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
新浪財經 | 新浪首頁 
愛問(iAsk.com)
  國美、永樂合并后的第一份業績報告昨日出爐。從總體看,規模效應導致銷售收入大幅增加74%,達到211.6億元。但是這 一銷售現狀距離全年千億目標尚遠,國美總裁陳曉去年履新時曾下“軍令狀”,今年完成不了1000億元銷售目標就會主動要求“下崗 ”,如此看來,陳曉肩頭壓力仍然不小。[全文][評論]
陳曉簡介

  1996年底,陳曉牽頭發起成立了上海永樂家用電器有限公司。作為當時首家家電專業零售、批發賣場。1998年,陳曉果斷確立放棄批發、專攻零售的經營思路,率先引進連鎖經營模式,首創大件商品無償送貨服務。
    2006年永樂并入國美,陳曉出任新國美集團CEO至今。截至去年,個人財富超過20億。

國美簡介
    國美電器是中國最大的家電零售連鎖企業,位居全球商業連鎖22位。在北京、天津、上海、成都、重慶、西安、廣州、深圳等國內160多個城市以及香港、澳門地區擁有直營店560余家,10多萬名員工。在國家商務部公布的2005年中國連鎖經營前30強中,國美電器以498.4億元位列第二,并再次蟬聯家電連鎖第一名。
永樂(未合并前)簡介
    公司躋身中國商業零售業及中國連鎖行業十強企業之一。永樂家電到2004年實現銷售近百億元,銷售產品達數萬多種,在上海、北京、天津、江蘇、浙江、廣東、深圳、福建、河南、四川、陜西等地擁有家電連鎖大賣場。公司入選2004、2005中國企業500強。
相關報道——群雄混戰

  徐家匯三角大戰:百思買先行國美蘇寧追擊
  當百思買中國首店落戶徐家匯時,蘇寧、國美、永樂三家國內連鎖渠道品牌曾有些不屑。他們認為那個地段運營成本高昂,不太適合連鎖家電生存。但是,現在他們的態度看起來已經改變。 [全文]

   蘇寧門店數量首超國美 連鎖巨頭爭領跑
  蘇寧電器是北京市場的后來者,在門店規模、市場占有率上還有很大提升空間,所以依然會加快開店擴張。[全文]

       蘇寧收購大中進入財務審核
  蘇寧電器總裁孫為民透露,蘇寧收購大中電器目前已進入財務審核階段,但該項收購仍沒有時間表。收購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在于大中電器的財務表現是否對蘇寧有利。[全文]

        百思買在華擴張提速
  百思買高調宣布加速在中國市場的擴張。其首席執行官透露,在中國開店的計劃將提速,到2008年3月初為止的2007財年中,將在上海新增2個門店,未來18個月內再增6-7家,由此使百思買在華門店數達9-10家。[全文]

小調查
1、您認為國美下半年能否可以達成千億銷售目標?

不能
不好說

2、如果陳曉今年無法達到1000億的銷售目標,您認為陳曉會否下崗?

不會
不好說

 進駐國美 立下“軍令狀”
  此前國美并購了永樂的一年多時間里,陳曉一直出任新國美集團的總裁 ,在國美香港上市公司中卻沒有職務,外界甚至猜測陳曉的總裁任職只是過渡。   
   陳曉是在今年5月22日國美電器股東周年大會后獲得他的新職務的。他認為 這是順理成章的。他還說,自己早已在做董事的事,股東大會通過只是程序而已。
   ,去年11月新國美集團宣告成立時,新任總裁陳曉履新時曾下“軍令狀”, 新集團將爭取實現銷售額突破1000億元,力爭達成利潤23億元以上,并稱如不達標將主動下崗。如此看來,陳曉肩頭壓力仍然不小。 [全文]  
 豪言壯語或促下課悲劇
   國美、永樂合并后的第一份業績報告昨日出爐。從總體看,規模效應導致銷售收入大幅增加74%,達到 211.6億元。同時,由于來自供應商的收入大漲了197%,其綜合毛利率得到提高,不考慮可換股債券事宜所導致的賬面利潤減少4.11 億元,國美電器(0493.HK)上半年凈利潤達到8.06億元,同比增長177.9%。
    報告期內,637家租賃門店的平均剩余租期是6.2年。 租金占銷售總額的比例為3.5%,2006年全年這一比例也為3.5%,顯示租金水平仍然相對平穩。而且來自供應商的收入為9.85億元,較 去年同期的3.32億元增長197%,幾乎翻了2倍。
    事實上,在新任總裁陳曉的帶領下,國美的每平方米銷售額下降 的趨勢已經逐漸改善。但陳曉“下崗”的警報仍未解除。 [全文]
 昔日永樂“大帝” 今朝國美“臣子”
   時移事易。合作和競爭并不相悖。2006年7月25日,中國家電連鎖業最大的并購案揭盅。國美電器和中國永樂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雙方合并。合并后的新國美集團仍將采用國美、永樂雙品牌運作策略。國美董事長黃光裕繼續擔任董事長,而永樂總裁陳曉將出任新國美集團總裁。同年11月份,國美與永樂整合進展一切順利,中國永樂股票在香港聯交所停止買賣。陳曉正式就任國美電器集團總裁,工作地點也由上海搬到北京。
   一個轉身,7個月過去了。眼前這位48歲的家電業風云人物依然保持著慣有的沉穩和低調。雖然曾把很多問題想得更困難,但國美永樂整合的實際效應遠遠好過預期。今年一季度,國美電器銷售收入、凈利潤增幅分別達到80%和231.8%。 [全文]
 決策失誤資金凍結 無奈下嫁國美
    永樂被收購,直接原因源于一個“對賭協議”:2005年10月,永樂在香港聯交所上市。永樂管理層與財務顧問摩根斯坦利簽訂“對賭協議”:如果永樂2007年(可延至2008或2009年)的凈利潤高于7.5億元,外資股東將向永樂管理層轉讓4697.38萬股永樂股份;如果凈利潤相等或低于6.75億元,永樂管理層將向外資股東轉讓4697.38萬股;如果凈利潤不高于6億元,永樂管理層向外資股東轉讓的股份最多將達9394.76萬股!   
    事實上,永樂真正的問題根源,既不是競爭對手,不是外資,更不是媒體。問題出在永樂公司的戰略規劃本身。永樂能在上海做大,足見其有很強的連鎖經營管理能力。為何落敗?問題則出在,當1999年國美開始全國戰略布局時,永樂還偏安上海、華東一隅,戰略布局上不能占領至高點,落后國美一籌。 [全文]
 國美永樂聯手打造家電渠道航母
   經歷上周的戲劇性轉折后,國美并購永樂這一中國家電史上最大的并購案最終還是得以誕生。盡管雙方新聞發言人依然對外緘口,但是記者昨天從國美與永樂雙方面均得以證實,重回談判桌后,這樁驚天大并購最終還是成功。而大中也將納入國美永樂的組合體,這樣,重新組合的“國美+永樂”組合體年銷售額超過620億元,店面達到近800家,成為中國家電連鎖業內的巨無霸。 [全文]
 蘇寧回應:感謝國美 清理門戶
   孫為民稱,家電連鎖業競爭日漸加劇,特別是成為上市公司之后,如何讓股東和投資者利益最大化已經成為公司決策層思考的首要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永樂選擇與國美合作,無疑是少了一個強大的對手,而對永樂首席執行官陳曉來說也是一種解脫,應該祝福;國美收購永樂,同樣為蘇寧減少了一個競爭對手,使蘇寧更加明確自己的市場策略,所以要感謝。 [全文]
 大中原是永樂囊中物 今日徘徊嫁何處
  在國美、永樂、大中的三角關系中,大中先是與永樂達成并購協議,隨后永樂與國美達成并購,以致大中現在要解除合同。這個過程之所以發生如此多的變故,關鍵在于永樂的變化。   
    解約之后的大中將面臨來自國美-永樂、蘇寧和百思買-五星的競爭,同時仍將繼續面臨收購誘惑。
   大中如今的尷尬位置源于錯失了發展壯大的歷史機遇,這與其相對保守的發展戰略不無關系。與稍晚成立的國美相比,回顧大中24年的發展軌跡,顯得發展緩慢。國美的發展過程中成功地通過低價和大規模效應,把握了“廠-商”博弈中的話語權”,再充分利用這種強勢地位,向上游渠道要利潤,通過“類金融模式”迅速擴展門店規模,最終成為國內第一的家電連鎖企業。 [全文]
 國美整合供應鏈 再增行業話語權
   完成對中國永樂的整合并坐穩家電連鎖行業一哥地位之后,國美電器(0493.HK)并沒有停止前進的步伐。眼下,在常規的“圈地”開店之外,一場對供應商的爭奪正在展開。   
   國美電器信息中心副總監白虹透露,國美已經同近100家供應商的信息系統實現了深度對接,而這將成為國美整合供應鏈的開始。 [全文]
 蘇寧雙管齊下 延續沉穩作風
   隨著地皮價格的飆升,租金日益昂貴,家電連鎖渠道利潤趨于稀薄,從線下到線上已經成為銷售轉型的一種儲備。在這樣的情況下,無論是從消費者,還是從商家自身的利益考慮,B2C的優勢都在日益顯現。
   一直以來的老冤家蘇寧與國美,在B2C業務拓展上也是風格迥異,與國美一次性注冊50幾個.cn域名的兇猛擴張不同的是,蘇寧延續著一貫的穩扎穩打作風。而此番蘇寧若能搶得B2C先機,則將對整個家電行業的競爭格局產生質的影響。 [全文]
 百思買模式無人買賬 國美蘇寧“不屑”競爭
  中國家電連鎖越來越像魏蜀吳“三國演義”。當國美、蘇寧不斷折騰出大動作的時候,百思買的地位正在變得越來越尷尬。和其他產業發展經歷不同,家電連鎖在中國的發展一直是本土企業領先,外資企業很少有真正話語權。所以,蘇寧放言“五年內不把百思買放在眼里”并非虛妄自大。   
    實際上,百思買的短板不僅僅表現在店面數量實在少得可憐,還表現在其“中國戰略”搖擺不定模糊多變,一會號稱“堅決不打價格戰”,一會降價降得供應商停止供貨,“百思買模式”其實是沒有模式。 [全文]
           策劃、制作:新浪財經 CiCi     歡迎各媒體合作 來電:010-82628888轉5284   來信至:finance2@staff.sina.com.cn

新浪財經意見反饋留言板 電話:010-62675362  新浪網產品客戶服 務聯系電話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