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 | 曾剛
可持續發展金融主要是指金融如何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綠色金融是以金融手段去支持人和自然和諧發展,在中國,綠色發展概念已經是國家發展的重要發展理念之一,也是中國式現代化中特別提到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
近年來,隨著我國“雙碳目標”的提出,支持“碳減排”在綠色金融發展中的重要性不斷提高,與之相關的轉型金融也成為綠色金融創新的重要方向。
自提出“雙碳”目標以來,我國綠色金融發展呈現出幾大特點:一是規模進一步擴大,并繼續維持較高增長速度;二是綠色金融中和“碳”相關的金融產品及服務迅速增長,截至2023年6月末,銀行業本外幣的綠色信貸規模余額約27萬億,綠色債券余額約超3萬億,均全球排名第一,綠色債券約有1000億和“碳減排”“碳中和”直接掛鉤,發展速度較快。此外,和綠色主題相關的公私募及保險類產品,在過去也發展迅速。
總體來看,目前綠色金融政策體系相對完備,機構體系較為豐富,各類金融機構均參與其中,同時市場體系也日漸多元,為做好“綠色金融”這篇大文章,奠定了非常良好的基礎。
在減排的背景下,轉型金融已成為綠色金融發展的重點,廣義的綠色金融是指金融支持綠色發展,嚴格意義上,是包含轉型金融和“雙碳”相關的部分,綠色金融和轉型金融的區別主要在于,狹義的綠色金融聚焦綠色產業和項目,在實踐中,綠色債券及綠色信貸都需要按照相關目錄進行操作。這些目錄中所包含的綠色產業和項目,在經濟總量中占比不算高。但對國家而言,綠色發展戰略并不只局限于綠色產業的發展,整個經濟社會的轉型(特別是“減碳”)也包括高排放行業的低碳發展和轉型,而且對于實現減排目標來說,推動高排放行業的低碳轉型更顯重要。
從國家發展來看,需要平衡好低碳轉型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碳達峰”不是“碳沖鋒”,要在實現經濟平穩增長的同時逐步降低碳強度,這意味著需要對高排放行業有序實現低碳轉型提供支持。支持高排放行業低碳轉型不屬于狹義綠色金融,而應歸于轉型金融的范疇。從發展的邏輯來講,轉型金融是前期狹義綠色金融發展的延伸,是新時代綠色金融發展的主要方向,從支持對象占經濟總量的比重看,轉型金融的潛在規模要遠大于狹義的綠色金融。
目前綠色金融市場體系已非常完整,我認為下一步提升重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擴大原有工具范圍,政策工具要進一步擴大,在監管層面,現有的監管體系已非常完善,考核激勵辦法也已具備,應繼續推動落地和實施。此外,制度的完善非常關鍵,目前支持激勵的制度較多,約束制度較少,“碳減排”是要進行相關約束的,約束能幫助融資人真正實現減排目標,所以需要完善制度,加入約束條款,并在具體執行當中,當成履約條款的一部分,在司法上得到尊重,這需要一整套制度的完善。其次,還需要完善標準,有了相對統一的標準之后就有了對比參照物,標準不光是內部要統一,外部在國際上要有可比性,所謂雙向制度開放,一定程度上是要跟國際進行可對比,實現“內部統一、外部對接”,未來在標準層面上還任重而道遠。
同時,綠色債券信息披露較為嚴格且透明度較高,未來,還需要加強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標準統一,例如披露范圍、披露主體對象、披露內容等,今后不同類型產品應有可比性,例如信貸披露內容、債券披露內容和股權披露重點內容核心應保持一致。二是披露范圍,披露是一種責任,一旦披露,機構便要承擔相應責任,就會愈加重視,尤其是上市公司面臨著較強約束,這就會進一步強化市場的約束。三是披露信息的運用,信息披露的好處在于披露后為社會提供了更多公開數據,中介機構等可利用這些數據進行更多元化加工,生成更有價值的內容,為投資人提供更多服務,形成正向循環,市場約束效率也能充分發揮出來。
目前,國內綠色金融市場發展過程中還面臨一些問題,其中一個便是專業能力的缺失,尤其是“碳減排”領域,“碳減排”要實實在在考察信貸過程,需要實際產生減排效果,包括“碳中和債券”或“碳掛鉤減排債券”等都有嚴格要求,這對金融機構提出了較大挑戰。例如,精準減排的貨幣政策工具是要求可核查、可驗證的,但銀行如何去核查驗證是較為復雜的問題,這其中產生了跨界,財務專家需要變成產業專家,且面對多個產業,每個產業或行業的邏輯均不同,需要有不同行業的業務專家,這時候就面臨很大難題。
債券市場也是同理,中介機構承擔了很大責任,需要較長的時間來提升能力,這其中也意味著對專業的中介服務機構的需求是巨大的。債券市場存在眾多投資人,需要做大量調查工作,亟須高質量的中介服務。如何保證中介機構站在投資人一邊而不是發行人,機制設計至關重要。在發行人付費模式下,難以避免花錢買評級的情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評級和實際表現出現很大差異。投資人付費模式理論上很好,可以解決此問題,是較好的探索,但探索仍需要過程。中介對市場發展至關重要,從長遠看,投資人付費模式的方向有助于市場更健康發展,有助于引導中介行為至正確方向。
注:經授權,根據中債資信《對話·中債》訪談內容整理成文。
來源:新華財經 2024年1月25日
(本文作者介紹: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
責任編輯:李琳琳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