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晚,證監會發布了《資本市場服務科技企業高水平發展的十六項措施》。在其中的第三項措施“深入推進發行監管轉型”中,再次提到了“科學合理保持新股發行常態化”的提法。
這是投資者非常熟悉的一個提法,同時也是讓投資者心有余悸的一個提法。畢竟最近數年,在“新股發行常態化”的口號下,新股發行演繹為實實在在的高速發行,新股發行常態化成了新股高速發行的代名詞。每年發股400只甚至是500只成為了市場的一種“常態”。
而在這種新股高速發行常態化的市場背景下,股市重視的是融資功能的發揮,市場行情則演繹為滯漲行情或下跌行情,絕大多數個股呈現為下跌的走勢,不少個股一再創出近年來新低或歷史新低,投資者損失慘重,市場信心受到嚴重打擊。以至到了2023年7月24日,高層會議提出“要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股市仍然跌跌不休。因此,這一次重提“科學合理保持新股發行常態化”,投資者難免心生恐懼。
其實,對于“科學合理保持新股發行常態化”的提法,投資者大可保持一顆平常心。實際上,新股發行常態化并不是高速發行的代名詞,新股高速發行其實是對新股發行常態化的一種扭曲。畢竟新股高速發行本身就不是正常現象,又如何能成為一種“常態”呢?就象一部車子,如果始終處理高速奔馳狀態,這將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所以將新股發行常態化演繹為高速發行,這本身就是將股市置于了一種危險狀態,一種不健康狀態,是將股市融資功能極端化的表現。
那么,該如何理解“科學合理保持新股發行常態化”呢?對于這一提法可以從兩方面來加以理解。一是對“新股發行常態化”的理解。所謂“新股發行常態化”就是新股發行正常狀態化。“常態化”也就是“正常狀態化”。這種正常狀態化,也就是要保持新股發行正常運行的一種局面。即新股發行不能中斷,中斷了就不是一種正常運營狀態了。如此一來,一周發行一兩只新股,這是一種正常狀態,發三四只新股也是一種正常狀態,但一周發行十余只新股顯然就不是正常狀態了。
二是對“科學合理保持新股發行常態化”的理解。對這一提法的理解,除了對“保持新股發行常態化”的理解之外,重點在于“科學合理”四個字上。正如上文提到,一周發行一兩只新股是一種正常狀態,一周發行三四只新股也是一種正常狀態。但在什么樣的情況下,一周發行一兩只新股,在什么樣的情況下一周發行三四只新股,這就需要體現出“科學合理”的重要性了。
這里的“科學合理”,不僅要考慮到市場的承受能力,還要考慮到一、二級市場的變化情況。如果二級市場持續下跌,投資者損失慘重,一級市場還大量安排新股發行,完全不考慮二級市場的下跌情況與投資者的損失情況,這顯然不是“科學合理”的安排。“科學合理保持新股發行常態化”,就必須考慮到二級市場的變化情況與投資者的損失情況。而不能因為二級市場及投資者有較強的“韌性”,就置二級市場的變化情況與投資者的損失于不顧。
不僅如此,既然是“科學合理保持新股發行常態化”,這就不排除在股市非正常的情況下,對新股發行的階段性暫停。新股發行的正常狀態是建立在股市行情正常狀態基礎上的,而一旦股市行情進入到非正常狀態,那么新股發行自然就不能保持正常狀態了,這時新股發行的步伐該放緩就要放緩,該暫停就要暫停,這也是符合“科學合理”要求的。相反,在股市進入非正常狀態的情況下,新股發行還堅持高速發行,這顯然是不符合“科學合理”要求的。
所以,對于證監會此番重提“科學合理保持新股發行常態化”,投資者沒必要談虎色變。實際上,“科學合理保持新股發行常態化”的提法是沒有什么不妥的,其結果的好壞,就看監管者是以投資者為本,還是以融資者為本。出發點不同,其結果自然就不同。如今,管理層強調以投資者為本,表示要嚴審IPO,甚至就連國務院會議也強調要“嚴把發行上市準入關”,在這種情況下,證監會重提“科學合理保持新股發行常態化”,市場不妨作出樂觀的解讀。
(本文作者介紹:財經評論員,二十年的股市磨練,練就了對股市獨到的眼光與見解,著有《輕輕松松炒股票》一書。)
責任編輯:石秀珍 SF183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