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丨分子實驗室
從車險發展前二十年看,改革從未停止,而中國車險的經營主體、從業人員、市場規模、經營水平、監管能力都有了長足進步,其中監管部門在關鍵時刻發揮了核心作用,而最重要的經驗是通過標準化、信息化建設統一市場游戲規則,減少信息不對稱,加大透明化,保護消費者權益。
一切不過是旅途中的風景,路還長,朝前看。
2020年7月9日,中國銀保監會就《關于實施車險綜合改革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引起各方關注和行業熱議,一周以來各大媒體、券商投行紛紛給予點評和解讀。作為中國車險發展的親歷者,我想就過去經歷的體會談幾點對未來的“不必擔心的幾點擔心”,希望對尚在征求意見中的各保險公司有效規避風險、出臺穩妥的解決方案提供些許不周的參考。
產品彈性
包括商業險和交強險在內的過去幾次改革或新政實施,有效解決了問題,但也產生了一些“副產品”,比如交強險不同地區經營結果的嚴重差異,NCD實施帶來的出險率超預期下降,主要是“剛性有余,彈性不足”。一方面,產品結構剛性較強,比如NCD按一年賠付次數掛鉤,而未參考金額和出險原因;一方面政策實施后調整周期較長。中國這么大,情況那么復雜,一個政策實施難以通盤解決問題,當一些政策實施后在部分地區出現明顯不足要有機制及時優化調整,而再好的政策生命周期都是有限的,開始的效果很明顯,但過了幾年負面效應就開始逐漸顯現。過去數年一些地區車險高費用的問題,主要是改革的實際結果超出了測算預期,此次《征求意見稿》中已對NCD、交強險均進行了優化,可以說是一大進步。
市場彈性
如前所述,當改革解決了當前面臨的主要矛盾,也要深度思考和評估其可能給未來帶來的影響,會出現哪些預期,當預期與現實出現明顯偏差時,有什么預備方案,調整機制如何。
比如NCD從一年掛鉤平滑為三年滾動掛鉤,車險的出險率是否會大幅上升,什么類型的用戶或車險出險率會出現反彈。正常來說,新政實施,小額案件出險率一定會出現反彈,特別是在某些渠道的引導下反彈有可能超出預期。另外,車險維修的工時(人工)、材料成本不斷攀升,又有多少車主因為擔心保費上浮,車上舊傷未修。我們預計賠付率會上升,但上升多少實在難以預期,但超預期的風險可能會非常大。
討論市場時,我們除了運用保險精算定價技術,根據歷史數據預測未來,更要貼近市場邏輯,考慮市場主體和消費者的心理和行為變化,市場本身是非理性的,簡單按理性預測很可能會產生偏離,有的會立即顯現,有的則會有長期影響。
從公司歷史發展的客觀條件差異看,對新公司、新設機構和部分負擔較重、能力偏弱的小公司可以考慮適當給予過度期或差異化創新政策。在頭部中大型公司的爭鋒中,小公司被攪入漩渦,競爭的收益難以企及,但市場惡化的結果卻要所有公司承擔,我想以大公司的格局,尚不會對小公司們手足相殘、趕盡殺絕。一個市場的創新活力恰恰來自小公司、新公司、跨界入局者和創業型企業,但效率低下、不思進取的小公司和創業公司也要被市場淘汰,我們也殷切希望中國車險的大畫卷上能留出一些空白讓新生力量們描繪,讓更多公司能做出差異、做出亮點,驅動行業的改革。
真實性隱憂
車險價格與價值的偏離和非理性競爭導致實際費用率遠超“控制線”,有誰知道到底有多少傭金外費用尚待支付,這些費用的賬期又有多長?疫情突發,一季度業務大幅下滑的壓力和賠付率明顯下降的預期造成疫情緩解后市場競爭白熱化,而監管治亂也回歸常態,力度進一步加強,這使得費用“堰塞湖”越積越大。
第一,不實的費用率水平會對改革基礎費率、產品結構方案帶來重大影響。比如預訂費用率由35%下降為25%,通過產品結構合并、部分險種保額調整和基礎費率下調,預期車均保費穩中有降,但假設當前市場的實際費用率已超40%,甚至50%,改革后的名義費用率和實際費用率雙降,賠付率上升,而用戶看到的實際凈保費可能比改革前還要高。再加上附加險合并到主險,NCD計算擴展為三年,折扣系數合并為一個(0.65),這些因素在綜合作用下會不會產生實際保費上升的情況,這是要特別認真考慮的。
截止2019年,中國的車輛平均車齡已達到5年,車輛使用頻度、用戶消費意愿都在下降,如果車險改革后保費下降不及預期,有可能導致很多老舊車放棄投保車損險,三者險基礎保費如大幅下降,會大幅增加商業三者險投保率和保額,但保費并未明顯增加,加之交強險提額降費,賠付和準備金變化也會直接影響經營結果。
第二,如果數據真實性問題不搞清楚,不做客觀面對和妥善處置,就會造成一些公司“帶病”改革,扭曲改革方案的實際效果,干擾公司經營和行業決策。而疫情重壓之下,很多體弱的中小渠道和基層單位收入下滑、不堪重負,“堰塞湖”長期不解決,一些公司也極有可能在局部產生突變。
定價彈性
過去車險定價因為歷史和市場原因,嚴重缺乏從人定價因子。自加入WTO,中國汽車產業高速發展20年,也是中國汽車駕駛員高速發展和成熟的20年,一方面形成了大規模成熟的駕駛員人群,另一方面初次購車、駕車人群的年齡段也向兩極化發展(低年齡段和高年齡段),不同代際、駕齡、地域間的風險差異日趨明顯,服務訴求也存在明顯差異,比如越來越多65歲以上老年人駕車和保險的服務問題如何應對和優化。
汽車走進千家萬戶,城市中一家多車、一人一車的情況日漸普遍,隨著互聯網數字化時代來臨,一人一車精準匹配的比例越來越高,理論上具備了從人定價的基礎,這也是特別希望在未來的改革中加以考慮的內容,這比UBI、里程保重要的多。
同時,車輛的安全性也在不斷提高,綜合評估如安裝有防碰撞雷達等安全設備和安全設備本身事故損失率和價值也變得越來越重要,隨著安全設施前裝普及,一些風險很可能降低(比如追尾),但由于智能設備和混動車型配件價格昂貴,重大事故的賠償有可能增加。需要車險行業研究更精細化的定價和管理。
自然災害同樣是面臨的新問題,不是自然災害越來越多了,而是快速的城市化擴張,讓資產暴露在各類自然災害的概率增加了,比如沿海城市的集群化,鄉鎮地區的車輛逐步普及等,因此我們也不能再按照幾十年前車險條款中自然災害定義去考量今天的風險,更重要的是,當有些風險難以避免,除了定價,保險公司必須轉變為從預防、預警,到災后處置的新角色。
系統彈性
市場化、法制化的關鍵是平等的游戲規則和透明的游戲過程,在任何一個市場,依賴參與主體潔身自好是不可能的,最優選則是通過把規則信息化、數字化,輔助以嚴格的監管措施。我提的問題是,現有保險行業的信息系統是否能夠滿足當前、未來互聯網時代用戶消費習慣的變化,是否能夠承載車險改革和創新監管的新要求,是否能夠支撐眾多保險公司和科技公司對UBI、車聯網等產品創新美好夢想。在產業互聯化加速的云計算和大數據時代,保險行業亟待升級的基礎工作還有很多,沒有高效、安全、穩定的技術支撐,未來的車險精細化管理和所謂產品創新只能是水中花、鏡中月,只會成為價格戰的另一件“馬甲”。
從車險發展前二十年看,改革從未停止,而中國車險的經營主體、從業人員、市場規模、經營水平、監管能力都有了長足進步,其中監管部門在關鍵時刻發揮了核心作用,而最重要的經驗是通過標準化、信息化建設統一市場游戲規則,減少信息不對稱,加大透明化,保護消費者權益。PC時代尚且如此,移動互聯的全面產業互聯網化時代更是如此,所以,車險改革的核心是以行業信息化、數字化水平為基礎,以專業化、精細化的運營為手段,而最終目標是維護市場公平,保護消費者權益,逐步降低用戶車險支出或提升用戶對車險的價值體驗。
方法總比困難多,既來之則安之。
朝前看,安心做塊鋪路石。
(本文作者介紹:分子實驗室是保險創業、創新專業咨詢服務機構,致力于研究互聯網保險、保險科技和保險行業前沿問題。)
責任編輯:潘翹楚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