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裝新浪財經客戶端第一時間接收最全面的市場資訊→【下載地址】
來源:南方周末
近日,伴隨一則總部位于深圳的大型股份制銀行員工績效獎金大幅“打折”的消息,備受關注的銀行業薪酬水平再次引起熱議。步入史上最低息差時代之后,有著“金飯碗”之稱的銀行業正在普遍大降薪?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分析42家上市銀行年報數據發現,隨著經濟下行期內風險暴露增加和薪酬追索扣回機制逐步完善,銀行業“反向討薪”隊伍確實正在拉長。但與經營業績密切相關的各行薪酬水平呈現出漲跌互現的分化格局,并不存在外界炒作的行業性普遍降薪情況。
當銀行業薪酬水平告別“單邊上漲”之勢,不同機構和崗位從業人員體感不一。不同類型銀行不同崗位的近10位從業人員接受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調研時均確認了上述結論。一位股份制銀行總行管理層人士對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表示,作為經營業績的“晴雨表”,薪酬漲跌屬于市場行為,且不同區域及不同業務部門薪酬多寡均存在差異,完全意義上的“降薪”之說并不成立。一位城商行管理層人士則稱,隨著凈息差持續下行,績效考核方式趨嚴下的行業降薪潮近年大概率不會停歇。在此種趨勢下,“金融精英”一說將逐步淡出人們視野。
“反向討薪”隊伍拉長
績效薪酬追索扣回機制(下稱“反向討薪”)是近年來銀行業薪酬體系改革中出現的新名詞。具體而言,從業者若出現違法、違規行為或在職責范圍內出現風險損失超常暴露等情形,銀行可部分或全部追回相應期限內已向其發放的績效薪酬,并止付尚未發放部分。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調研42家上市銀行2022年和2023年兩年年報發現,2023年,披露“反向討薪”相關數據(包括追索金額總和、追薪人次等)的銀行,已由2022年的3年增至7家。相應對應數值也呈現“水漲船高”之勢,7400多人次被“追回”1億多元,同比分別增長157 %和 44 %。
新增披露者為中行、華夏銀行、渝農商行和瑞豐銀行。其中,前三家對“追索金額”及“追薪人次”兩項數據均有披露,而瑞豐銀行僅披露其中一項。縱向對比,招行、上海銀行和上海農商行連續兩年對相關數據均有披露;從信息披露完整度觀察,招行較優,連續兩年完整披露兩項數據。后兩家則僅披露“追索金額”一項。2023年,被追回金額最多者為招行(4329萬元),其后依次是中行(2275萬元)和華夏銀行(820萬元)。
市場主體對相關信息披露的完整度,體現了其對相關制度執行的落地程度。
上述股份行總行管理層人士對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解釋稱,相關部門曾相繼發文進行指導。2021年,原中國銀保監會在其下發的《關于建立完善銀行保險機構績效薪酬追索扣回機制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中規定,追索扣回機制的適用對象范圍包括高級管理人員、關鍵崗位人員及相應崗位的離退休人員,并對追索扣回的觸發機制進行指引性描述,涵蓋可以追索和應當追索各4種不同情形。此后至今,各銀行陸續據此完善了內控制度;2022年,財政部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國有金融企業財務管理的通知》(下稱“通知”),對相關制度予以強調。
上述人士認為,對金融機構而言,“指導意見”和“通知”更多是方向層面的指引。包括商業銀行在內的金融機構需要根據自身經營情況厘定“關鍵崗位”范圍,對機制觸發項中“重大風險事故”也需要進行更加明確的界定。從這個角度而言,各機構在執行“反向討薪”制度方面存在或大或小的操作空間。目前,“反向討薪”多出現于信貸領域。如,當員工經手項目出現較高不良時,銀行會根據風險認定進行相應追責。在此過程中,關于風險責任的認定亦存在一定主觀性。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認為,銀行“反向討薪”意味著其內部風險管理和激勵約束機制正逐步完善。雖然信息披露與是否觸發相關機制實施不能畫等號,但體現銀行機構對相關規定的重視,亦是內控機制完善度的勘測標準之一。但在42家上市銀行中,僅有7家銀行披露相關數據。在監管趨嚴及經濟下行的雙重背景下,加入“反向討薪”的銀行數或將持續增加。
瑞豐銀行薪酬漲幅最高
在銀行業“反向討薪”漸成趨勢的情勢下,銀行業在普遍降薪嗎?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調研發現,2023年,超半數上市銀行人均薪酬較2022年上漲。
在38家數據披露完整的上市銀行中,25家銀行人均薪酬實現不同幅度的上漲。其中,瑞豐銀行漲幅最高,約12%;其后依次是青島銀行(8.45%)和張家港行(8.31%)。
而在13家降薪銀行中,人均薪酬同比下降幅度最大者是上海銀行(-13.95%)。其后依次為中信銀行(-8.65%)和建行(-4.64%)。
從機構類型觀察,除建行外,5家國有銀行人均薪酬均實現上漲。漲幅最高者是中行(6.68%);股份行和城商行則呈現“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的升降互現之勢;而在10家上市農商行中,9家披露數據的農商行人均薪酬全線上漲,且平均漲幅高于國有行和股份制銀行。
從人均薪酬一項橫向對比而言,2023年,人均薪酬超過50萬元的上市行有8家,分別為江蘇銀行、興業銀行、中信銀行、南京銀行、杭州銀行、寧波銀行、上海農村商業銀行和民生銀行。其中,城農商行合計占5席,且區位均處于長三角一帶。另有3家為股份行,國有行未見蹤影。
不同銀行薪酬漲跌的底層邏輯是什么?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以上述漲跌幅排序為基礎,并選取漲跌幅最大的瑞豐銀行和上海銀行為樣本進行個案分析發現,經營業績及財務狀況優劣與薪酬漲跌呈正相關。
透過年報關鍵數據得知,2023年,以紹興為主陣地的瑞豐銀行實現營收及凈利潤雙增的局面,且兩項漲幅在上市銀行中領先。瑞豐銀行總資產及負債同比增幅均超過20%,擴張速度高于行業均值(約11%);凈息差為1.73%,雖較2022年收窄,但仍高于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披露的同期1.69%的行業均值。此番漲薪后,瑞豐銀行人均薪酬水平約37萬元,與同處長三角地區的無錫銀行和紫金銀行等農商行人均薪酬水平相若。
相比之下,上海銀行2023年營收同比降幅約5%,歸母凈利潤漲幅僅1%左右;凈息差僅1.34%,遠低于普華永道測算的1.77%的上市城農商行均值,亦較1.69%的行業均值存在較大差距;手續費及傭金收入同比降幅超20%。與此同時,上海銀行不良貸款率高達1.21%,高于安永測算的同期上市城商行均值(1.08%)。
兩相對比發現,雖然同處長三角地區,但瑞豐銀行和上海銀行仍因經營策略及實操水平差異呈現出不同的發展態勢。由此可見,地利僅是銀行業經營倚仗的外因之一。一位銀行界資深人士稱,上海銀行目前營收仍多依賴傳統存貸款業務,對抗逆周期趨勢下的“第二增長曲線”尚有欠缺。在利率下行趨勢下,營收增長自然受阻。
一位接近上海銀行的人士向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透露,上海銀行降薪一事在行業內已不是秘密。近年來,該行某一線發達城市分行業務部門負責人到手年薪較之前大幅縮水,甚至低于年報公布的人均薪酬水平(約43萬元)。而光景好的年份,同樣職位者到手年薪達百萬元以上。
將樣本擴大至所有上市銀行亦可得出類似結論。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對比42家上市銀行2023年營收增速及人均薪酬增速兩項指標發現,多家上市銀行此兩項指標走勢呈現明顯正相關走勢。另一位銀行界資深人士就此認為,區別于其他經營指標,營收直接反映銀行業凈利息收入、手續費傭金及金融市場投資等主要業務領域的運營能力。薪酬走勢與此項指標相呼應體現出各商業銀行在制定薪酬標準方面遵循業務導向原則。
多銀行下調高管薪酬
在銀行業人均薪酬分化之際,備注關注的銀行高管薪酬發生了哪些變化?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以數據披露相對完整的20家系統重要性銀行為樣本調研發現,2023年,12家銀行“董事長、監事長和高級管理人員年薪”出現下調。其中,南京銀行降幅最大(28.14%),其后依次是民生銀行(17.53%)和江蘇銀行(17.2%)。
在“董事長、監事長和高級管理人員年薪”上漲序列中,廣發行幅度最大,約18%。其后依次為交通銀行(14.89%)和寧波銀行(8.87%)。
上述銀行界資深人士對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表示,除經營業績外,高管薪酬變化還受到追索扣回和延期支付等因素影響。這兩項因素與銀行風險管理及資產質量等相關。與此同時,高管薪酬水平調減亦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銀行落實薪資發放向基層員工傾斜的相關規定的誠意。此外,就整體收入而言,薪酬只是高管獲取報酬的形式之一,不少銀行高管還持有本行股票。
因此,銀行高管薪酬水平受多重因素影響,與營收等業績指標的正相關性弱于人均薪酬。從2023年整體走勢來看,在20家系統重要性銀行中,下調高管薪酬的銀行占比較大,這貼合經濟下行及監管趨嚴的時代背景。
中國銀行業協會最近發布的《中國上市銀行分析報告2023》指出,商業銀行董事和高管的薪酬激勵機制,是公司治理機制的關鍵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風險控制功能。綜觀歷年各不同類型銀行高管薪酬情況,可以得出兩方面結論:一是,薪酬金額排序上,股份行高管薪酬最高,往后依次是城商行、農商行和大型銀行;第二,近年,伴隨銀行業競爭日益加劇,大型銀行高管薪酬走勢與其他三類機構相反,有走高趨勢。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大型銀行在行業分化格局下呈優勝之勢。
銀行業薪酬仍有優勢
銀行業薪酬升降有哪些手段?降薪之后的銀行薪酬還有競爭力嗎?
多位銀行業人士對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表示,銀行壓縮成本的方式有很多種。如,通過增加業績考核指標(KPI)、暫停營銷外崗位晉升通道、提高風險資產與績效獎金掛鉤系數等,都可以達到壓縮成本的目的。事實上,在行業環境不景的情況下,多家銀行成本收入比逐年上升。這意味著實現同樣的經營目標,銀行需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測算42家上市銀行2021年-2023年成本收入比均值可佐證上述觀點。數據顯示,2023年底,上市銀行成本收入比超出30%,且仍呈現上升趨勢。對于投資者而言,較低的成本收入比意味著企業有著更好的運營效率和成本控制能力。
某股份行一線城市分行業務部門負責人表示,雖然近期關于某銀行薪酬“打折”的傳聞沸沸揚揚,但業內對此事的反應其實相對平淡。銀行業務部門按業績分配薪酬是慣常做法。業績好的時候,薪酬給得多;業績差的時候,薪酬自然縮水。漲跌幅大小反映出各行激勵機制激進還是保守。
另有一位股份行總行管理崗負責人稱,作為順周期行業,銀行經營業績與國民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在經濟下行周期內,銀行業營收減少,與之相應的薪酬減少亦屬正常。此外,鑒于銀行經營的分散性和業務多樣化,同一銀行不同業務部門或不同分行的薪酬發放也存在差異,單方面“降薪”之說并不成立。
該人士還表示,監管層對金融業薪資結構問題關注已久。財政部于2022年下發的《財政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國有金融企業財務管理的通知》要求,加強金融企業對一線員工、基層員工的薪資傾斜,合理控制崗位分配級差;再度強調針對高管及關鍵崗位的追索扣回機制。其目的就在于嚴肅財經紀律、整飭財經秩序。在此政策下,金融企業管理層的薪水或將繼續調整,早些年關于“金融精英”的說法或將不再被人提及。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同期調研3家不同銀行的基層業務崗員工得知,僅有一家銀行對公業務崗薪酬水平出現了20%左右的縮水。該員工表示,基層營銷崗的營銷費用由總行發放,而營銷費用多少與銀行整體經營業績掛鉤。營銷費用不多,業務難做,拿到手的錢自然就少。
另有2家銀行支行員工則表示,降薪倒是沒感覺,但業績考核近年確實越來越“卷”。在行業趨勢下,資源挖掘及變現顯得愈發重要。
對比其它行業,降薪之后的銀行薪酬水平競爭力如何?
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金融業平均工資為19.7萬元,同比增長13.4%,在一眾行業中漲幅最高,也是城鎮非私營單位行業中唯二增速超出10%的行業。人均工資水平僅次于“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認為,在行業進入微利時代及監管層重視規范財經紀律的背景下,銀行業薪酬結構將出現以下兩重趨勢:基于經營業績及資產質量等指標考量之上的分化。在行業資源有限而競爭者眾的情勢下,績優者才有可能獲得更多的勞動報酬。這亦吻合當前各銀行加強業績考核的內在邏輯。與此同時,薪酬發放將進一步向基層員工傾斜。該項做法不但有利于激勵銀行的業務導向,對整肅行業內風氣亦有裨益。
責任編輯:何俊熹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