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化改革加快經濟增長速度專欄按:今年3到6月期間,中國人民大學全球治理與發展研究院和東北財經大學國民經濟工程實驗室工作論文中,形成了《從供給側測算經濟增長目標及其對改革的要求》和《從需求側測算經濟增長目標及其對改革的要求》各2萬余字的上下兩部分研究報告,分篇陸續摘要發出。今天發出之十二。
周天勇
居民收入分配體制的改革,使螺旋循環收縮的居民收入流動到居民消費支出的流量得到擴張。但是,需要明確的是,配套的改革是通過壓縮政府本身行政運轉消費用,以增加對居民消費的轉移支付,同時還要改革一系列繁多的限制居民消費的行政管制體制,保護私營企業產權,改善其投資建設創業的營商環境,并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
一、最為關鍵的是提高居民消費占GDP的比重
這里需要強調的是,從投資需求方面看,由于居民消費需求占總需求比率低,在出口需求占總需求比率降低時,投資需求的結構中,主要依靠國有企業、房地產和政府公共基礎設施三項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從投資流量循環到生產流量看,GDP產出的主要是裝備能源原材料、房屋樓宇及公共建筑和道路港口樞紐等產品,根據東財實驗室對國民經濟循環的長期觀察,居民收入水平降低使得消費品需求不足,與房地產業較長時期的高利潤比較優勢疊加,對制造業發生了擠出。
但是,從供給與三大需求的流轉看,房地產、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供給已經飽和甚至過剩,而居民消費品則還有很大的需求,但因居民收入水平過低,有支付能力的消費需求不足,發生了結構性的過剩;同時,消費品和出口品制造是國內外市場競爭性強的產業,主要由民營企業投資,但因制造業生產能力過剩,無法投入甚至發生了現有民營企業資產的向外轉移和國內投資的收縮。
因此,需求側體制改革和擴大開放的目標是,到2035年時與2023年相比,將居民消費支出占GDP比例從30%逐步提高到55%。政府本身消費支出從20%左右逐步降到10%;財政向居民教育醫療住房轉移支付,從目前的8%左右提高到20%。將財政公共教育、公共醫療、養老補貼、住房保障和生育等其他民生支出占GDP比例,分別從2022年的3.27%、1.87%、2.00%、0.57%和0.42%,提高到2035年的6%、5%、2%、4%和3%。
二、以居民消費和民生為重點的需求側體制改革
在教育民生財政支出改革方面,2035年達到把6%目標繼續作為政府工作的數字性指標,進行年度分解。逐年加大財政教育投入,提高教育支出的占比,推動教育財政投入標準體系及動態更新機制建設。建立和完善各級各類教育辦學條件、生均成本、財政撥款、轉移支付、獎勵補助標準,并采取對標準的周期性調整辦法。依據標準形成針對不同層級和類型教育差別化的財政撥款公式和額度,依法納入各級政府預算和黨政“一把手”的考核,讓財政性教育經費目標有可操作化的制度體系保障。
在醫療衛生財政支出改革方面,2035年將財政公共醫療支出占GDP比例提高到5%。從結構上看,首先,政府應繼續加大對預防性衛生服務的財政投入力度,提高個體抵抗疾病的能力。“健康中國”戰略實施的關鍵,在于強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服務能力和效率;而充分發揮政府預防性支出的健康效應尤為關鍵。其次,可適當提高醫療報銷比例來降低個人醫療負擔,促進社會總消費,但要注意可能帶來的對個人健康投資的負向激勵,及由此導致的衛生總費用占比和醫保基金財政依賴程度上升等問題。最后,單純提高醫療保險稅率會擠出個人健康投資,進而對居民健康和福利產生不利影響。
地方財政支出中,應當加大居民住房保障支出,2035年時,其支出全國加總占GDP比例應當提高到4%的水平。解決現有城鎮常住流動人口的居住需要,還有適應未來10年加速農村人口城市化居住需要,包括剛剛畢業參加工作的大中專學生的居住,應當加大保障房地建設規模力度。①公共保障住房的房源主要來源為三個方面,即政府直接建房、政府補貼開發商建房和市場“過濾”出的舊房。②公共住房的租金水平,地方政府通過立法來加以限制,確保公共住房的租金在合理的范圍內浮動,不對居民的生活帶來太大壓力。③鼓勵公共住房的承租用戶在滿足一定的條件之后購買自己所居住的房屋,隨著進城居民收入的逐步提高,將以公共住房建設為主的政策轉變為以盤活存量住宅增加住房供應為主的補充政策。
居民消費體制改革方面,改革人口遷移體制,將低消費水平農村人口逐步向高消費水平的城市和省區轉移;取消繁多的居民消費支出的限購、限價、限售、限行和限停等規定;對準公共自然壟斷供水電氣暖、教育、醫療藥品、房租和物業等行業價格及收費,進行全市社會或者小區居民聽證、輿論監督和反壟斷等約束,避免高價格和亂收費擠出居民消費。
三、降低國有投資和提升民間投資比重體制改革
國有經濟(國有非金融企業加政府公共和基礎設施)投資占總投資比例從56%降到25%,而非國有經濟投資從44%提高到75%。對外經濟循環方面,將出口占GDP比例逐步從18%提升到25%的水平。改革“分配-支出-生產”循環的結果目標是,未來10年,將制造業生產增加值占GDP比例從目前的27%平均水平再提高到33%左右。
國內投資方面的體制改革是,由于國有企業和政府投資主要領域是生產的上游產品、準公共服務類產品和公共建筑類產品,需要收縮其投資規模;非國有制造企業,則主要提供競爭性的國內消費品、出口消費和裝備制成品,重點鼓勵和擴大民營經濟投資規模。因而,需要推進保護民營及港澳臺外資等企業產權保護、清理各種法律法規評批報備、優化營商環境、直接間接融資向非國企傾斜、土地要素平等供給、降低制造業土地能源運輸成本、進一步降稅清費等體制改革,為重振制造業創造放松、放開、放活和開放的發展條件。
參考文獻
胡耀宗、蔣帆:《以教育財政體制機制改革保障教育強國建設》,《教育學術月刊》2023年第12期。
王樹森、楊澄宇:《衛生支出結構、個人健康投資與居民福利》,《經濟研究》2023年第6期。
韓雅麗:《城市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保障問題研究》,《時代金融》2014年第27期。
(本文作者介紹:東北財經大學國民經濟工程實驗室主任)
責任編輯:尉旖涵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