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 | 李迅雷
一、立法與執法的現實困境
《民營經濟促進法》的出臺對“兩個毫不動搖”有著積極的意義。目前有較多的法律法規與民營經濟相關,如《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優化營商環境條例》《保障中小階級款項支付條例》《公平競爭審查條例》。然而,法出多門,法律之間的關系需要理順。此外,盡管目前已有多項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立法,但執法的規范性仍需加強。
《民營經濟促進法》的要義仍然是強調平等,確保機會均等。民營企業與其他類型企業應在市場競爭中享有平等地位。然而,現實中仍存在諸多問題。例如,地方保護主義是一個反復被討論的話題。本地企業在外地提起訴訟時,一般勝訴概率較低,即使勝訴,執行到位的可能性也不大。這類問題反映出執法在公平、公正和公開透明方面仍有不足,亟需強化討論和改進。
今年以來,地方財政壓力加劇。前三季度,全國稅收收入同比負增長超過5%,部分地區出現財政捉襟見肘的現象,甚至出現了“遠洋捕撈”的行為。這表明,雖然立法本身沒有問題,但在執法規范性和實際操作性方面仍存在許多值得探討的空間。這個問題非常重要。我國法律數量龐大,從全國到地方,立法總量可能全球領先。我曾在擔任上海市人大常委10多年中的大量工作就是參與立法,如此眾多的地方法規和條例不斷涌現,但實際執行效果如何仍然需要評估。
二、民營經濟的現實困境與投資意愿不足
我們常用“五六七八九”來概括民營經濟的重要貢獻:民營企業提供了超過50%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就業崗位,以及90%以上的企業數量。然而,從今年上半年上市公司年報中可以看出,民營企業的利潤占比僅為16%,相比2021年的18%下降了兩個百分點。但截至今年上半年末,民企上市公司數量占比相比10年前提高了12個百分點,為73.4%,達到3925家;市值占比從38.8%提高到46.0%。盡管民營企業對社會的貢獻巨大,但上市公司的利潤占比偏低,這是否可以解釋民間投資意愿不足?原因何在?盡管這是上市公司的數據,未必能代表全國,但至少也算一個不小的樣本。以小見大,現狀并不樂觀。從固定資產投資來看,今年前三季度民間投資增速為負,而整體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為3.4%。這一反差在資本市場中也得以體現:一級和一級半市場中,民間資本規模持續下降,而政府及國有資本的投資卻在上升。此外,民間資金在私募股權和風險投資的投入量也不大,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逐漸成為股權投資市場的主力軍。這種現象是否與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的融資成本有關?盡管從杠桿率看,民營企業的杠桿率低于國有企業,但為何其投資意愿仍不足?
初步分析表明,中國經濟面臨顯著的結構性問題。若將民間投資和PPI做比較分析,發現PPI下行時,民間投資增速通常也會放緩,反之亦然。自2012年至今,將近12年,大部分時間PPI都為負,只有2017、2018和2021年PPI在全年沒有出現過負值。表明中國經濟進入到減速調整階段。從GDP增速看,2010年以后GDP增速持續放緩。另一個分水嶺是在2021年后,房地產長周期進入下行階段,由于民間投資在房地產領域的占比較高,所以其投資意愿明顯下降。上述問題表明,除了在立法層面推動公平競爭、機會均等以及優化民營企業負面清單外,在結構調整和改革層面還需加大力度。
三、從法律到改革:破解民營經濟發展瓶頸的路徑
民營經濟當前面臨的問題與經濟結構和增長模式密切相關,僅靠立法無法完全解決,必須依賴經濟結構的再調整和深化改革。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中國經濟存在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問題。產能過剩導致投資回報率下降,使得企業不愿投資,PPI長期為負進一步壓縮了企業的毛利率,進一步減弱企業投資意愿。
為何PPI長期為負?為何產能過剩問題長期無法解決?這背后牽涉到居民部門、企業部門和政府部門的收入分配問題。居民部門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抑制了消費意愿。如果消費需求上升,產能過剩問題將得到緩解,民間投資意愿進而能大幅提升。此外,居民部門內部的財富分化問題也加劇了消費和投資的困境。截至今年10月末,居民存款余額接近150萬億,巨額儲蓄未能轉化為消費或投資,說明我國經濟已經從過去的供給約束變成了需求約束。巨額居民儲蓄寧愿呆在銀行也不愿去花,為此需要研究我國居民部門的財富分化和階層固化問題。二戰后全球經歷了近80年的和平發展階段,長期經濟發展的結果是社會財富的體量越來越大,但全球所有步入發達國家的數據表明,社會財富規模越大,財富的集中度就越高,分層現象愈發明顯,亟需通過結構調整和改革推進。就我國而言,國有企業總資產規模很大,杠桿率水平過高,但是資產回報率偏低,是否應該繼續深化國企改革?民企的杠桿率水平相對低,占總人口10%的居民(包括企業家)的儲蓄規模巨大,杠桿率水平很低。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必須要推進國企改革,那么規模龐大的民間資金是否可以參與到國企改革過程中呢?
在全球普遍存在的經濟分化和固化的過程中,我們也難以做到特立獨行,那么,是否需要“攪拌”一下經濟?讓沉積在杯底的各種資源動起來,如果攪拌得好,那么整個經濟就有活力,內循環就暢通了。
記得30年多年前,我還是一名青年學者,當時學術界熱議的是如何避免3千億元的居民存款(被喻為“籠中虎”)被提出來搶購商品。因為當時中國處于短缺經濟時代,高通脹,受供給約束;如今,供給相對過剩,經濟處在增量收縮中,受需求約束,150萬億元的巨額存款變成是“睡美人”。如果能通過優化政府、企業和居民三大部門之間,以及中央與地方、國企和民企、高收入與低收入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結構,讓沉積的生產要素運轉起來,則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可以明顯提升。
這方面的政策空間很大,雖然法律與立法層面非常重要,但這還不足以解決當前民營企業面臨的諸多問題。無論是國企改革還是財稅體制改革,都蘊藏著巨大的潛力,可以為發展國有和民營經濟發展的“兩個毫不動搖”提供有力支持。
來源:中國宏觀經濟論壇 CMF
(本文作者介紹: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