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 | 盛松成 龍玉
服務業的發展可以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提供有力支持
發展新質生產力,創造新價值、適應新產業、重塑新動能,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可以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提供有力支持,因為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不僅僅要提升科技創新能力,也要為科研成果轉化提供更好的市場基礎、更加高效的要素配置和更為全面的人才支撐。而服務業本身的高質量發展也將成為新質生產力的一部分。
對待服務業發展要避免一個誤區,就是將服務業占比的提高與制造業發展對立起來。事實上,沒有先進和優質的服務業,就很難有先進的制造業。制造業中的高端部分,如研發、設計、專利、品牌等,都屬于生產性服務業的范疇。隨著經濟數字化程度不斷加深,服務業中直接支持先進制造業發展的部分越來越多,服務業和制造業之間的界限也日漸模糊,有不少屬于服務的部分其價值被包含在制造品的價格之中。因而服務業和制造業的發展并不矛盾,比統計數據更重要的是其發展內涵。
通過中美服務業結構方面的差異可以看到,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是推升服務業在GDP中占比的重要動力,也是服務業競爭力提升的主要表現;生產性服務業在中美GDP中的占比差異大于生活性服務業,并且差距主要來自生產性服務業中的高端部分。這些發現有望為服務業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方向。
中美服務業結構差異主要在于生產性服務業
2023年,我國服務業(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54.6%。而早在20世紀40年代,美國第三產業在GDP中占比就已接近60%,目前第三產業占美國GDP的81.6%。除了總量上的差距,中美服務業結構的差異更值得關注。中美近30個百分點的服務業占比差距中,近60%來源于生產性服務業。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概念標準,生產性服務業可以理解為一種中間服務部門,主要為各類市場主體的生產活動提供服務;而生活性服務業提供的服務主要用于居民最終消費。目前,生產性服務業涉及16個國民經濟行業門類,主要包括:批發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金融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生態環保和環境治理業等。生活性服務業涉及13個行業門類,主要包括: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房地產業,旅游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教育,衛生和社會工作,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等。根據最新可得數據,我們將美國服務業的行業小類對應到上述行業門類,得到中美兩國生產性服務業分別占各自GDP的31.4%[由于數據可得性限制,中國第三產業細分行業的數據為2021年。此外,我國批發和零售合并在一起統計,在計算我國生產性服務業占比時,以批發和零售的50%來估算批發貿易占GDP的比重]和47.7%[對應到美國,生產性服務業包括私人提供的以下服務:運輸和倉儲業、信息業、專業和商務服務業(包括科研、法律、公司和企業管理、行政和支持服務等)、租賃服務和無形資產出租、金融和保險、批發貿易,以及政府服務。由于中美統計口徑的差異,中國沒有把政府服務單列出來,美國則是先區分了私人服務和政府服務,然后在私人服務領域進一步細分為不同行業,而政府服務領域則未進行不同行業的分類,因此,中國的生產性服務行業統計中既包括私人服務,又包含政府服務。為了增加可比性,以及政府服務本身屬于公共服務,故將美國政府服務納入生產性服務業計算]。我國生產性服務業占GDP的比重較美國低16.3個百分點。
中美生活性服務業占比差異主要來自醫療健康和房地產領域,這兩個細分行業可以解釋中美生活性服務業占比差異的80%以上,除此以外,中美大部分生活性服務業在GDP中的占比差異并不明顯。隨著收入提升和居民預期壽命增加,預計我國醫療、健康、養老領域將迎來廣泛發展。而中美房地產業增加值占比差異并沒有統計數據所顯示的那么大。由于多種原因,我國房地產對經濟的貢獻存在低估。若根據廣義口徑(把建筑業中與房地產相關的部分增加值和房地產業增加值合并,就具備了不同國家統計口徑上的可比性)估算,中國房地產業對經濟的貢獻與美國、日本水平相當。這進一步表明,中美服務業結構差異更多體現為生產性服務業的差異。值得一提的是,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很難完全清晰劃分,因為部分行業小類既屬于生產性服務業,又屬于生活性服務業。例如帶有公共服務性質的行業(氣象、地震、海洋、測繪等專業技術服務業、教育、衛生和社會工作等),又比如部分行業具有同時為生產、生活提供服務的特點(交通運輸、移動電信服務、職業教育培訓服務等)。根據國家統計局的分類標準,有76個行業小類兼具生產性和生活性服務的特征,而我國生產性服務業涉及348個行業小類、生活性服務業包括288個行業小類,上述交叉領域僅占所有行業小類的11.9%,并不影響我們觀察中美服務業整體結構特征。
生產性服務發展可能同時提升服務業在經濟中的占比和勞動生產率
一般來說,服務業的勞動生產率低于制造業。然而美國在服務業占比提高的同時,也保持了較高勞動生產率。目前美國人均GDP已突破8萬美元,同時美國84%的就業人口從事第三產業。其他發達國家的數據也表明,越是高收入國家,服務業勞動生產率越高,且其服務業勞動生產率與第二產業勞動生產率越接近。通過縱向分析美國服務業在經濟中占比提升的過程,我們發現,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是推升服務業在美國GDP中占比的主要動力之一。
1947年以來的幾十年中,美國生產性服務業在GDP中的占比整體處于上升趨勢,尤其是其中的高端部分(如信息業、專業和商務服務業、金融業等),個別行業(如運輸倉儲)占比有所下降;而生活性服務業中,除了醫療健康和房地產業增加值(得益于經濟發展帶來的土地價值增值,房地產業在事實上吸納了一部分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成果)占比明顯提高外,其他生活性服務業變化較為平緩,甚至小幅下降。
總體看,生產性服務的發展對美國服務業占比提升貢獻更大。在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得到較為充分的滿足后,生活性服務業增加值的上升空間也趨于有限。而生產性服務業,尤其是科學研究、專業技術等,可以提供更高的附加值。在信息技術和數字經濟加速發展的時代,后者甚至可能呈指數級增長。長期以來,美國生產性服務業占比與人均GDP是同步提升的。美國生產性服務業在GDP中的占比從1977年的39.5%增加至2023年的47.7%[計算口徑同前文保持一致,1977年前部分行業小類數據未披露],同期其人均GDP(按不變價計算)從30337美元提高至66755美元。
中國應更加關注生產性服務業的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我國生產性服務業加速發展。自2010年至2021年,我國第三產業在GDP中的占比從44.3%提高至53.5%。其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占比提升幅度最大,其在GDP中的占比累計提高了1.79個百分點;租賃和商務服務業、金融業、科研和技術服務業在GDP中的比重累計分別提高了1.37個、1.56個和0.83個百分點。上述行業對我國三產占比提升的貢獻合計超過60%。
盡管如此,我國生產性服務業與美國的差距依然明顯,尤其是高附加值行業。具體而言,我國信息服務和軟件業占GDP的3.9%,較美國低3.3個百分點;我國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占GDP的2.5%,而美國高達5%;我國租賃和商業服務業則比美國同類領域(租賃服務和無形資產出租、法律服務、公司和企業管理服務、行政和支持服務)低3.8個百分點。上述三個行業加總來看,中國低于美國9.6個百分點,這些解釋了中美生產性服務業占比差異的58.9%。
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的競爭力亦有較大提升空間。以金融行業為例,2023年我國金融業增加值占GDP的8.0%,甚至高于美國(7.3%),但“大而不強”。從服務貿易看,2023年我國金融服務貿易順差僅為6.47億美元,而美國金融服務貿易順差為1136億美元,是美國服務貿易順差的首要來源。這表明我國金融行業的競爭力仍有較大提升空間。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對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提出了要求。金融業在支持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綠色轉型方面仍大有可為。
我國服務貿易逆差也有不少來源于生產性服務業。相比之下,美國在金融、知識產權使用費、其他商業服務等生產性服務領域具有優勢,順差規模分別為1136億美元、820億美元和1084.2億美元。目前我國知識產權使用費項下的逆差為317.5億美元;其他商業服務貿易順差380.3億美元,與美國差距仍大。因此,盡管在貨物貿易方面美國有巨大規模逆差,也要看到美國服務貿易的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其國際收支平衡。2023年美國服務貿易順差規模近2800億美元,而我國逆差規模超過2200億美元。
服務貿易、數字貿易等領域是近年來國際貿易的新增長點,生產性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將助力我國主動對接高水平經貿規則,對提高我國在貿易新業態領域的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世界貿易組織(WTO)發布的《世界貿易報告》預計,到2040年,全球服務貿易占全球貿易的份額將達50%。目前,全球的服務貿易占貿易總量的30%,中國占12%。而服務貿易中,數字貿易[世界貿易組織將數字貿易定義為數字化預訂(digitally ordered)或數字化可交付(digitally deliverable)的貿易]的占比正不斷攀升,也有廣闊的發展空間。目前高收入國家在數字化交付的服務貿易中,占據的份額高達82.6%。而我國是全世界生產數據最多的國家之一,有待挖掘、釋放的潛力是巨大的。據國際數據公司(IDC)統計,中國14億多人口創造的數據超過整個世界數據量的20%。
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實質重于形式
簡單、片面局限于服務業或制造業在GDP中的占比數據意義不大,而應更加注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服務業的高質量發展和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是緊密相連的。甚至可以說,沒有先進和優質的服務業,就很難有先進的制造業。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在談及落實“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時,也專門談到“加快發展現代生產性服務業”。
2023年我國高技術產品出口規模占貨物出口總額的25.1%。其中,信息及通訊產品出口額為4985.2億美元,實現順差3358.7億美元。但也應客觀地認識到,這些產品出口金額中也包括了外商投資企業在中國的產能,中國公司要從這些產品銷售中獲得更多的增加值仍須努力,尤其是其中的知識產權、品牌等屬于高附加值服務業的部分。
近年來全球生產布局的“近岸回流”趨勢,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技術創新水平提高為基礎的,提升了企業對產品定制化需求的生產響應能力。應對類似挑戰,需要中國企業具備更強的國際化能力和創新能力。在勞動力成本提升、國際環境變化、全球價值鏈重構等多重因素驅動下,中國企業邁出了新一輪“出海”的步伐,更需要生產性服務業為其“保駕護航”。這個過程中,企業不僅要通過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和品牌建設向全球價值鏈高端邁進,也需要商務服務、金融、法律等專業服務的支持。我國從制造大國向創新大國轉變,是一個需要各個行業和領域協調配合的系統工程。
總而言之,服務業在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是具有高附加值的生產性服務業,是未來我國服務業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向。隨著數據要素重要性日益凸顯,疊加信息技術加速發展、能源轉型等重大變革,我國超大規模市場有望發揮更多優勢,為新技術和新產品提供豐富的應用場景,為持續創新營造更好的經濟和社會環境。
來源:文匯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人民銀行原參事,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原司長。)
責任編輯:曹睿潼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