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郝旭光
人們對確定性結果的評價要高于在不確定性水平上相同價值變化的結果。這種在序列選擇中,忽略某些階段,注重另一些階段,把不確定事件當作確定事件的現象,被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稱為虛假確定效應,即只是知覺的確定性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確定性。虛假確定,會影響人們的決策。
1.確定效應
人們在決策實踐中,對確定性的事情持有何種態度?通過下面這個實驗,可以發現其中的規律。
實驗:在下面兩個選項中,你會做出何種選擇?A.你一定能賺30000元。B.你有80%可能賺40000元,20%可能性什么也得不到。
被試者表現如何?實驗的結果是大部分人都選擇A。根據傳統經濟學中的“理性人”假設,選擇A是錯的,因為選擇B的預期效用是40000×80%=32000,大于A的預期效用30000。
丹尼爾·卡尼曼(Daniel·Kahneman)和阿莫斯·特維爾斯基( Amos·Tversky)稱這一現象為“確定效應”(certainty effect),即處于收益狀態時,大多數人屬于保守和風險厭惡型。決策者在與僅具可能性的結果相比,往往對確定性的結果給以較大的權重,而對不確定的可能性結果的賦值,通常都給以較低的權重,也就是更偏愛被認為是確定性結果的選擇。確定效應可通過概率權重函數進行解釋。一般情況下決策者對小概率的評價值高于它們的客觀值,對中等概率的評價值低于它們的客觀值。
確定性效應的關鍵因素是決策權重的性質,它說明人們對確定性結果偏愛(不偏愛)的程度大于對可能發生結果的偏愛(不偏愛)的程度,反映了人們對待風險態度的決定因素是處理確定性結果和不確定性結果的方式不同。因此,大多數人對不確定結果中正的結果(增益)是保守的,對于一些的確潛在的正面報酬,常會表現出風險厭惡的傾向。對確定性結果中負的結果(損失)表現出風險尋求的傾向。
“確定效應”表現在投資上就是投資者有強烈的獲利了結、落袋為安的傾向,偏愛賣出正在盈利的股票。投資時,多數人的表現是“套則拖,盈先走”。在股市中,普遍有一種“賣出效應”,也就是投資者賣出獲利股票的意向,要遠遠大于賣出虧損股票的意向。這顯然違背了“對則持,錯即改”的投資核心理念。
2. 虛假確定效應及其原因
可以通過下面幾個問題來引出和解釋虛假確定效應。
問題1:你會選擇下面哪一個選項?
A.肯定贏得30美元。B.80%可能性贏得45美元。
特威爾斯基和卡尼曼將每個問題交給不同小組的人群進行測試。 在問題1中,78%的人選擇A, 22%的人選擇B。
問題2,考慮下面包含兩個階段的游戲。在第一階段,有75%的可能性一無所獲地結束游戲,25%的可能性進入到第二階段。如果你進入到第二個階段,你要在下面兩者之間再做出選擇:
C.肯定贏得30美元。D.80%可能性贏得45美元。
問題3,你會選擇下面哪一個選項?
E.25%的可能性贏得30美元。F.20%的可能性贏得45美元。
在問題2中,85名被試中74%的人選擇C,26%的人選擇D。
在問題3中,81名被試中42%的人選擇E,58%的人選擇F。
對比以上結果,可以發現問題2和問題3在客觀上是一致的: 選項C表明有25%的可能性贏得30美元, D表明有0.25X0.80=20%的可能性贏得45%。
問題2和3僅是描述的形式發生變化,但大家的偏好卻不同。問題2,多數人(74%)偏好高概率、小金額的選項(C);問題3,超過半數(58%)偏好低概率、大金額的選項(F)。
再看問題1和問題2:如果在問題2中提到的第一階段輸掉了,將無法做選擇,但是如果在第一階段贏了,問題2就被簡化為問題1。
因此,如果在在第一階段贏了,問題1和2應該做出相同回答。
從客觀的角度,問題2等同于3 。若按照理性人假設,被試對問題2和3 也應該做出相似選擇。然而,事實卻是人們對問題1和2的回答相似,而對問題3做出了不同的回答。為什么會是這樣的結果?
問題1和問題3之間的差異以及題2和3的不同回答體現了一種“確定現象”的影響,即:最初確定的結果與僅僅是可能的情況相比,前一結果發生概率的減少相對來說更重要。 問題2和問題3之間的差異就體現了“虛假確定效應”。 問題2中贏得30美元的前景比問題3更具吸引力,因為選項C與可感知的確定性(實際上是不確定的)有關,這種潛在的可感知的“確定性”要根據能否進入第二階段的情況而定,這使得結果具有不確定性。換言之,這實際上是不確定的結果。由此可見,人們常常會低估高概率事件,而適當地傾向(偏愛)確定事件。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認為,造成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對概率的表征,二是決策權重的非線性特征。具體說來,在問題2中,人們往往容易忽略第一階段的概率條件而直奔第二階段,第二階段存在一個確定的選項(肯定獲得30美元)和一個風險選項(80%的概率獲得45美元),因為確定事件的權重函數被高估,因此人們常常偏好選項C。
心理學家斯洛維克等人(Slovic, Lichtenstein &Fischhoff,1982)強調,“任何一種把危害發生的概率從1%降到0的防護措施,要比使同一危害發生的概率從2%降到1%的防護措施,得到更高的估價。” 也就是說,人們對確定性結果的評價要高于在不確定性水平上相同價值變化結果的評價。這種在序列選擇中,忽略某些階段,注重另一些階段,把不確定事件當做確定事件的現象,被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稱為虛假確定效應(pseudo-certainty effect),即只是知覺的確定性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確定性。
斯洛維克等人(1982)運用下面兩種情況對虛假確定效應的實驗研究,證明了其廣泛的影響。
情況1: 實驗者告知211名被試A疫苗對某種疾病的預防作用為50%,該疾病能夠傳染20%的人群,換言之,接種這種A疫苗能夠把被感染的概率從20%降至10%,即它能使一半接種者免受疾病危害。在這種條件下,問被試是否愿意接種A疫苗。
情況2 : 實驗者告知211名被試有相互獨立且有相同程度危害的兩種疾病,且每種疾病預計都會傳染10%的人群。接種B疫苗能夠完全防止一種疾病的發生,而對另一種疾病沒有效果。在這種條件下,問被試是否愿意接種B疫苗。
在這兩種情況下,疫苗都能客觀地將個體的總體傳染概率從20%降至10%。斯洛威克等人發現,在第二種情況中,57%的人表示愿意接種該疫苗,而第一種情況中僅有40%的人表示愿意接種該疫苗。這說明第二種疫苗比第一種疫苗更具吸引力。第一種疫苗的情況體現了一種可能性的判斷,而第二種疫苗的情況恰恰體現了一種虛假確定:它看起來好像消除了而不僅是降低了某種風險。也就是說,愿意接種第二種情況下的疫苗的被試更多,是因為存在著虛假確定效應。可見,虛假確定效應是廣泛存在的,確實能夠影響人們的判斷,造成客觀上本質相同的決策方案在決策過程中產生偏差。
(本文作者介紹: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陳悠然 SF104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