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丨Project Syndicate
本文作者:皮羅斯卡·納吉-莫哈奇是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全球事務研究所的項目主任和高級研究員
在冠狀病毒病大流行期間,新興市場的央行經歷了一場悄然革命。與以往的危機不同,他們效仿了發達經濟體央行所實行的政策,如將逆周期政策與量化寬松政策相結合、購買本幣資產、降息和財政赤字貨幣化。
過去,這些政策會加劇通貨膨脹,并對匯率造成下行壓力。然而,這次卻沒有發生類似情況。除了少數在疫情爆發前就已經陷入困境的央行之外,新興市場的央行成功地利用量化寬松政策,靈活地應對危機。
發達經濟體的貨幣政策促成了這個轉變。他們的量化寬松計劃產生了積極的溢出效應,也同時擴大了貨幣掉期和外匯回購業務,以應對危機。在全球系統央行采取的措施中,美聯儲的反應最重要,但歐洲央行和中國人民銀行的掉期和回購行為也在地區層面上產生重大影響。
在各國追求收益的帶動下,發達經濟體降息和注入巨額流動性的舉措,已經波及新興市場。在3月份經歷了最初的市場動蕩后,資本回流到了新興市場,而新興市場也在隨后的幾個月里發行了大量債券。他們成功地降低利率,央行也在確保市場規模的情況下開始發行本幣計價資產。
與此同時,全球系統央行通過大規模擴大貨幣互換,緩解了匯率壓力。這些互換額度充當了安全網,防止國內市場出現外匯短缺。在2019冠狀病毒病大流行初期,美聯儲重新啟動了與歐洲央行、加拿大銀行、英格蘭銀行、日本銀行和瑞士國家銀行的長期互換安排,同時延長了它們的到期時間。隨后,它也向澳大利亞、巴西、丹麥、韓國、墨西哥、新西蘭、挪威、新加坡和瑞典的央行提供互換額度。
十年前,美聯儲在全球金融危機期間采取了類似措施,而它在此次危機中又推進了一步。三月底,美聯儲開始為外國和國際貨幣當局建立一個新的臨時性回購便利工具。這一安排允許世界各地的央行和公共貨幣機構將它們現有的美國國債存量用作獲取美元流動性的渠道。
由于外國和國際貨幣當局必須有美元計價的資產作為抵押品,回購事實上不是真正的貨幣互換。然而,它們確實為市場提供了強大的信心。再者,由于回購方案本身的存在足以穩定市場情緒,因此在許多情況下不需要進行真正的回購。
此外,若效仿歐洲央行在2009年對波蘭和匈牙利的回購操作模式,回購可以作為真正貨幣互換安排的前身。在當前的危機中,歐洲央行和中國人民銀行都在其貨幣影響范圍內擴大了互換額度和回購,從而大幅降低了新興市場的匯率風險。
若發達經濟體的貨幣政策能夠保持足夠的擴張性,新興市場的央行就具有足夠的回旋余地。這種可能性在中短期內很高,因為即便是在經濟增長和就業恢復之后,發達經濟體央行出于各種原因,已經無法完全放棄十年前推出的量化寬松計劃。
如今,考慮到2019冠狀病毒病大流行及其造成的嚴重經濟衰退,量化寬松政策的道路似乎沒有盡頭。此外,一些央行已正式承諾維持低利率甚至負利率,而央行的新數字貨幣可能會支持這些政策的實施。
因此,在可預見的未來,新興市場央行最終很可能會繼續享受全球儲蓄銀行的貨幣政策溢出效應。但是這種政策自由的好處是有限的。許多新興市場央行可能很快會在金融穩定和治理方面面臨意想不到的后果。
畢竟,量化寬松政策和經濟的長期衰退必然沖擊公司、家庭乃至銀行的資產負債。當這種情況發生時,破產和不良貸款的事例將激增,而新興市場國家的政府將發現,它們在解決這些問題的財政空間仍然比發達經濟體國家小得多。
央行也可能面臨治理難題。如果央行購買政府債券以外的資產,將引發人們對其透明度和問責制的擔憂。事實上,盡管發達經濟體仍將擁有更大的財政空間和穩健的制度安排,這仍有可能成為他們面臨的問題之一。
無論如何,在不久的將來,新興市場可能在國內金融穩定性和治理上面臨難題,從而顯現其脆弱性。對此,新興市場國家的決策者應時刻保持高度警惕。
Translated by Siow Jing Yi from Intellisia Institute
(本文作者介紹:報業辛迪加(Project Syndicate)被稱為“世界上最具智慧的專欄”,作者來自全球頂級經濟學者、諾獎得主、政界領袖,主題包括全球政治、經濟、科學與文化塑造者的觀點,為全球讀者提供來自全球最高端的原創文章、最具深度的評論,為解讀“變動中的世界”提供幫助。)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