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皮海洲
今年11月1日,中船雙瑞(洛陽)特種裝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雙瑞股份)通過深交所創業板上市委會議。這家于2022年12月22日就被深交所受理IPO申請的公司,終于在歷經1年零10個月的等待后成功過會,這也意味著該公司的IPO進程向前邁進了至關重要的一步。
雙瑞股份是一家專業從事橋梁安全裝備、管路補償裝備、特種材料制品、高效節能裝備、能源儲運裝備相關產品的研發、制造、銷售的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公司在主營業務領域深耕多年,目前已形成橋梁安全裝備、管路補償裝備以及特種材料制品三大主導產業和高效節能裝備、能源儲運裝備兩大新興產業。公司產品廣泛應用于橋梁建筑、能源化工、艦船制造、供熱工程、高效節能、能源儲運等領域。
作為一家“高新技術企業”, 雙瑞股份選擇創業板IPO,這是無可非議的。但該公司的成長性令人生疑。畢竟創業板是非常重視公司成長性的。但該公司的成長性卻讓人不敢恭維。畢竟該公司成立于2005年,前身是洛陽雙瑞特種裝備有限公司,由七二五所下轄的八室(鑄鍛鋼)、十室(膨脹節及壓力容器)、十二室(橋梁支座)組建而成。2012年,七二五所一室的高壓氣瓶業務并入公司。2022年,公司整體變更為股份公司??梢娫摴境闪⒘私?/font>20年的時間,這也意味著該公司已經成長了近20年,公司發展已經走過了高成長時期。
雙瑞股份報告期的業績基本上也可以印證這一點。2021年至2023年,雙瑞股份的營業收入分別達到12.62億元、13.36億元和16.11億元,總體呈現出增長之勢,但2024年的營業收入增速放緩,該公司預計 2024 年全年將實現營業收入16.40-17.85 億元,同比增長 1.81%-10.81%。
重要的是公司的凈利潤指標,2021年到2023年,公司凈利潤分別為1.05億元、0.90億元、1.11億元。其中的2022年,盡管營業收入同比增長了5.86%,但凈利潤卻下降了0.15億元,降幅為14.29%。2023年雖然較2022年上漲了23.33%,但較2021年只上漲了5.71%,可以說僅僅只是恢復到了2021年的水平。公司業績的這種成長性實在是難登大雅之堂。
而2024年,該公司的凈利潤同樣增長緩慢。公司預計2024年實現凈利潤 1.14-1.26 億元,同比增長 2.72%-13.54%;預計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為 1.05-1.16 億元,同比增長 2.62%-13.37%。公司業績的增長如此緩慢,作為一家擬在創業板上市的公司來說,其成長性表現在哪里?這是該公司IPO不能不直面的問題。
實際上,盡管雙瑞股份的業績沒有表現出足夠的成長性,但就其低微緩慢的增長來說,也是用公司的應收賬款換來的。伴隨著公司營收的增長,該公司的應收賬款也是水漲船高。報告期各期末,公司應收賬款賬面價值分別為68,605.44 萬元、85,417.72 萬元、94,259.64 萬元和 110,579.80 萬元,其中三年報告期(2021年到2023年),各期末的應收賬款占公司各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54.37%、63.94%和58.51%,達到了近六成的比例。
正是由于應收賬款大幅增加的緣故,導致公司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出現較大的波動。報告期內,公司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分別為7,361.66 萬元、6,736.75 萬元、18,124.72 萬元和-26,247.97 萬元。數據顯示,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到今年6月末表現為負數,金額為-26247.97萬元。正如該公司所坦言:隨著業務規模的不斷擴大,公司營運資金需求日益增加,公司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若持續發生不利波動,可能導致公司出現營運資金短期不足,從而對公司經營造成不利影響。
或許正是因為雙瑞股份的業績沒有表現出必然的成長性的緣故,所以該公司產能的利用率其實并不高。根據測算,目前主要產品產能利用率在70%左右,其中橋梁支座的產能利用率于2021年至2023年分別為73.77%、64%和63.69%等。
根據該公司的招股書,雙瑞股份本次募集資金65374萬元,募投項目包括特種裝備研發中心項目、高品質不銹鋼及合金材料產業基地項目、余熱利用及冷熱聯供產業化基地建設項目和補充流動資金。募投項目主要為橋梁安全裝備、管路補償裝備、特種材料制品、高效節能裝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一方面是公司的產能利用率本來就不高,另一方面卻還要募資投產,增加新產能,難怪公司募資的合理性受到深交所的問詢。
當然,雙瑞股份也就此作出了解釋,表示公司已制定產能消化措施,產能消化具有可行性,募投項目設計具有合理性。其中,特種裝備研發中心項目不涉及產能利用率低仍要擴產的情形,系針對下游市場結構調整進行的研發能力補強建設;高品質不銹鋼及合金材料產業基地項目涉及新增產能,但不涉及產能利用率低仍要擴產的情形,系在下游國產化需求快速增長下對自身生產能力的補強建設;余熱利用及冷熱聯供產業化基地建設項目涉及產能利用不飽和仍要擴產的情形,系前瞻性布局研發及制造基礎,解決現階段季節性產能緊張現狀,支撐產業定位轉型。但這些說法終究只是公司的一面之詞,屆時如果再次出現產能利用率不高的問題,誰會來對此負責呢?買單的恐怕只能是公眾投資者了。(本文獨家發布,謝絕轉發轉載)
(本文作者介紹:財經評論員,二十年的股市磨練,練就了對股市獨到的眼光與見解,著有《輕輕松松炒股票》一書。)
責任編輯:凌辰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