。
顯然,管理是圍繞企業轉的,因此企業是根本。但企業的本質又是什么呢?
從不同的層面看,這個答案難免天差地別。為此我又讓我的同事們在剩余的字數范圍內做填空。結果,“家”“價值”“服務”“風險”“做人”等等不一而足。當我告訴大家,張瑞敏說“企業即人”時,大家沉默了很長一段時間。顯然,都在思考揣摩。
“做人”與“人”,差別何在?
我注意到了“做人”這個答案。它與“人”看上去相似,源自我們老祖宗的“修身齊家治國”,諸如“做事先做人”或“做企業就是做人”也是我們經常會聽到的。因為我們是人情社會,如何處理人際關系,始終是我們關注的焦點,甚至是至關重要的一點。因為“不會做人”,基本不可能在一個中國式組織里被提拔。
但對于企業,“做人”和“人”又差別何其大。“做人”還是從管理者自身出發的,而非從組織;聚焦的更多是個體人倫,而非組織效能。如此看,“做人”可能成就一個和諧的組織,但不可能成就一個卓越的組織。
對“企業即人”,張瑞敏做了如此解釋:“所有的資產要增值,都要靠人。人,是企業的關鍵。如果把人拋到一邊,資產負債表就沒有多大用途。青島有一句話:死店活人開。同樣一個店,兩個不同的人開效果就不一樣。”
盤活人,是一切的原點!
這段話,我深以為然,感觸頗深。
2013年我們在采訪泰國海爾時,總裁吳勇之所以能做到面對文化迥異的泰國人、自以為是的日本人,依然能沉住氣并最終征服這支桀驁不馴的“多國部隊”,并創造了出色的業績,就是因為他始終銘記:我來這里的使命,不是利潤,不是市場,而是盤活這里的人。正在開拓國際市場的萬達集團老板王健林,也在6月的成都《財富》論壇上異曲同工地指出:“一家企業究竟經營得好不好,不是看產品,而是看人。”
事實上,比起戰略、執行;技術、產品;品牌、渠道;融資、并購;庫存、回款等等,只有人,人的認同,人的激情,人的智慧,人的協同,人的堅守,人的創造,人的自律,人的格局,人的欲望,人的夢想……總之,人的力量,才是一切的根本。同事們的答案其實都對,只不過支撐它們的,都是“人”。
但是,看似淺顯的道理,我們真能領悟、真能做到嗎?有多少管理者骨子里看重的不是盤活人,不是成就人,而是他自己,是權力,是財富,是光環,以控制為目的,以業績為幌子,在本質上忽略人,甚至把人作為操控的玩偶,并感到其樂無窮?
“做企業,就是盤活人”,真的應該成為我們管理者思考一切的出發點。因為在這個出發點的后面,是一個組織的基業長青。
責任編輯:王翔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