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 | 李庚南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吹響了新時期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會議基于“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的認識,提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即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此次全會核心成果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進一步精準闡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與任務,明確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積極發展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實際上,自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以來,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一直成為金融領域熱議話題,被納入監管部門及金融機構的工作目標框架體系之中,也成為諸多機構面臨的新困惑、新挑戰。金融業該如何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筆者認為,在意識上應樹立系統思維、聯動思維和創新思維,針對五大金融服務領域存在的難點、痛點和制度短板,以“先立后破”的導向,積極探索相關體制機制創新。
首先,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要有系統思維。金融五篇大文章不是完全獨立、單一、分割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依托、相互交織的,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因此,相關制度總體設計也應體現系統思維,進行統籌布局,形成集成效應。
這就需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目標下,廓清五大金融服務領域的關系,按照系統思維尋找五篇文章的有機聯系,五篇文章一篇做,形成金融服務實體的大文章,使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更聚焦、更有效。從金融服務的功能定位分析,金融五篇大文章分別從場景、引領、底色、支撐和歸宿等方面揭示了相互的關聯關系。
普惠金融是場景。無論是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數字金融還是養老金融,其真正的難點和堵點無疑在普惠領域,完善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數字金融和養老金融的政策舉措也往往聚焦于小微、“三農”等普惠領域。因此,普惠領域自然成為其實施的主要場景。在普惠領域,五篇文章體現了高度同一性。
科技金融是引領。科技創新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引擎,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硬核”。“科技金融”位居“五篇大文章”,恰恰體現了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和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產業導向。這一導向對普惠金融、綠色金融、數字金融和養老金融結構優化和科技金融發展方向具有鮮明的靶向作用,為這些領域優化結構和資源配置指明了方向。無論是普惠金融還是綠色金融、數字金融,高質量發展的方向應該都是有助于科技創新、有助于新質生產力發展。
綠色金融是底色。綠色是新質生產力的“底色”。綠色金融對推動可持續生產力,培育新質生產力,進而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發揮著基礎和關鍵作用。優化綠色金融供給自然成為金融支持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環節,也是金融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基本切入點。但綠色金融并非單一的金融行為,而是融入普惠金融、科技金融、數字金融和養老金融等具體領域的發展要求,是金融高質量發展不可缺少的“底色”。衡量普惠金融、科技金融、數字金融等發展質量高低最基本的標準,應該是是否符合綠色發展要求。
數字金融是支撐。在數字經濟大背景下,數據已成為繼土地、勞動力、資本之后的第四大生產要素,成為新質生產力的主要驅動力之一。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涌現與實踐,數字金融的應用場景及與實體經濟的融合度也不斷提高。數字技術在賦能普惠金融、綠色金融、科技金融和養老金融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為這些領域服務質效的提升、風險識別與防范提供了強有力支撐,成為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大文章的基礎支撐。
養老金融是歸宿。養老金融并非具體的金融產品和業務,而是一個金融與養老相結合、通過金融為養老服務的體系,是圍繞社會成員的各種養老需求所進行的金融活動的總和。這里的金融活動,不僅包括養老金金融、養老服務金融和養老產業金融等為老齡群體直接提供的金融服務,還應該包括普惠金融、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數字金融高質量發展間接為老齡人帶來的物質精神生活質量提升的金融賦能。某種意義上,普惠金融、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數字金融發展的成果都將直接或間接惠及養老金融。它是金融為民的根本體現,體現的是社會兜底。
從實務部門角度出發,如果將五篇文章割裂開來,從實際效果看,除了數據上的交叉重疊外,還可能導致金融服務用力分散,每個領域都成為重點、都需要傾斜,難以形成集成效應。因此,推進金融五篇大文章要體現有分有合,在政策舉措上包括監管激勵方面應體現系統思維。
其次,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需要聯動思維。不僅要尋求金融五篇大文章內在聯系,實現深度融合、相生相長;還要促進不同金融主體的聯動與協同,形成疊加效應。
一方面,要從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定位出發,促進金融五篇大文章在實踐中的深度融合。其實,金融業的實踐活動一直都在圍繞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和數字金融展開,但每個領域都客觀存在服務的瓶頸和制約,存在金融供給與需求的錯配、錯位問題?!拔迤恼隆泵}的提出,顯然旨在推動相關領域的制度創新,突破金融服務的瓶頸,整體上實現高質量發展。謀劃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初衷應該是破瓶頸、補短板,而普惠領域是最大的短板。因此需從促進金融補短板出發,立足于普惠場景,把普惠領域作為五篇大文章的基本著力點、發力點,以提升金融服務的精準性。比如,科技領域金融服務的短板是普惠領域,對科技型企業就需分類分層,聚焦普惠領域初創型企業;綠色金融方面,從推動實體經濟綠色轉型發展的難點和堵點也往往聚焦于普惠領域。推動普惠領域市場主體的綠色轉型,不僅有助于緩解融資約束,更有助于提升普惠客群的發展質量。
另一方面,要從金融五篇大文章融合的方式出發,推動銀、保、擔等金融主體探索在普惠、科技、綠色、數字、養老等相關服務場景各自發力點和相互融合點,強化協同,尋求合力。在促進金融五篇大文章過程中,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發力點、服務方式顯然不同,面臨的問題和困難也各不相同。而不同類型機構在五大領域的聯動協同或有助于相關難題的破解。比如,銀行機構在普惠金融領域向缺乏資信基礎和有效抵押物的小微企業授信時,需要借助擔保機構的信用增信功能;在服務初創型科技企業時,為防范分散企業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過程中潛在的風險,需要保險機構開發科技成果轉化費用損失保險等險種,及優化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軟件首版次質量安全保險運行機制及專利保險等方式,提供配套風險保障。而保險機構在普惠領域開展環污險等綠色保險時,面臨企業缺乏保險意愿等困境,如能協同銀行ESG管理的推進,通過增強市場主體ESG理念則有助推進綠色保險的拓展。
第三,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要有創新思維,需要推進制度創新。要在各個領域實現關鍵制度瓶頸的突破,體現改革效應。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把“積極發展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作為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重要議題,意味著五篇大文章不能靠簡單“復制粘貼”、零碎的修補,而是要通過改革創新,打破制度瓶頸。要按照“先立后破”的思維,沖破思想觀念束縛,突破利益固化藩籬,點面結合,消除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存在的體制機制弊端,破瓶頸、補短板方面實現明顯突破。
在普惠金融方面,當前亟需面對的核心問題是金融服務供給與需求的不平衡、不匹配問題,以及金融生態失調問題。
解決供需不平衡問題,一要從創新金融機構服務機制出發,通過細化的盡職免責指引推動形成“敢貸、愿貸、能貸、會貸”機制形成;二要從夯實普惠金融基礎設施出發,通過立法的形式切實推動構建統一的企業信用信息平臺;三要進一步發揮政策性融資擔保體系功能,提升政府性融資擔保公司擔保能力。關鍵是提升財政對政策性融資擔保的風險容忍度,提高風險代償效率,特別是要從盡快出臺統一的融資擔保公司代償損失核銷管理制度,盤活擔保機構趴在賬上的賠償準備金。
在優化普惠金融生態方面,應按照《決定》關于“完善金融機構定位和治理,健全服務實體經濟的激勵約束機制”的要求,引導和推動金融機構在普惠金融領域的準確定位,推動形成分類分層、立體協同的金融服務體系。關鍵是強化利率覆蓋風險的商業可持續原則,充分發揮金融機構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作用,切實糾正低價、同質化競爭帶來的金融資源浪費和錯配。
在科技金融方面,當前亟需突破的是科技金融風險與收益錯配問題及風險分散機制滯后問題。
在風險與收益匹配方面,關鍵是要按照社會主義市場機制要求,以先立后破的創新精神突破現行的制度瓶頸,探索投貸聯動、收益權質押等符合收益與風險匹配、符合商業可持續的金融服務模式,推動科技金融體制機制的優化,增強金融供給與科技企業需求的適配性,構建與發展新質生產力新要求相匹配的科創融資創新模式。要建議按照《決定》關于“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的要求,完善保險風險保障功能,加快構建覆蓋科技創新全鏈條、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保險保障產品體系。要拓寬創新型企業融資渠道,加強銀、證、保的協同,構建直接融資、間接融資和保險組成的多層次、多元化科技金融綜合服務體系。
在綠色金融方面,當前面臨的核心問題是綠色金融制度體系不完善、綠色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綠色金融供給與轉型金融對接不順暢等問題。
在綠色金融制度體系方面,需要推進綠色金融標準的互聯互通,構建完善包括綠色統計指標體系、綠色核算體系、綠色信息披露體系、綠色評價體系等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建設,為金融機構更精準地提供綠色金融服務,提供了統一的標準和依據。
在綠色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亟需構建綠色信息大數據共享平臺,要打破綠色信息孤島,推動水、電等綠色發展核心數據的信息共享,為金融機構開展綠色金融提供信息支撐。同時,進一步推進我國碳市場功能的完善。進一步完善CCER項目建設與認證機制,創新“碳金融”產品和服務,擴大“碳金融”活動參與主體,不斷提升我國碳市場的定價、資產配置、風險管理功能。
在綠色金融與轉型金融對接方面,關鍵是在頂層設計方面打通轉型金融與綠色金融的政策“籬笆”。要以《綠色低碳轉型產業指導目錄(2024年版)》為契機,把高碳轉低碳項目活動納入綠色金融支持的范疇,進一步完善綠色金融標準建設。要切實推動《銀行保險業綠色金融指引》落地,加快構建符合中國國情的本地化ESG管理體系,將企業碳表現嵌入授信管理流程,嚴格控制高碳低效產業信貸投入,通過逐步壓縮、退出高碳企業信貸,倒逼其技術改造、轉型發展乃至市場出清。同時,探索構建與企業走出去相適應的ESG標準互認機制。
在數字金融方面,當前面臨的突出問題是發展還很不平衡、不充分和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問題。
表現為城鄉之間、不同群體之間還不同程度存在“數字鴻溝”。與數字普惠金融相匹配的公共信用數據庫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還存在打破數據“孤島”與發揮數據要素價值的矛盾、征信與信用體系的不足等問題,無法滿足普惠金融發展需要。因此,需要下力氣打破部門利益之下的信息孤島,特別是一些垂直管理部門對數據共享方面存在的壁壘,切實提升社會信用信息共享體系。
養老金融方面,當前面臨的突出問題是養老金體系“三支柱”發展不平衡、養老服務金融產品供需不匹配問題以及養老服務機構的融資渠道缺乏問題。
養老金保險方面,要按照《決定》關于“加快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擴大年金制度覆蓋范圍,推行個人養老金制度”的要求,積極推動企業年金制度。按照國企——大中型企業——小微企業路徑循序漸進推進企業年金制度的完善,切實改變養老保險體系三支柱不平衡狀況。其中最可行的路徑是加快推進ESG管理,將企業年金制度建立情況納入ESG評價,通過ESG評價的市場機制推動第二支柱的發展壯大。在養老服務金融產品供需對接方面,主要應強化保險在養老服務中的社會托底功能,積極推進和完善長期護理保險服務;同時積極探索適合養老金的理財投資產品,進一步提升養老金保險的吸引力。在養老產業金融方面,要探索差異化激勵機制,培育耐心資本,拓寬養老產業融資渠道。
(本文作者介紹:先后供職于工商銀行、人民銀行,現為銀行監管部門人士,長期負責小企業金融服務推進工作,潛心研究小企業金融服務問題。)
責任編輯:曹睿潼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