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周天勇:發展國內經濟為重與務實地推進對外開放
意見領袖 | 周天勇
市場化改革加快經濟增長速度專欄按:今年3到6月期間,中國人民大學全球治理與發展研究院和東北財經大學國民經濟工程實驗室工作論文中,形成了《從供給側測算經濟增長目標及對改革的要求》和《從需求側測算經濟增長目標及對改革的要求》各2萬余字的上下兩部分研究報告,分篇陸續摘要發出。今天發出之二十,為補寫。
曾經有一種觀點是,體制改革不重要,創新才是經濟發展的強大動能。也還有的看法是,只改革創新體制機制,不進行經濟體制的整體改革,也會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水平。筆者要說明的是,中國1978年以來改革開放的經驗證明:只有進行國家經濟體制整體大力度的改革,才有可能實現創新全要素生產率的理想增長。
1978-1979創新全要素生產率增長扭負為正
從圖1可以看出,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開啟改革開放,允許個體經濟,對外來料加工,創新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從1976年和1977年的-8.35%和0.31%,提高到了1978年和1979年的4.89%和1.45%。
1980-1981創新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翻正為負
但1980和1981年對星期日工程師到鄉企個體兼職,個體雇工人數超過7個,鄉鎮企業計劃外生產銷售,產品遠距離運輸等,以單位職工違紀額外領取報酬,不姓“社”,擾亂市場,搞投機倒把等“亂象”為由,進行了一輪大整治。體制擬要復歸,創新全要素生產率增長跌落到-1.48%和-2.79%。
1982-1987年創新全要素生產率平均增長2.03%
1980年雖然體制短期想復歸,但開放方面建立了沿海經濟特區(有延后一兩年效應),1982年開始對體制復歸糾正,繼續改革開放,到1987年,創新全要素生產率平均增長2.03%。
1988-1991創新全要素生產率深度負增長
1988年下半年開始有不穩定的苗頭。學界、政策界和社會輿論界,對國有經濟比重降低,個私經濟發展太快,市場假冒偽劣泛濫等進行熱議,還提出了讓個體私營經濟傾家蕩產的想法。于是,1988-1991年,創新全要素生產率平均增長又深度回跌到-2.82%。
圖1 經濟體制改革與創新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密切關系
數據來源:荷蘭格羅寧根大學www.ggdc.net/pwt。
1992-1997創新全要素生產率平均增長2.03%
雖然體制有點復歸,但浦東1990年開放,特別是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承認個體私營經濟是社會主義組成部分,推進資本和勞動力市場化改革,大力引進港澳臺投資等,將1992-1997年的創新全要素生產率平均增長又加快到了2.03%的速度。
1998-2001年外部沖擊和改革動能邊際遞減
受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前期改革邊際遞減,加之90年代后期三項重大改革動能有延后期,1998-2001年,中國創新全要素生產率平均增長降低到-2.6%。
改革開放并舉創新全要素生產率增長進入最好時期
然而,20世紀90年代后期,我們完成了對國有企業資本重組、減人增效再就業,土地有償出讓,城鎮住宅商品化等重大改革,加上加入WTO,跨國公司及其投資大規模進入中國,產業技術跨越式進步,出口貿易增長,2000-2010年,創新全要素生產率年均增長2.64%。
體制改革與創新增長關系的三點結論
一是改革開放以來,每一次創新全要素生產率增長速度進入下行通道時,將其推進上行,都是由突破性和大力度的改革開放扭轉的。
二是每一次突破性的改革開放,其帶來的創新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動力不可能永久持續下去,從規律上講,存在著邊際動能遞減和最后消失的客觀趨勢。
三是如果沒有再一次突破性大力度的改革開放,想啟動新一輪創新全要素生產率高水平增長,是不可能的。
(本文作者介紹:東北財經大學國民經濟工程實驗室主任)
責任編輯:李琳琳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